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入201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Shapley和Roth的稳定匹配理论和市场设计方法,将企业的“区位选择”问题视为“企业”与“地理区位”之间的双边市场匹配问题,尝试建立基于双边匹配理论的“区位市场设计学”,并以中国工业用地市场为例,研究设计其双边匹配机制与政策,开发研制其双边匹配算法与平台,以期为中国国土空间治理
数字经济正加速向经济运行的每个细节渗透,带来一场经济系统的变革,潜移默化地改变着经济运行的模式与潜在机理。各种类型的数字货币出现,正是为了与数字经济更好地耦合,适应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本书从一个非技术的经济学视角揭开数字经济和数字货币的神秘面纱:数字经济的尽头是什么?什么是数字货币?数字货币为何在此刻登场?谁是数字货币
本书以3D打印背景下的服装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3D打印技术对服装企业传统商业模式的影响,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的新方法,为3D打印背景下的服装企业设计了五种新型商业模式,并对这些新型商业模式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推演新型商业模式的可行性和优越性,提出了相应的商业对策。
《北京时尚产业发展蓝皮书(2022)》首先对2020-2021年北京时尚产业发展进行分析展望,而后在实际调研和现有数据基础上,深刻剖析了北京服装服饰、时尚设计、时尚会展、朝阳区国际化数字时尚生态圈等细分领域的现状,并提出未来发展的重点与策略。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是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本书确定产品生命周期、技术与知识的密集程度、产业链生态特征、国际化程度、资源的分布特征等五个因素为分析创新能力提升机制时的中国制造的结构维度,进而运用案例研究法深入讨论传统制造、中华老字号、高新技术和复杂产品四类典型特征中国制造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规律和机制。纵观四类
本书史论结合,以生动史实切入,系统回顾了中国制造的复兴历程,并将中国制造置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洞察中国制造的发展趋势,剖析中国制造复兴的内在成因及其演进逻辑,透视中国制造的精神内核,探究中国制造乃至全球制造业兴衰成败的一般规律。这是一本旨在讲好中国制造故事、建立民族工业文化自信、凝聚实现民族复兴澎湃力量的“大众精神
《中国工业文化发展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是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文化发展中心编著的国内首部工业文化蓝皮书。报告共计33万字,分为综述、产业、区域、专题四大篇章、18篇子报告。《报告》以“新机遇、新形象”为主题,重点梳理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文化领域的创新实践和理论成果,从政策、产业、区域、行业等维度全景
中国能源国际合作报告2019/2020——厚积薄发的中国能源发展(中国人民大学研究报告系列)
本书对氢能产业国内外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政策解读,剖析氢能产业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设想。基于大的背景分析,从氢能产业在交通领域、发电领域、储能领域、其他应用领域四个大方向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在各个细分领域都分别从发展现状、竞争力、存在的问题、发展趋势及发展路线图进行深入的分析。最
“双碳”背景下,能源系统去中心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分布式能源因其低碳、灵活、安全、智能、多元、靠近需求侧等特征得到快速发展,其中燃气分布式能源是分布式能源的重要表现形式。本书系统总结了燃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状况,包括政策体系、商业模式、技术路线和关键设备等,汇集了大量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针对“双碳”目标分析了燃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