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行为论》获评2021年《法治周末》十大法治图书,位居中国知网“高被引图书TOP1%(2019-2023)”榜单法学专著第13名,奠定了其在法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本书源自《法律行为论》读书会的精彩研讨,由作者及其研究生以柏拉图式的对话模式,围绕书中的核心内容展开探讨。读书会通过提问、辩论、总结的方式层层推进,使书中
习近平主席在《求是》杂志发表文章强调,运用法治手段开展国际斗争。法治是文武之道,更是治国之道。世界外交实践屡屡证明,一味强行地搞政治外交、意识形态外交,在国际关系中会时常处于被动地位,这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民主法治化的大趋势背道而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需要注入法治力量。“法治外交”是本书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所谓法治外交,
本书重在阐释中国现行民事诉讼制度的要义和原理,同时观照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动态和理论评价,结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在体例和风格上力求简洁、清晰、突出重点、尊重通说、文字洗炼、逻辑一致,同时增加了法院的一些相关司法实践,比之前几个版本在内容和体例上都有所完善,更加适合法学院师生使用。本书的读者对象除了本科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官员向地方耆老咨问利弊、听取民意的政治传统。及至16世纪中叶,该政治传统发展为以绅士耆老共同集会议事、向官府递交“合邑公呈”为特征的地方公议。本书系统研究了16—18世纪绅士耆老地方公议的历史演进、运作程序、运用范围等问题,揭示出明清官府与地方社会如何通过地方公议机制进行沟通、妥协,进而把社
本书是一本系统探讨国际法院司法机制与晚近实践的案例教材,它将国际法院的组织、职权和程序等司法制度和国际法院在各个国际法领域中的最新案例结合起来,为读者呈现国际法院的“程序法”与“实体法”。本书内容与编排的主要特点有: ?体系完善。本书第一部分讨论国际法院的历史、组织、职权和程序,并结合最新实践解析程序规范,廓清案例研习
本书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大课题“慈善事业作为第三次分配机制的法治保障研究”(20&ZD184)、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通过分析指出,我国当今慈善法制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在慈善事业中的界分问题。基于分配正义所推演出的三项基本原则,我们重新划分了政府权力和公民权利在慈善事业中的界线,这一界线
大国竞争管控是一个历史悠久且意义重大的国际安全议题,关系到国际体系秩序的稳定有序。历史上,霸权国与崛起国之间曾多次因竞争失控而爆发剧烈冲突,双方似乎被无形的“修昔底德陷阱”所支配,难以实现有效的战略协调。一战前英德走向全面对抗的历史是其中的经典案例,对于深度挖掘探寻大国竞争失控的根源具有不容忽视的研究价值。作为英德矛盾
本书以数字刑事司法的应用分层结构为基本思路,以理论统领实践的视角为基本立场,对司法数字化理论研究框架作出如下归纳:首先,对司法数字化的基本范畴、技术脉络予以描述,厘清研究对象范围;其次,以数字正义为理论纲领,对司法数字化的正义立场、正义要素、正义风险等作出研究,最后落位于司法数字化的基本原则;再次,以司法数字化两项核心
本书是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萧鸣政教授主持的地方人才调研项目成果。本书基于对广东省21地市人才系统的问卷调查、座谈与研讨,收集了有关人才开发与管理的大量一手数据,结合统计年鉴数据、从区域人才发展的视角,全面揭示了广东省人才发展的现状、优势、不足与问题,并且结合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的精神,对于广东省人才队伍建设与发展,提出了系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要求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而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受益主体、建设主体和治理主体,因此,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在于凝心聚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