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学报》(简称学报)是中国气象局主管、中国气象学会主办的大气科学学术性期刊。其前身为创办于1925年7月的《中国气象学会会刊》,1935年更名为《气象杂志》,1941年更名为《气象学报》,1987年增设《气象学报(英文版)》。历经百年沧桑,学报忠实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气象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刊载了一批对国内外大气科学
本书全面介绍全球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首先,从气候变化模拟与预估的主要研究工具——气候系统模式入手,系统介绍气候系统模式和地球系统模式的发展历史与发展趋势,着重介绍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及其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评估报告中的应用,并依据IP
本书介绍关于小冰期以来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区极端气候变化及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共9章,内容包括近六百年来极端气温、降水(干湿)事件变化特征、成因机制和社会经济影响,近代(20世纪初以来)和现代(20世纪中以来)极端气候事件及其长期变化特征、成因机理和人为影响信号。
本书以机器学习算法为核心,聚焦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全球高精度对流层延迟建模与水汽反演技术创新,突破传统气象学与空间环境研究的范式局限,为近地空间环境学、高精度定位及GNSS气象学领域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本书建立了对流层延迟信号分解-机器学习联合分析框架,揭示了气象扰动与模态分量的量化关联,推动了近地空间环境学理论创新。
为深入认识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评估、基础科学研究和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70余位相关领域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5)》。本书内容分为五章,涵盖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翔实展现了中国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为积
本书从气候系统观测和数据分析开始,阐述气候系统驱动因子,气候系统中大气与水循环、冰冻圈、海洋、生物圈等的变化特征,并结合气候变率模态及其变化,给出气候系统变化的综合图像。本书还综合气候变化噪声和信号、全球与中国的观测变化、当代仪器观测数据和古气候信息等,客观总结工业化以来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多圈层变化图像。
本书分八章,系统介绍了城市气象基本概念,城市大气污染,热岛效应,城市风场,城市的湿度、雾和能见度,城市的云和降水,城市日照和辐射,城市热量平衡和水平衡以及城市气象服务。本书重点阐述我国城市化进程对以上气象要素时空分布的影响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气候特征,并辅以介绍国内外前沿热点问题和最新研究成果。本书图文并貌,融合思政内
飓风如何对北美的土地和社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拥有环境政策和规划博士学位的埃里克·杰·多林利用来自国家飓风中心、美国国家气象局和飓风研究部门的丰富资料,结合自身的学术背景,撰写了一部内容翔实又生动的飓风史。从15世纪的风暴开始,到2017年的飓风季,再到2019年的飓风多里安,埃里克&mid
本书从地表蒸散发的观测和遥感观测原理入手,全面总结了遥感蒸散发的估算方法,并重点阐述了作者团队自主开发的PML遥感蒸散发模型及其相关应用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蒸散发的基础理论和遥感蒸散发的主要估算方法,核心内容是PML遥感蒸散发模型的基础理论、原理、模型方法和参数化方案。第二部分以遥感蒸散发的
本书从干旱事件的识别和特征分析,到干旱危险性评估和干旱影响因素分析,再到干旱对社会经济影响的风险评估,系统全面地分析了对比性较强的SSP126、SSP245和SSP585三种情景下干旱及其影响的时空分异特征,尤其是不同农业区的时空分异特征。本书对理解气候变化在干旱风险评估和防范中的重要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对制定气候变化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