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技术、商业、权力的多方作用之下,个人信息在数字化治理中面临更加复杂的安全威胁,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不能局限于信息的完整性、保密性,更要针对公权力行使和合法商业活动中所产生的个人信息风险,进行深度思考并作出有效应对。个人信息安全侵害所造成的后果,不仅是家庭不和、个人财产受损等局部风险,而且正上升成为一个挑战现实社会管理
《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24)》是由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高端智库资助的重点课题,是反映我国电子政务最新进展、研究分析电子政务领域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第17部年度报告。 本报告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作为出发点,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满意度、获得感,从注重行政效能提升、强调面向公众需求
本书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指标体系,持续发布中国式现代化年度发展指数和研究热点,全面研究市域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情况,深度分析26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发展特征和地区差异;聚焦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系统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案例研究,持续关注各地中国式现代
本书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下,依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从人们的生活世界出发理解不同民族的社会处境,探索社会变迁与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的文化适应与社会发展问题,帮助人们增加权能、获得发展。本书综合介绍了民族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通
我国《民法典》缺乏专门的公共地役权规定,公益用地的制度保障供给不足,这导致相关主体在解决该类纠纷时缺乏请求权基础,社会公共利益难以实现。在私法与公法的接轨而又相对分立的趋势中,公共地役权的公私混合属性使得其在《民法典》实施背景下遭遇制度构建与体系融入的难题。为此,本书在澄清公共地役权与一般地役权的制度比较关系、调和理论
本书旨在厘清当代中国公益组织与城市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的权责边界;探索公益组织与其他社区治理参与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模式,尤其是其中的社区居民如何借助公益组织参与社区治理、培养协商民主意识并培育自治的能力与惯习;提出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公益组织参与城市社区治理的政策建议,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模式以适应和满足这
《北京社会工作报告(2024)》是由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组织编写,市区社会工作系统相关单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联合撰写的年度报告。 2024年,北京组建市委社会工作部,调整设立市委社会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工作的领导;积极探索新兴领域党的建设的有效路径,持续提升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质效,扎实推动
本书以《民法典》总则编为依据,系统阐述了民法总则的基本原理,包括民法概述、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法律关系的一般原理、民事主体制度、民事权利的法定类型、民事法律行为、代理制度、民事责任和诉讼时效。本书以民法学界现有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跟踪学术前沿,力图阐释立法本意,结合对相关司法解释的阐述使得法律条文内容更加清晰明了。通过对
2023年,在全球经济复苏动力依然不足,地缘冲突加速震荡,局部热点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持续深化。政治合作方面,中国与周边国家强化战略引领,开展多层次政治外交沟通,推进地区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经济合作方面,中国成为多数周边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并与多个周边国家签署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推进区域经济一
法律规制影响评估指标旨在建立一套涵盖社会、经济、环境影响的测度指标,系统评价法律法规实施产生的具体影响后果,测算相关的成本与收益,使评估结果更为科学、客观与精确。围绕这一目标,本书通过探究法律对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的具体作用,选取主要的法律影响因素,设计出一套适合评价法律影响后果的指标体系,包括法律的社会影响评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