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无处不在的守门人现象概念化为“运用权威、技能或专长实施无涉自身利益的规范性评价,并以此促进用户对被评价对象的认识,进而影响用户分配相关稀缺资源的决策”。书中从守门人现象出发,对纷繁芜杂的守门人现象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考与提炼,努力探索守门人对于社会生活、组织决策和管理新思维的启发,*后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无处不在的守门人:社会生活、组织决策与管理新思维》将无处不在的守门人现象概念化为“运用权威、技能或专长实施无涉自身利益的规范性评价,并以此促进用户对被评价对象的认识,进而影响用户分配相关稀缺资源的决策”。本书从守门人现象出发,对纷繁芜杂的守门人现象进行了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思考与提炼,努力探索守门人对于社会生活、组织决策和管理新思维的启发,*后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指导。                封底文字:        这本书在“道”的层面上提倡我们的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要有守门人思维。无论是高层管理者还是普通的一线员工,都可以从守门人思维中获益。这一新的思维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现实基础,并且能够和其他较为先进的管理治理埋念较好的融合,属于我们在思想领域的“自主创新”,十分有助于我们的企业和国家更好地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                                              ——郑新立 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将守门人的作用提到如此一般化的高度已经属于难能可贵的发现,但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现象的抽象归纳,作者在此基础上更深刻地指出决策者存在被守门人误导的风险,并且提出了控制这种风险的系统性方法。当下这种“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研究倾向尤其值得鼓励和肯定。                                      ——侯云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罗 勇 北京大学中国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中国一方面需要将体制内的守门人系统改造成真正的决策支持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更重视体制外的守门人建设,以此构成对体制内守门人系统的平衡、监督和激励,从而有利于决策者的决策自主性和科学性。本书为我们观察和自省守门人的角色提供了重要的视角,是学术和实践碰撞结合的一个范本。                                           ——郑永年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
                                            盛思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咨询研究员,1981年生于湖南省常德市,2000-2004年厦门集美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管理学学士,2005~2007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硕士(研究奖学金),2009~2012年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管理学博士(全额奖学金),2004~2005年澳门大学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助理,2007-2009年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专员,2013~2015年北京交通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2014~2015年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公派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国际经济战略、比较政治经济、组织决策理论。                                            
                                                推荐序一企业管理和国家治理的新思维【郑新立】/Ⅰ
推荐序二互联网时代的《君主论》【侯云春 罗 勇】/Ⅳ
推荐序三学术和实践碰撞结合的范本【郑永年】/Ⅶ
**章 幕后守门人/1
  从炎帝的故事说起/3
  无冕之王/4
  领导秘书/6
  “百度一下”/7
  大数据时代的通天塔之困/9
第二章 守门人风险/11
  乾隆帝吃不起鸡蛋/13
  金融危机和不平等问题/15
  科斯困境/17
  “搜索引擎依赖症”/18
第三章 概念的困扰/22
  “守门人”源流考/23
  中国语境中的“守门人”/28
  如何理解和界定概念?/29
第四章 谁是守门人/32
  守门人的三大特征/33
  狭义守门人/38
  广义守门人/40
第五章 守门人类型/43
  咨询型守门人/44
  制度型守门人/45
  管理型守门人/46
  工具型守门人/47
  守门人的类型发展与人类历史进程/48
第六章 失灵的守门/51
  守门过程的视角/53
  标准的缺失、走样或不科学/55
  收集的信息不准确或不完备/57
  信息处理不当或无力/60
  结果呈现有偏误/62
  做出的评价与事实脱节/64
  影响决策时不作为或不忠诚/65
  缺乏实践的负反馈/67
  风险控制的悖论/68
  一些补充说明/69
第七章 守门人与社会控制/73
  被社会学忽略的守门人/74
  领导者的硬权力与守门人的软权力/76
  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78
  缺乏负反馈的危险/80
  创新的限度/83
第八章 守门人、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86
  *基础的知识来自哪里?/88
  守门人让便宜行事成为可能/90
  现象学社会学的社会结构观/92
  常人方法学的社会结构观/95
  布迪厄与吉登斯的理论探索/97
  “守门人—守门过程”的社会结构意义/99
第九章 守门人如何影响决策者/102
  很少人思考决策选项的制造过程/105
  决策者、守门人和社会网络/110
  守门过程作为分析决策的工具/114
  守门标准/116
  信息收集/117
  信息处理/118
  结果呈现/119
  做出评价/120
  提供决策选项/121
  守门人对实践的影响/122
第十章 隐喻和组织/124
  语言认知与组织隐喻/126
  日常思维的隐喻性基础/129
  组织理论应该建立在隐喻基础上?/131
  组织隐喻分析方法背后的哲学论战/136
  隐喻在组织理论建构中的作用/140
  多元的组织意象/146
第十一章 组织的守门人隐喻/153
  管理学研究中的守门人/156
  守门人理论与系统理论的融合/169
  组织作为守门人系统/174
  守门人系统视角的优越性何在?/181
第十二章 对管理和治理的启示/184
  别被守门人忽悠/187
  提高守门人意识/189
  一线员工为什么重要/191
  守门人作为一种商业模式/192
  持续检讨和修正守门机制/193
  *顶层设计/194
  进一步改善我们的治理/195
参考文献/197
索 引/229
附 录 美国外交决策支持体系的案例研究/235
致 谢/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