在气候环境变化加速、地区冲突和文化遗产面临威胁的时代,跨大陆交流和丝路文明联盟(ATES)为跨学科、跨区域研究提供了一个及时而雄心勃勃的方案。ATES科学计划(2025-2030年)将促进丝绸之路气候环境变化与文明演变的了解,并提供了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气候变化应对策略,以提高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社会的韧性。ATES科学计
本书全面搜集了中国古代砖瓦窑资料,并利用考古类型学与现代陶瓷工艺技术理论与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系统研究。研究重点关注中国古代砖瓦窑类型的时空框架、历代砖瓦窑的构筑技术特点及其与类型和地域的关联、砖瓦窑的演进方向与内在发展逻辑,对其他问题如砖瓦窑场的选址原则与布局形式、建筑形式与修饰工艺、砖瓦生产的专业化水
本书是关于山西襄汾陶寺遗址1999~2001年期间田野考古发掘成果的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会同山西省临汾市文物局连续进行了两年半的发掘,揭露面积1245平方米,发现了比较丰富的陶寺文化时期灰坑、房址、墓葬、陶窑、灰沟、城墙等重要遗迹,出土可复原文物400余件。本书全面系统地公布了这些重要资料,尤其是陶寺城址的重
酒筵文化在唐代是非常繁荣的。那时宴饮之风上自皇帝贵戚、王公贵族,下及平民百姓、黄冠淄流。宴会场所渗透于掖庭、教坊、举场、使幕、乐营、青楼等社会的各个角落。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文化在酒筵中得到充分展现,从酒筵就可反映出唐王朝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总体面貌。作者在充分占用各类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唐代酒筵中物质文化、社
本书从“人”、“地”两种视野来探究水域开发与政治、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并对人与环境之间的动态适应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提出近代太湖地区的水域开发由于受政治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从“招垦劝垦”—“勒石禁垦”—“浚垦兼施”—“垦熟为限”—“废田还湖—“国家垦殖”的变化过程。指出在生态环境平衡打破之后,政府通过政治手段来限
本书主要论述二战前华人移民荷兰初潮与中餐馆初兴;二战后中餐饮食文化适应与转型创新:“中国印尼餐“;新时期中餐饮食文化适应与回归创新:“正宗”中餐;新世纪中餐饮食文化适应与多元创新:混杂化餐饮;对荷兰中餐馆华人的日常生活进行深描;阐释多元嵌入、谋生策略与中餐饮食文化变迁。本研究可以为中餐饮食文化在海外的适应与创新研究提供
本书从城市文化空间的角度,对山东历史文化名城做了区域整合性研究,在文化产业研究领域,城市空间转向成为一种新的研究思路,能够最大限度的实现城市文化资源的与旅游市场的深度互动融合,扩大文化的空间生产,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致力于文化空间的优化,形成历史文化名城完整的文化生产链条,从而推动历史文化名城产业结构的转型升
本书集中对2019年《贞石可凭:新出隋代墓志铭疏证》出版之后新见的200余方隋代墓志铭进行了标点、录文、疏证等方面的整理研究。新出隋代墓志中许多志主都经历多朝,因此梳理与研究每位志主的生平行事,必然对于研讨隋代前后(西魏、东魏、北齐、北周、南朝陈以及唐代初期)政权与社会的推移有着重要的参详和补充价值;隋代是多民族融并后
历经3世纪危机,罗马帝国进入了一个重要的转型期,民众信仰的变化是帝国转型的一个重要表征。罗马帝国的传统信仰开始衰落,一种迎合当时人们的精神和现实需要的新的信仰逐渐盛行。该信仰具有完善的组织性,并对传统信仰和古典文化采取了“接纳”的态度,而且在政治上也迎合了帝国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得到了帝国君主的扶持。于是,在4-9世纪的
第三卷第一部分描述了希腊从人口稀少和相对贫困的“黑暗时代”兴起、达到几何风格文明高峰的情况。新兴城邦带来的繁荣和增长促使他们寻找新的疆域以便征服和定居,相互以贪心看待对方的繁荣,也促使其统治者和人民思考在古风时代希腊新的社会中如何守护自己的财富和身份。本书(第三卷第三部分)探讨这种增长、其原因和过程、以及走向政治稳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