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背景,以中国农民职业分化问题为主线,以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户为调研对象,采用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相结合的方式,分为十一个章节进行论述,内容涵盖土地利用、农业生产效率、土地流转、农民收入等问题。在既有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农民职业分化的概念框架,解析
本书主要框架分为总报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篇、高质量发展篇、他山之石篇、附录五个部分,力求全面反映2022年广西民族地区和民族发展总体情况,既是对广西民族地区和民族发展的一种真实记录,又能对民族工作起到决策参考作用,同时对民族发展的学术研究也有所裨益。
“社会治理创新研究系列丛书”之一种。本书超越了对社会治理的传统理解,将社会治理视为一种治国理念,其核心内容是多方治理主体协作互动,多种治理机制互补嵌合。由此,社会治理理念的适用性不再局限于社会事务(尤其是民政事务)的狭窄领域,而是遍及绝大多数社会经济领域的公共治理。践行社会治理的理念,实现多方治理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多种
本书内容包括民间纠纷调解、城市社区治理、农村城镇化、社会工作评估、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诸方面,既有社会工作领域研究,也有社会治理热点分析,各部分相对独立成篇。该书分析了人民调解的对象和权威类型,总结了新时代高空坠物整治和社区协商治理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农村城镇化的运行机制和动力机制,呈现了不同的社会工作评估类型和方法,反映
在数字化时代的浪潮中,超大城市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治理变革。本书聚焦转型,面向未来,是一部融合前沿理论与实践智慧的学术力作。 本书以超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为主线,系统阐释了数字化转型中的技术逻辑、治理逻辑、经济逻辑,揭示了当前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关键挑战,并以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国内超大城市的数字化转型实践和纽约、伦敦、
本研究主要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系统深刻地阐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运用文本解读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相关论述进行系统阅读和梳理,进而全面阐述中
本研究是教育部2018年青年基金项目“川陕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与精准扶贫战略研究”(编号:18XJC880013)、四川省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编号SC21B119)、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首批重点人文社科基金:“革命老区留守儿童重点研究基地”的重点基础成果的阶段性成果。全书以2011-2021
2018年以来的中国监察体制改革,开创了中华民族监察史上的一个新时代。当我们积极回应新的监察制度构建和实践场域问题时,也应当回头去重新检视中华民族历史上实践过的监察制度。历史是一把标尺,如果不回看中国历史上的监察制度,可能我们就不知道今天的监察制度所处的位置,进而不知道我们的探寻足迹应延
在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推动下,世界形成了以西方为中心的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当前,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的主要行为主体包括联合国、国际红十字和红新月运动、非政府组织、各国政府等系统。在联合国及其人道主义援助机构的中心协调下,该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协调网络。中国对当代国际人道主义援助体系的参与是从接受开始的。近
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编。上编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研究综述”,是研究进程、研究成果的“回顾”,同时“展望”未来,对研究的前景提出一管之见。“综述”是集体劳动的结晶,由11篇文章组成。下编为“中国红十字运动史研究论著索引”,包括“中国红十字运动史主要书目”“中国红十字运动史论文索引”,以及附录(中国红十字运动研究学位论文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