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本书对太谷学派文献了进行系统、全面、准确地整理和录文,为学界提供一部太谷学派文献读本。其一,通过对太谷学派文献开展辨别真伪、比较版本、校订讹误、钩稽辑佚、考其著年、概述内容和评估价值等方面的探究,总结太谷学派文献的
卫礼贤(RichardWilhelm,1873-1930)是20世纪德国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也是德国汉学从“业余”走向“专业”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卫礼贤对中国文化特别是先秦典籍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其完成的《道德经》和《易经》德译本被视为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不仅在百年之后仍享有盛誉,而且被转译成其他各种西方文字,为中
本书以认知符号学的隐喻理论分析地下考古和地上材料,并以星图模拟辅证,克服以往动物符号研究中“死抠字面意义”和“漫无边际联想”的两难,从天人合一中厘清史前天文学发展和社会文化机制以及两者之间逐渐拓宽的边界,前者朝向实证科学,后者朝向人文哲学。已有研究表明,约10000年前,南稻北粟开启中华农耕文明。农耕文明以天文历法为知
战国初年,墨翟创立了政治、经济一体化的墨家学团,墨学随之产生。墨子在世时,率领墨家学团传承《诗》《书》典籍,宣扬兼爱、非攻等学说,并从事游说止战活动。战国时期,墨学大盛,一度与儒家并称“显学”。西汉前期,墨学仍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论者多儒墨并举。随着“视墨同儒”观念的流传,墨学在西汉中期之后归于消沉,部分内容被方道术士
审美制度问题研究是美学当代转向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打破西方传统美学关于“美”的纯粹凝视,以对“美”如何作为一种被建构与能建构的存在的探讨,揭橥审美和艺术的复杂性、特殊性及其深层社会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美的创生机制。本书主要从人类学批评、审美资本主义批判、审美革命与审美治理四个方面接衍审美制度的被建构与能建构之维,力图在
这是一本心理自助类图书,巧妙地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理困境嫁接于13位古代文人的人生经历中,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普及心理学应用知识。在本书中,作者选取13位古代知名文人,以他们的人生经历为背景,引领读者穿越时空,进入古人的生活场景,直观感受他们面对困境和挫败时的心态、体验,以及处理方法。在现代思维方式与古代思想观念的冲撞中产生
本书是关于东西方商业文化差别的书,主要从学术角度以及价值观角度解释中国崛起的原因。作者认为,西方对于中国过于苛刻,总是用西方的价值观来评价中国。其实,中国比西方更有能力创造财富和价值,许多外国企业也与中国合作,并从中获利。作者认为西方人必须面对一个事实:中国擅长通过和平的方式创造财富,其成功的答案就在于中国的文明和文化
该书稿是著名哲学研究专家陈嘉映的最新作品,以如何看待世界与自我、如何认知外部世界、如何对待存在等问题为中心,以西方古典主义哲学为内容依托,展开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哲学思考。该书稿体例完善,结构清晰,内容呈现清楚明白,论证严谨,资料丰富,文笔流畅,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书稿是著名哲学研究专家陈嘉映的最新作品,以个人如何生活、如何过好生活、如何进行生活等问题为中心,以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为内容依托,展开了作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哲学思考。该书稿体例完善,结构清晰,内容呈现清楚明白,论证严谨,资料丰富,文笔流畅,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
本书对中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理论建构,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分析中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逻辑前提,并阐述中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基本目标,利用系统论原理,以主体、客体、载体、环境、机制建构中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体系,最后从实际操作层面进一步探讨了中华优秀传统家教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