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为7章:第1章梳理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理念和指导思想;第2章总结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第3章构建了绿色发展水平评估指标,对长江经济带内11个省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进行评估,分析了影响绿色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第4章探索了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绿色发展路径;第5章分析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需要重点推进的四大制度创新;第6章整理总结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的典型经验;第7章对提出加快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
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当前我国人口和产业密集的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带。14年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经过长期的酝酿、探索,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入全面实施阶段。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分别于16年、18年和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中游的武汉和下游的南京主持召开了三次“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对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面临的形势、战略定位、发展思路、开发策略行了系统的阐述和部署,明确要求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生态文明思想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而“两山”理论则是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绿色发展的真正要义。“两山”理论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强调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当前,长江经济带各地按照、的决策部署,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体要求,积极行动起来,编制绿色发展规划,出台绿色发展政策,探索绿色发展路径,开展绿色发展试点示范,让绿色成为长江流域的底色,生态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保障,把长江经济带建成环境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本书作为吴传清编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丛书的一册,旨在探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和政策体系。本书的关键内容如下。
、系统阐述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理念及指导思想。在回溯学术界有关发展观演变及绿色发展理念兴起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和“两山”理论,并概括了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和要求。
第二,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通过设计绿色发展评价指标,测算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绿色发展水平,行了绿色发展水平的纵向和横向比较,对影响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和绿色发展水平的因行了量化分析。
第三、梳理了实现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制度创新思路。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需要从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两大转变入手,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优化发展空间格局,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加快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建立起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为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本书提出了构建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行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激励与约束机制设计及创新的思路。
第四结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展及典型经验。理论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必然是冲突的,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但在实践中,要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赢”也绝非易事。本书系结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展和典型经验,为其他地区推广一步探索绿色发展路径提供了借鉴。
第五、提出了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政策建议。在全面把握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分析本区域区情结绿色发展示范区试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环境政策组合、绿色技术创新及扩散、完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制、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完善规划目标落实和实施的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本书由侯伟丽、成德宁共同撰写。丛书主编吴传清教授多次主持召开讨论会,明确丛书各册的主题,完善大纲和框架,本书的主题和大纲是经过作者和丛书编委会多次讨论后确定。在撰写过程中,长江出版社的夏贝编辑,不仅提供了规范的撰写格式和要求,还及时督促撰展,保稿按期完成。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实现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不可能一踟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当前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形势良好,但全面稳定实现长江大保护的任务依然艰巨。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始终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核心理念和战略定位,久,脚踏实地抓成效,把长江清洁美丽的蓝图一绘到底。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实践,也将为探索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路径、创新绿色发展政策提供和广阔空间,也期待将来有更多、更好的著作来关注和研究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给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实践提供更有价值的政策建议,把绿色发展由设想变为现实,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第一章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理念及指导思想节 发展观的演变及绿色发展理念的兴起
一、发展观的演变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
三、绿色发展的新理念
四、以绿色发展理念高质量发展·
第二节 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指导思想·
一、生态文明思想
二、“两山”理论
第三节新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理念及新要求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形成与演变二、长江经济带开发理念的转变
三、新时期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要求
第二章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挑战节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现状及面临的问题一、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的现状
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与环境质量的关系一、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
二、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关系
第三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城市化加快发展,城市环境治理面临挑战
二、工业化持续,产业绿色转型面临挑战
三、农业绿色发展水平不高,面源污染治理面临挑战
四、农村环保设施不足,人居环境改善面临挑战
五、区域协作机制不完善,跨区域环境治理面临挑战
第三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评估
节绿色发展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的变化
一、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水平概览·
二、资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三、环境治理水平的变化
四、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
五、经济增长质量变化
六、可持续发展观念与绿色生活方式的变化·
第四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的路径
节系统观点视角下的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路径第二节 向绿色生产方式转变一、积极产业生态化二、积极生态产业化第三节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一、产业园区绿色化改造,建设产业集>
……
第三节 完善跨区域环境治理机制·
一、完善区域间资源整合机制
二、完善区域间环境冲突协调机制
第四节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
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
二、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三、推动产业布局调整
第五节完善落实规划目标的机制·
一、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二、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三、完善环境保护督察制度
四、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附录
第一章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理念及指导思想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政策,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发挥自身要素便宜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全球经济大循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并在三大城市群的基础上,形成一条从南到北的沿海经济带。这三大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产业,成为带动整个中国经济起飞的发动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把长江经济带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沿海沿江沿边全面的对内对外开放带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是新时代我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14年9月,印发《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长江干流是我国水量丰富的河流,长江流域内共有通航河流3600多条,通航里程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70%,是联结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黄金水道”。长江经济带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繁多,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同时也是我国人口和产业聚集地区。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21.4%,18年人口却占42.8%,值占44.1%。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过程中,解决开发和保护之间存在的矛盾,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是长江经济带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自中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先后主持召开过三次“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为制定和贯彻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指明了方向。16年1月5日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强调,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明确提出,“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要求长江经济带发展,“规矩,就是要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
长江经济带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载体,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的一次重要实践。开发长江经济带有新的要求,需要有新的发展理念,探索新的发展路径。目前,国家和有关部门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将“生态保护”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大前提,统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出台了多项有关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政策和规划,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节发展观的演变及绿色发展理念的兴起
发展观是一个国家在发程中人们关于发展的基本观点。发展观主要回答两个方面
的问题:个是什么是发展,第二个是怎样发展。树立正确发展观的步是弄清楚什么是发展,只有明确界定了发展的含义,才可能确立恰当的发展目标,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为回答怎样发展问题提供好的答卷。正如所指出的,“发展理念是战略性、纲领性、性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跟着也就好定了”[1]。
一、发展观的演变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对于发展本身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发展阶段形成不同的发展观,自世纪50年代以来,发展观经历了从物的增长到人的发展的演变过程[2],也经历了从仅仅关注当代人发展到关注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演变。发展观的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世纪40—50年代的发展观
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发展中国家纷纷获得了民族独立,各国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愿望十分强烈,发展经济而生。早期的发展经济学家恪守“增长能够解决一切问题”的信条,把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也不加区分地使用这两个概念。他们认为:“发展始终是意味一个原本或多或少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的国民经济,具有能够产生和支持每年5%~7%或更高的值增长率的能力。”[3]“经济发展问题实质上就是通过增加人均产出来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使每一个人都能消费得更多。”这一时期的发展经济学把GDP或人均GDP作为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标准,经济发展的重心就是通过资本积累、大规模的投资和工业化,经济增长,提高人均收入水平,使每个人都能消费更多的商品和服务,实现从“欠发达”阶段变为“发达”阶段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