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调解制度是传统中国社会纠纷化解的一种重要机制,也是中国法律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代社会中传统人民调解制度的社会基础和作用对象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导致了该制度的合法性危机。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在新的市场经济和陌生人社会中重塑人民调解的合法性,是一个时代性难题。本书拓展调解领域、创新调解载体、构建大调解工作格局,
民法总则是统领民法典为民法各个部分共同适用的基本规则,也是民法中*抽象的部分。本书在深入把握民法总则国外立法和理论研究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我国民法总则的立法与司法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对民法中各基本范畴进行了清晰的界定。该书对民法总则中的基本理论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共计七编:民法的体系化与法典化、民事权利研
一,从宪法和法理的层面夯实人权司法保障的理论基础,并探讨人权司法保障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实现的可能性,从司法权的救济权本质、人权司法保障与宪法的关联、人权保障的规范基础等层面解决了为什么要强化人权司法保障功能以及在现行宪法秩序和法律体系下强化人权司法保障的可能性问题。二,从制度层面探讨人权司法保障得以实现的制度形式,考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与商品经济体制的逐步推进,中国经济事务的总量与规模不断增加,经济法学的学术研究和其他部门法学如民商法学、刑法学、行政法学、宪法学等一样,在因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互动中,开始了蓬勃的学术发展期。但我们认为,这一时期经济法学的研究,并不是中国经济法学的白手起家或蹒跚起步阶段,而是在经历
本书聚焦四川省现代生物技术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专利数据等实证分析,总结出四川省现代生物技术知识产权布局和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书进一步厘清知识产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作用机理,将相关理论研究引向深入;本研究聚焦四川省发展现代生
近年来,中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制改革成绩显著,法治建设不断发展,改革与法治相得益彰。中国在法治政府建设、环境保护、网络治理、民法典编纂等方面不断进步。芬兰经济发达、法治完善,加强中芬两国法律法学交流意义重大。本书收录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和芬兰赫尔辛大学法学院等共同举办的第八届、第九届中芬比较法研讨会的研究成果。
行政规定的法治逻辑内涵,主要围绕三方面:(1)形式合法性,主要关注行政规定如何制定、修改和实施的,权力的取得和实施与己制定的法律的一致性等问题,即必须在整个法律体系内保持统一与和谐,形成协调的秩序制度等等。(2)程序合法性,主要探讨行政规定作出的过程应当符合必要的正当程序要求。通过程序制度的比较研究,借鉴和汲取程序制度
本书收录了三十年来中国诸多法律学者访问哈佛法学院、特别是与哈佛大学东亚法研究中心安守廉教授交往的见闻感受与学术成果,是中美法学交流与中国法学发展的一份重要剪影。安守廉教授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在促进中国法学界了解美国法律教育和美国法律制度的特点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本书上卷包括王利明、王振民、李曙光、张保
晚清时期,在日本一次又一次觑觎、蚕食中国的同时,中国方面却加快了学习日本的脚步。晚清和民国肇始初期,中国在开展社会转型的探索过程中,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日本顾问的身影。晚清时期诸如有贺长雄与立宪,冈田朝太郎、松冈义正、小河滋次郎、志田钾太郎分别与大清刑律、大清民律、大清监狱律、大清商律等许许多多现代法典的编纂,川岛浪速与
本卷共设5个专题,包含15篇文章,各专题文章数量布局合理,内容亦十分丰富。基础理论专题下的文章《公共化概念、结果与前景》出自德国著名民营化问题研究专家HartmutBauer教授,该文通过对公共给付领域公共化概念的建构,质疑与回应了民营化这一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针对德国公共给付民营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寻求一套在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