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因素作为基础变量,对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群体的相关问题日益凸显。老年人口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社会扶养、家庭照料、医疗保健、社会救助等各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研究主要从中老年人生活状况、养老模式的选择及影响因素、中老年群体的需求特征、智慧养老模式及老年
本书在对当前我国县域社会冲突治理研究和实践经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选取中部地区3个县为调查样本,运用长时段参与式观察、问卷调查等方法,以县域政府日常社会冲突治理行为为研究对象,从县域政府社会冲突治理日常行为的视角提出了模糊性治理的框架,并通过机制性研究揭示县域社会冲突治理行动的现实逻辑。模糊性治理主要体现为三种机制:县域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历了重要的经济—社会转型,如何重新认识和提升国家治理能力也成了社会科学研究关注的重要议题。本期辑刊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题进行理论探索,着重刊发对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的研究文章,是北京大学国家治理协同
在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治理结构及其转型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大研究议题。本书基于“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历史框架分析得出,前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是一种“立体结构”,工业社会的治理结构是一种“中心—边缘结构”,而在未来的治理变革中,我们需要破解中心—边缘结构,走向多元治理主体共建共享的治理新格
在中国户籍管理制度中,“农转非”意指公民的户籍管理类别由农村户籍转为城镇户籍。“农转非”群体则是指实现了从农业户籍到非农户籍转换的人群。“农转非”群体作为“摆脱了农民身份”的人群,他们与迁出地村庄间仍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探讨“农转非”群体与村庄的关系和理解他们参与村庄治理的行动逻辑是本书的研究主题。
《财富、权力与正义: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在对马克思现代社会与市民社会的关系的思想史考察及其人性基础的哲学论述中,遵循了马克思从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的结合中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深处的思想理念,采取文本解读、史论结合、二重性分析、整体性研究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最终突出了“现代社会的市民社会根
该本书以共建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一体化国家为根本目标,从民族伦理视野来展开西南地区公民政治认同研究,把公民政治认同对象即政治体系具体化为由政治价值理念、政治制度规范、政治组织与机构、政治行为构成的“四位一体”结构,主体以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评价、政治态度及政治参与行为的方式,从心理和实践层面体现其政治认同状态。以抽
本书是《老得其所城市既有社区适老化更新策略研究:以南京为例》的姊妹篇,主要针对最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居住模式展开更新设计实验。借助社会学、环境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在第一本理论支持下,从现状研究、空间更新到技术设施等不同层面,提出针对城市既有社区的系列适老化更新的设计实验实例,并对各个具体社区案例对象的跨尺度、多
本研究报告全文共分为十章。第一章是全书的导论,重点阐述项目的背景和意义,介绍2016年"中国城乡困难家庭社会政策支持系统建设"项目的设计与执行情况,以及简要综述各章的数据分析结果和相关政策建议。第二章是对城乡困难家庭总体状况的介绍,从基本家庭情况、人力资本
1956年,民主改革结束了中国西南大小凉山彝族社会的奴隶制。1957年,云南小凉山用建设“农场”的方案安置了上万解放出来的奴隶,这些农场慢慢形成了村落,本书就是对这些村落历史和现实的研究。内容由上下两篇构成,上篇“作为措施的农场”涉及选题由来、民主改革前小凉山彝族社会、民主改革前夕奴隶们的心态及思想状况、农场建设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