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共分六章,第一章主要是纵向源流梳理,阐释经典昆虫意象的起源、发展、流变;第二章,横向展开,从历代经典诗歌中,凝练昆虫意象的内涵,阐释诗意背后的科学;第三章是昆虫价值论,主要从物质与文化,直接与间接两方面论述昆虫的多元价值;第四章阐释昆虫文化的哲学内涵;而第五章(昆虫意象的当代诠释)与第六章(昆虫意象的多维视角)应该是第三、第四章的纵向提升与横向绵延。如果说,这本小书有何中心思想,那就是:小小昆虫,大有乾坤;以虫为鉴,可察天地之道。
《昆虫意象的哲学观照》适合普通高等院校的本科生阅读,也可供对昆虫科学、科学人文化与昆虫文化的有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0年前,我在做博士论文研究的时候,就试图以昆虫文化为题,结合自己的兴趣,在科学与人文交叉地带确立自己的研究课题。虽然没能如愿,但这个想法一直深藏心中,就像一颗种子,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慢慢发芽,不断生出点点新绿。随着研究积累的深入,我越来越体会到昆虫文化背后蕴含着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科学与文化、古与今、中与西等诸多问题。每一个经典昆虫意象就像一个多棱镜,折射出自然的寓言、生态的故事、随处逢春的禅机与深邃的哲理。
“天地无穷极,阴阳转相因”①,每一朵花都具有智慧和灵性;无不以自身特有的生存方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每一只虫儿都竭力传承着自身的生存密码与文化基因,体会着生命的乐趣与生存的挑战……“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②。或许,以地球上资历最老、生命力最强、种群最为繁盛的昆虫为参照,我们才能真正“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格言)。
昆虫的世界不仅是物质的世界,也是有生命温度、有社会伦理的世界。昆虫的生命乐章隐藏着万物律动与宇宙大化的旋律。昆虫以曲为伸,以静制动,或变幻,或静息,或跳跃,或飞升;它们在阳与阴、静与动、地上与地下、水生与陆生之间尽显生命的张力。“道在蝼蚁”,用心灵去观察、体验、感应生命不仅是生物学的起点,也是人类成长与进步的阶梯。与物为春,厚德载物,体悟“生态”的意蕴,拥抱多姿多彩的生命,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未来。
岁月更迭,时间流逝,带着农耕文明印记的昆虫文化或湮灭在历史的风尘中,或在商品经济大潮与工业文明裹挟中崩溃解体,而其中所蕴含的民族记忆与情感认同也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与根基。然而,历经岁月积淀的传统文化正如泰勒所言:“对于千百万人来说,这一切都好像是‘新旧约全书’的一部分,都是研究文明时的极为有趣的事实。”①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如昆虫诗歌、神话、故事、节日、民俗等)能告诉我们许多鲜活、生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未必尽能从历史典籍中得到。
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已经迈入重大历史转折期,由以温饱为目的的生存型社会转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型社会,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也相应从物质世界转变到人的精神世界,体验性与满足性消费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处在农耕文明一工业文明一生态文明的转变过程中。面对日益泛滥的工具理性与愈演愈烈的生态危机,时代呼唤我们以更宏观的视野、更开放的胸襟、更宽容的气度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老文明与传统文化进行再发现。传统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不断被激活的意义源泉。从传统中,我们可以触摸到祖先的心迹,获得永恒的滋养与抚慰,也可以反思过往,寻找到未来的方向。
昆虫与现代生物学、遗传学、材料学、法医学、仿生学、环境保护学等学科紧密相关,昆虫的自然世界有太多的奥秘等待人们去探索。譬如,蝴蝶,在生物学上,其翅膀上的鳞片可以作为分类的特征,翅膀脉序是研究生物结构与功能的绝好案例;从仿生学方面看,受蝴蝶身上的鳞片会随阳光的照射自动变换角度而调节体温的启发,科学家将人造卫星的控温系统制成随温度变化而调节的百叶窗样式,从而保持了人造卫星内部温度的稳定;从农业角度讲,蝴蝶幼虫若大量产生,它们因取食植物叶片被视为害虫,但蝴蝶成虫因其访花传粉特性,又成为益虫;在社会学意义上,蝴蝶效应可以比拟为:极细微的输入初始条件的差别,可以引起模拟结果的巨大变化……
同样,昆虫文化领域也有许多困惑等待我们去解析:带有农耕文明特征的昆虫文化是否失去生存的土壤?哪些昆虫民俗、节庆文化可以发掘出来作为科普与生态教育的载体?哪些部分可以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作为中西方文化对话的载体?如何从哲学的高度解读经典意象,发掘昆虫文化的现代价值?如何从科学人文化角度解析昆虫意象的科学内涵?如何以虫性来反观人性,以昆虫世界为镜照见人类社会的另一面?如何借鉴昆虫的生态智慧,从科技仿生走向人文仿生?
收起全部↑
李芳(1963-),福建省福安市人。1980年毕业于宁德地区民族中学,1984年毕业于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2005年获农学博士学位。现为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中学时代,曾经为选择文科还是理科踌躇过,纠结过,到如今,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文理交融地带开辟一方田园,让自己感到些许安慰。十年来,在《植物保护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林业科学》、《植物保护》、《中国植保导刊》等***或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二十多篇。在《自然辩证法研究》、《农业现代化研究》、《科学技术与辩证法》、《科普研究》、《华夏文化》、《中国环境管理》、《福建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国家或省级社科类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十多篇。与此同时,也在《高等农业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等期刊发表教学研究论文十多篇。
目录
前言i
第一章经典昆虫意象的起源、发展、流变001
第一节何谓昆虫002
第二节昆虫与人类的物质关联004
第三节昆虫与人类的文化关联009
第四节昆虫意象的起源、流变、现代意义017
第二章经典昆虫意象概述022
第一节蝴蝶意象024
第二节蜜蜂意象'033
第三节蟋蟀意象040
第四节蝉意象048
第五节萤火虫意象058
第六节香意象066
第七节蜻蜓意象076
第八节蝗虫意象081
第九节蚂蚁意象089
第三章昆虫价值论097
第一节直接价值098
第二节间接价值101
第三节文化价值103
第四章昆虫哲学110
第一节生存哲学111
第二节生态哲学119
第三节时间哲学124
第四节幻化哲学129
第五节儒释道哲学135
第五章昆虫意象的现代诠释144
第一节“归去来兮”一一重温田园诗画145
第二节“穿花蛱蝶”一一生命哲学的审思154
第三节“灯下草虫鸣”——静观的意蕴161
第四节“艺花邀蝶”一一走向绿色、诗性的教育170
第五节哲学走向荒野一一从技术到人文仿生183
第六章昆虫意象的多维视角191
第一节可爱与可信一一科学人文视角192
第二节有害与有益——可持续植保视角199
第三节认知与敬畏——生态伦理视角206
第四节人性与虫性——昆虫文化的社会性视角215
第五节蝴蝶与甲虫一一中西互观视角224
附录一名人论虫240
附录二作者近年发表的相关论文(第一作者)245
后记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