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简要介绍批判性思维精神和原理、科研本质和意义,以及批判性思维和科研的共生关系。全书将由目的篇、方法篇、实践篇三部分构成,分别强调科研中为什么需要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为科研提供哪些方法和指导、如何在科研中融入批判性思维的实践和案例。本书共12章,内容融贯科技人文,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及相关研究者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老子《道德经》在传承过程中出现了多种版本,一般以王弼注本为通行本,自马王堆帛书本出现以后,学界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昆仑书院院长王晓巍先生经过多年研究,对流行的几个版本《道德经》进行比对,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对流行本《道德经》的排序和分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采用古老的甲骨文进行书写,对目前没有发现的甲骨文文字,参考大篆、金
负责任创新是近年来欧美学术界提出的一种新的发展理念。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等高技术的发展,新兴技术的创新性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表现出知识密集、高投入、高产出等特征,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崭新的技术时代。本书从技术哲学、技术伦理学的视角回答新兴技术负责任创新在理论、实践与机制中存在的三
针对当前学界在《周易》规范道德研究中的不足,特别是未能全面揭示其本质、架构与作用的问题,书稿选取“过”与“咎”这两个核心概念作为研究突破口。通过深入考察它们的训诂字源义及在先秦文本中的具体用法,书稿力求揭示出《周易》道德哲学的独特内涵。全书共分为五章,内容涵盖《周易》道德本质研究、“过”与“咎’”的本义探讨、《周易》中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本选题以道德建设的历史发展为主线,结合《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新时代道德建设为重点,在介绍道德建设相关概念、历史演进等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为什么要加强道德建设、新时代道德建设的内容及推进路径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分析,重点讲述了要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阿兰的一部哲学散文随笔集,译本为台湾麦田出版社版本,由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跨域研究所教授,法国哲学、美学与文学研究学者杨凯麟审校。本书收录了90多篇散文随笔,分为“智性”“行动”与“人”三大主题,分别讨论了分寸、怀疑、正义、激情等哲学性的深度议题。阿兰通过散文小品式的写作,结合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对这些议题进
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认识论、唯物史观、经济学等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下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及其内涵的“两个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民主”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系统研
1994年,叶澜教授发起以推进学校整体转型性变革为目标的“新基础教育”研究。30年来,“新基础教育”研究深入中小学变革实践,推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滋养、双向建构与双向转化。2004年,叶澜教授首创并主持“生命·实践”教育学派,这是以学派方式创建的当代中国教育学。20年来,“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扎根本土,与“新基础教育
《仪礼》为汉五经之一,是礼之本经。因其节次繁密,文辞古奥,以昌黎之博,犹苦其难读,故传授者绝少。自汉以来,惟有郑注行于世。北齐之黄庆、隋朝之李孟悊皆宗郑注,而有义疏之作。贾公彦本此二家,增以己意,撰成《仪礼疏》五十卷。至宋王安石废黜《仪礼》,不立于学官,学者遂罕诵习。有清一代,张尔岐开其先,庙堂倡于上,《仪礼》学渐成显
《自然哲学体系初稿》(1799)是谢林早期自然哲学的成熟版本。谢林从作为无条件者的自然出发,创新性地使用动态原子论模型来解释无机物质,又将物质的起源归入普遍的宇宙有机体的历史中,明确了自然哲学中有机自然的优越性地位。在广泛追踪同时代自然科学,尤其是生理学和解剖学成果之后,谢林以“可激发性”为有机体的核心概念,对“有机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