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神经科学的哲学基础》一书的节选开篇,其中麦克斯韦·贝内特和彼得·哈克对认知神经科学家的概念保证提出了质疑。丹尼尔·丹尼特和约翰·塞尔随后批评了他们的立场,而贝内特和哈克则做出了回应。他们慷慨激昂的交流涵盖了广泛的核心主题:意识的本质、心理属性的载体和位置、大脑映射和表征的可理解性、感受质的概念以及心灵、大脑和身
本书主要研究了特质焦虑者对威胁性信息的认知加工偏向及其潜在的认知机制。本书通过问卷法与实验法,分三部分进行研究。研究一关注特质焦虑者在工作记忆编码及维持阶段加工情绪面孔刺激时的注意控制功能。研究二考察特质焦虑者在加工情绪面孔时的视觉工作记忆资源水平。
本文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发展史的线索,在详细梳理马克思、普列汉诺夫、列宁、阿尔都塞、奈格里等主要思想家评论斯宾诺莎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了斯宾诺莎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传承关系。本书认为,斯宾诺莎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返本开新”的重要方式,为深入理解辩证唯物论的要义
本书以道德本质论为研究视域,通过重点讨论非自然主义的道德实在论与非认知主义的道德表达主义在道德随附性方面的争论,表明随附性在解决道德本质问题中所扮演的角色,展示了建构一种新的道德本质理论的必要性。在分析道德表达主义的发展演变、当前困境、理论优势和未来走向的基础上,本书尝试提出一种新的观点——认知主义的表达主义(cogn
心理世界是个极其复杂的神秘地带,而怪癖心理学则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之地。怪癖心理学让我们看到了某些人怪异行为背后的那些心理隐秘,为我们打开了通往另一个心灵世界的大门。这扇大门之后的世界简直可以颠覆我们的以往认知。学习怪癖心理学,会让你读懂人性、看清人心,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当我们不了解时,我们就意识不到,当我们了解了
面对令人丧气的状况,你习惯问为什么还是如何?面对需要解释的不利局面,你习惯找借口还是说真话?普普通通的一天,你是等待快乐的时机出现,还是主动选择创造快乐的心态?本书是英国家喻户晓的企业家、畅销书作家迈克尔·赫佩尔的经典作品。这里详细讲述了作者在过往的人生经历中一直实践并助他成功的反向思考理念,帮助读者从自
《〈中庸〉新解杂议》为湖北工业大学退休副教授张之权撰写的学术新著。全书分十四章,十三万余字。书中分析批判了南宋学者朱熹提出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的中庸之道背离了《中庸》的原意,是通过修改版本提出的错误主张,揭示了《中庸》原著的真正的中庸之道,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种诚之者,人之道也的求真(或求实)
内容简介: 《动机与人格》(增订版)共包含两部分,第一部分《动机与人格》是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创作的心理学著作,全面讨论了人本主义心理学和人本主义伦理学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十六个章节系统地阐述了马斯洛关于人性、人的需要、人格发展的动力和规律、社会改革、促进健康人格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的观点和理论。第二部分收录了马
《孩子:挑战》一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作者研究40年,与数百个家庭保持联系,观察这些家庭的孩子,记录下父母跟孩子之间的互动,由此得到了关于儿童心理和行为的第一手资料。 全书用200个鲜活案例和34条育儿新原则与我们探讨如何教育孩子,如何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平等自由的同时,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面
◎内容简介 随着时代的发展,焦虑一词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体验。单身焦虑、聚会焦虑、手机焦虑、完美焦虑、梦想焦虑……这些词语像一张无形的网,将我们紧紧束缚,使我们难以自由呼吸。《再见,焦虑!》将为此提供一系列策略和办法,使读者能够了解焦虑的本质,学会如何管理焦虑,以及如何将焦虑转化为积极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