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领域。学校如何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任务,其机制是什么?《立德树人:学校中的公民道德建设》一书主要回答了这个问题。本书在论述公民道德建设与公民道德教育关系的基础上,聚焦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和教育内容,坚持教育引导、实践生成、制度保障相结合,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领域探索公民道德素养
善治是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公民依法对公共事务共商共治,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社会治理模式。本书以“结构”为研究视角(approaches),探究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双重逻辑与实现善治的路径选择。本书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国家权力是如何嵌入城市基层社会的;城市基层治理结构发生了什么样的变革;在对基层治理的演进分析的基础
本书立足新时代城市基层治理转型的重大时代命题,以破解”资源困境”为切入点,整合政治学的权力结构分析、社会学的组织行为研究、管理学的资源配置理论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采用”行动研究案例分析”的复合研究范式,提出”资源治理”范式转换的创新性观点,强调从被动的资源获取向主动的资源治理转变,构建起社区资源的识别、开发、
本书聚焦上海在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中的创新实践与使命担当,探索上海的应然担当和实然成效,较为全面地梳理了上海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持续的文化自强,推动城市文化繁荣发展。通过政策叙述、案例分析和实践总结,展现了上海在红色文化传承、海派文化创新、江南文化发展以
全书共为348卷,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共24门,每门之下又分若干子目。其中,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是该书的首创。书中记载了自上古时期到宋宁宗期间的典章制度发展史,尤其是有关宋朝典章制度的记载更为
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根本性观点和总体性看法,不仅影响世界观的形成,也影响人生价值取向,甚至决定人的行为选择。我国高校历史观教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文化基因和理论基础,也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国情标识,历来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负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和育人使命。本书首先立足于马
本书是“社会体制蓝皮书”的第13部年度报告。2024年,我国继续保持了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民生保障再上新台阶,社会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生活品质持续提升,为“十四五”完美收官奠定良好基础。“十五五”时期,我国社会体制改革将面临新的形势与挑战,国际形势将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持续、重大的影响,为此,本书提出,未来一
本书是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牵头编写的2025年度“老龄蓝皮书”。本书以“中国老年人需求状况”为主题,根据第五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等全国调查以及其他专项调查数据资料,围绕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消费金融、社会参与等具体需求,以及流动老年人等重点关注人群的需求展开分析。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印发了一系列重要的老龄政策
在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方法创新已成为提升教育实效性的关键突破口。面对价值多元化、信息碎片化的时代特征,传统教育方法日益显现出解释力不足、感染力欠缺的局限性。现象学以其独特的“悬置”态度、“回到事物本身”的哲学立场以及对生活世界的深刻关注,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理论资源。 本书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