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眼》是一部史论随笔的合集。全书十二卷,上起远古,下迄明季,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教、科技和许多为正史所不栽的逸闻轶事。本书对《千百年眼》进行了权威注释,书中记述具体,议论新奇,体现出作者读史“不为苟同”的风格。又大多言之有据,有些见解确如邹元标《千百年眼序》所说,“起古人相与论辩,亦必心服。”
这是一部反思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旷世奇书,是晚明史学的杰作。康熙将此书列为头号禁书,自己却终生攻读不辍。此书上起远古,下迄明季,记述具体,议论新奇,具有高人逸士的风范,特立独行的视角。研读此书,你会看透千百年来中国的历史。
上册
\\t千百年眼卷一
\\t003 上古文籍
\\t004 古史之谬
\\t005 四岳为一人
\\t007 尧不诛四凶
\\t008 许由让天下非难
\\t011 巢、许非旷士
\\t012 帝尧善爱其子
\\t013 瞽、象杀舜之由
\\t015 “纳于大麓”非“山麓”
\\t016 象刑辨
\\t018 舜葬苍梧考
\\t019 《禹贡》为古今地理之祖
\\t021 帝赉良弼
\\t023 “伊尹放君”之误
\\t025 微子不奔周
\\t027 夷、齐辨
\\t031 商之后独盛于夏、周
\\t033 太王未尝翦商
\\t034 武王追王明文
\\t036 《金縢》非古《书》
\\t038 三监、武庚之叛不同情
\\t040 汤、武不可并言
\\t043 殷有三人
\\t044 世官之弊
\\t047 封建难复
\\t051 井田不可行
\\t058 三《书》纪周穆王之贤
\\t060 周过其历之谬
\\t……
\\t
\\t下册
\\t千百年眼卷七
\\t433 《徙戎论》无救于晋
\\t434 晋室所以败
\\t436 王衍羞见其女
\\t437 陶侃被诬
\\t440 庾亮失计
\\t442 王导遗诛
\\t444 王逸少经济
\\t446 《兰亭》未可议
\\t447 张翰莼鲈
\\t448
\\t
\\t\\t前言
\\t
\\t
\\t\\t《千百年眼》是晚明张燧所著的一部学术性札记,全书共十二卷,512条,大多为史论、史考,间杂有少量文艺批评,起远古,讫明季,内容驳杂,议论新奇。其书名“千百年眼”,欲以“豪杰之眼”看透千百年的中国历史。所谓豪杰之眼,不同于“文人之眼”、“俗儒之眼”,其见解乃是“随手万变,无所规摹,亦无不破的,使后世观者,如冷水浇背,陡然一惊”。因书中多“异端”之语,以至于被康熙列为禁书,自己却攻读不辍。作者张燧,字和仲,湖南湘潭人,据《湘潭县志》记载,他出身富贵,兄弟都好治生产,张燧独“务友朋,耽书史,不为苟同”,并且常常“命仆载纸笔自随,有省辄识之,虽藩溷不释”。明朝末年,张燧东渡日本,传播中国文化。
\\t
\\t
\\t\\t因本书的史论性质,可能短至一两百字的条目,却涉及诸多史实,为帮助读者理解文意,在翻译的基础上,也做了必要的注释,对必要的史实进行了介绍,多采信为学界普遍接受的观点,避免冗繁的考证。对字词的注解,也尽量简洁。此外,也对原文一些有疑义的地方作了必要的辨正和校对,有实在难以索解者,均如实以告。总之,注释和翻译均以疏通文意为旨归,至于作者的观点,则不加以评论,而是留待读者辨析。因译者水平所限,注释和翻译难免有所谬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t
\\t
\\t\\t
\\t
\\t
\\t\\t正文节选
\\t
\\t
\\t\\t上古①文籍
\\t
\\t
\\t\\t泰山封禅文字万家,周有外史专掌三皇五帝之书,则古人文籍不必尽减今时。顾世类弗传者,良由洪荒始判,楮墨②未遑,重以祖龙③烈焰煨烬之中,仅存如线。汉世诸儒稍加缀拾,刘氏《七略》④遂至三万余卷。考诸班氏《艺文》⑤,西京制作才十二三耳。世以“皋、夔、稷、契⑥,何书可读”,然乎否耶?
\\t
\\t
\\t\\t注释
\\t
\\t
\\t\\t①上古:远古。②楮(chǔ)墨:纸与墨。③祖龙:秦始皇。④《七略》: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西汉刘歆根据其父刘向《别录》,“撮其指要”而成。刘歆(约前50—后23),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⑤《艺文》:指《汉书·艺文志》,是当时公家藏书的分类目录,根据《七略》改编而成。作者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班彪之子,字孟坚。⑥皋、夔(kuí)、稷(jì)、契:传说中舜时贤臣皋陶、夔、后稷和契的并称。
\\t
\\t
\\t\\t译文
\\t
\\t
\\t\\t记述泰山封禅事迹的文字极多,周朝有名为外史的官掌管三皇五帝时代的书籍,表明那时候的文献典籍不一定比现在的少。考察这些书没有流传下来的原因,乃是天地初分的时候,纸墨还不是那么发达,加上秦始皇焚书,留传下来的书更是寥寥无几了。汉代一些儒家学者对留存的书籍进行收集连缀,刘歆编著的《七略》一书因此多达三万多卷。考察班固撰写的《艺文志》,其中西汉时期的书籍才占了十分之二三。“皋、夔、稷、契之时,哪有什么书可读”的说法,是否正确?
\\t
\\t
\\t\\t古史之谬
\\t
\\t
\\t\\t谯周《古史考》①以炎帝与神农各为一人,罗泌《路史》②以轩辕与黄帝非是一帝;史皇与苍颉乃一君一臣;共工氏或以为帝,或以为伯而不王;祝融氏或以为臣,或以为火德之主。杨朱③云:“三皇之事,若存若亡;五帝之事,若觉若梦;三王之事,或隐或显,亿不识一;当身之事,或见或闻,万不识一;目前之事,或存或废,千不识一。”至哉言乎!
\\t
\\t
\\t\\t注释
\\t
\\t
\\t\\t①谯(qiáo)周(201—270),字允南,三国巴西西充(今四川阆中)人。所著《古史考》是一部古史考证性质的书籍,主要目的是为司马迁的《史记》纠谬。②罗泌(1131—1189),字长源,号归愚,南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路史即大史之意,《路史》记述了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③杨朱:生卒年不详,字子居,战国时魏国人,道家杨朱学派创始人,其言论事迹散见于《孟子》、《韩非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书,思想与墨子极为对立。
\\t
\\t
\\t\\t译文
\\t
\\t
\\t\\t谯周所著《古史考》里说炎帝与神农不是同一个人,罗泌《路史》认为轩辕帝与黄帝是两个不同的帝王;史皇与苍颉,一个是君王一个是臣子;有的说共工为帝王,有的说他只是“伯”,未称王;有的说祝融只是臣子,有的说他是火神。杨朱说:“三皇的事迹,若有若无;五帝的事迹,如梦似幻;三王的事迹,有些清楚,有些隐晦,正确的可能不到亿分之一;亲身经历的事情,不管是亲眼所见还是亲耳所闻,正确的可能不到万分之一;当下的事情,或存或废,正确的可能不到千分之一。”可谓至理名言!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