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5篇18章。根据由浅入深、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按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内分泌系统进行编写,另附护理应用解剖学、实验指导和教学大纲。本教材保留前几版教程的优势和特点,内容精炼、重点突出、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将移动数字化互动平台紧密融合于教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便捷途径,使学生在学习时目的更加明确,重点内容更容易掌握,便于学生记忆。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绪论1
一、解剖组胚学的概念和在医学中的地位1
二、学习解剖组胚学的方法2
三、人体器官的构成和系统的划分2
阳、常用的解剖学术语3
第1篇运动系统
第1章骨和骨连结5
第1节概述5
一、骨的分类和构造5
二、骨连结的概念和分类7
第2节躯干骨及其连结8
一、躯干骨8
二、躯干骨的连结12
第3节上肢骨及其连结15
一、上肢骨15
二、上肢骨的连结18
第4节下肢骨及其连结20
一、下肢骨20
二、下肢骨的连结22
第5节颅骨及其连结27
一、颅骨27
二、颅的整体观28
三、新生儿颅的特征30
四、颅的连结32
第2章骨骼肌33
第1节概述33
一、肌的形态和构造33
二、肌的起止、配布和作用34
三、肌的辅助结构34
第2节头颈肌35
一、头肌35
二、颈肌36
第3节躯下肌38
一、背肌38
二、胸肌39
三、膈40
四、腹肌41
五、会阴肌43
第4节上肢肌43
一、肩肌43
二、臀肌44
三、前臂肌45
四、手肌46
第5节下肢肌48
一、髋肌48
二、大腿肌48
三、小腿肌49
四、足肌50
第2篇内脏学
第3章内脏学总论52
一、内脏器官的一般结构52
二、胸部标志线和腹部分区52
第4章消化系统55
第1节消化管56
一、口腔56
二、咽58
三、食管60
四、胃61
五、小肠63
六、大肠64
第2节消化腺67
一、口腔腺67
二、肝68
三、胰71
第5章呼吸系统72
第1节呼吸道72
一、鼻72
二、咽74
三、喉74
四、气管与主支气管77
第2节肺79
一、肺的位置和形态79
二、肺段支气管与支气管肺段80
第3节胸膜81
一、胸膜、胸膜腔与胸腔的概念81
二、肺与胸膜的体表投影82
第4节纵隔82
一、上纵隔83
二、下纵隔83
第6章泌尿系统84
第1节肾85
一、肾的形态85
二、肾的位置85
三、肾的剖面构造86
四、肾的被膜86
第2节输尿管87
一、输尿管的位置和分部87
二、输尿管的狭窄88
第3节膀胱89
一、膀胱的形态89
二、膀胱的内部结构89
三、膀胱的位置和毗邻90
第4节尿道90
第7章生殖系统91
第1节男性生殖系统91
一、男性内生殖器91
二、男性外生殖器94
三、男性尿道95
第2节女性生殖系统96
一、女性内生殖器97
二、女性外生殖器99
附:乳房和会阿J100
一、乳房100
二、会阴101
第8章腹膜104
一、腹膜、腹膜腔与腹腔的概念104
二、腹膜与腹、盆腔器官的关系105
三、腹膜形成的结构105
第3篇脉管系统
第9章心血管系统109
第1节概述109
一、心血管系统的组成109
二、血液循环110
三、血管吻合与侧支循环110
第2节心111
一、心的位置、外形与毗邻111
二、心腔的结构113
三、心的构造114
四、心传导系116
五、心的血管117
六、心包118
七、心的体表投影119
第3节动脉120
一、肺循环的动脉120
二、体循环的动脉120
第4节静脉127
一、肺循环的静脉128
二、体循环的静脉128
滴10章淋巴系统136
第1节淋巴管道137
一、毛细淋巴管137
二、淋巴管137
三、淋巴干137
四、淋巴导管138
第2节淋巴器官139
一、淋巴结139
二、脾143
三、胸腺144
第4篇感党器
第11章视器145
第1节眼球145
一、眼球壁146
二、眼球内容物148
第2节眼副器149
一、眼睑149
二、结膜149
三、泪器149
四、眼球外肌150
第3节眼的血管和神经150
一、眼的动脉150
二、眼的静脉151
三、眼的神经151
第12章前庭蜗器152
第1节外耳152
一、耳郭152
二、外耳道152
三、鼓膜153
第2节中耳153
一、鼓室153
二、咽鼓管155
三、乳突小房和乳突窦155
第3节内耳156
一、骨迷路156
二、膜迷路157
第5篇神经内分泌系统
第13章神经系统总论160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160
二、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160
三、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161
第14章中枢神经系统162
第1节脊髓162
一、脊髓的位置和外形162
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64
三、脊髓的功能166
第2节脑166
一、脑干166
二、小脑171
三、间脑171
网、端脑174
第15章脊髓和脑的被膜、血管与脑脊液181
第1节脊髓和脑的被膜181
一、硬膜181
二、蛛网膜183
三、软膜183
第2节脊髓和脑的血管184
一、脊髓的血管184
二、脑的血管184
第3节脑脊液及其循环186
第16章周围神经系统188
第1节脊神经188
一、颈丛188
二、臂丛189
三、胸神经前支192
四、腰丛193
五、骶丛194
第2节脑神经196
一、嗅神经196
二、视神经196
三、动眼神经198
四、滑车神经198
五、三叉神经199
六、展神经200
七、面神经200
八、前庭蜗神经201
九、舌咽神经201
十、迷走神经202
十一、副神经203
十二、舌下神经204
第3节内脏神经204
一、内脏运动神经204
二、内脏感觉神经207
第17章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209
第1节感觉传导通路209
一、躯十、四肢本体感觉和皮肤精细触觉传导通路209
二、躯干、四肢皮肤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210
三、头面部皮肤痛觉、温度觉、粗触觉和压觉传导通路210
四、视觉传导通路211
第2节运动传导通路212
一、锥体系212
二、锥体外系213
第18章内分泌系统215
第1节甲状腺215
第2节甲状旁腙216
第3节垂体216
第4节肾上腺217
第5节松果体217
附:常用的护理应用解剖学218
第1节注射技术的应用解剖学218
一、肌内注射术218
二、皮内注射术220
三、皮下注射术220
第2节穿刺技术的应用解剖学221
一、浅静脉穿刺术221
二、深静脉穿刺术777
第3节插管技术的应用解剖学223
一、胃插管术223
二、灌肠术225
三、导尿术226
第4节急救技术的应用解剖学227
一、人工呼吸术227
二、胸外心按压术228
第5节神经反射的应用解剖学229
一、瞳孔对光反射229
二、呕吐反射230
第6节体位的应用解剖学231
一、去枕平卧位231
二、侧卧位232
三、俯卧位232
四、半卧位233
五、坐位233
六、膝胸卧位233
七、头低足高位234
八、截石位234
实验指导235
实验1骨与骨连结235
实验2骨骼肌236
实验3消化系统237
实验4呼吸系统238
实验5泌尿系统238
实验6生殖系统239
实验7腹膜240
实验8心血管系统240
实验9淋巴系统243
实验10感觉器243
实验11中枢神经系统244
实验12脑和脊髓的被膜、血管、脑脊液245
实验13周围神经系统245
实验14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246
实验15内分泌系统246
解剖组胚学(上册)教学大纲247
主要参考文献252
绪论
学习目标
1.掌握:解剖组胚学的概念;人体器官的构成和系统的划分;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
2.了解:解剖组胚学的学习方法。
一、解剖组胚学的概念和在医学中的地位
解剖组胚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发生发育规律及其功能关系的科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专业基础课。其研究内容包括人体解剖学、组织学和胚胎学3门学科。
(一)人体解剖学
人体解剖学( human anatomy)是用肉眼观察的方法,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各器官位置和毗邻关系的科学,又称为大体解剖学。依据其叙述方式不同,又分为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断层解剖学和临床应用解剖学等。系统解剖学( systematic anatomy)是按人体各功能系统顺序描述人体各器官形态结构的科学;局部解剖学( regional anatomy)是在系统解剖学基础上,以人体某一局部为中心描述各器官位置和毗邻关系的科学;断层解剖学( sectional anatomy)是为适应X线计算机断层成像、超声或磁共振成像等应用,研究人体不同层面上各器官形态结构和毗邻关系的科学;临床应用解剖学(clinical anatomy)是根据临床实际需要,以临床各学科应用为目的进行人体解剖学研究的科学。
(二)组织学
组织学( histology)足用显微镜观察和切片技术的方法,研究人体微细结构及其相关功能的科学。组织学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病理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现代医学中一些重大研究课题,如细胞凋亡、细胞突变、细胞识别与细胞通信、细胞增殖、分化与衰老的调控、细胞与免疫、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等,都与组织学密切相关。
(三)胚胎学
胚胎学( embryology)是用显微镜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研究个体发生发育及其生长变化规律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殖细胞的成熟、受精、胚胎发育、胚胎与母体关系及先天畸形等。胚胎学与生殖医学和优生学关系密切,利用现代胚胎学技术,如体外授精、甲^期胚胎培养、胚胎移植、卵质内单精子注射、配子与胚胎冷冻等,可望获得人们期望的新生个体。试管婴儿和克隆动物是现代胚胎学*著名的成就。
解剖组胚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主十学科,是医学各学科的基础。其主要任务是探讨和阐述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特征、位置毗邻关系、发生发育规律及其功能意义等。只有充分认识了正常人体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才能正确把握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才能正确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从而对疾病作出正确的判断与**。通过本课程获得的知识必将为医学擘业其他课程的学习和临庥医疗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学习解剖组胚学的方法
在学习解剖组胚学时,一定要从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形态与功能相联系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进化与发展相一致的观点。在学习中,学会将教材、标本、模型、图谱和移动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等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正确、全面地认识和记忆人体的形态结构,学好解剖组胚学的目的。
(一)形态与功能相互联系的观点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一定形态并能完成其特定功能,器官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变化。学习中要以形态联系功能,以功能来联想形态。如加强体育锻炼,可使骨骼肌增粗,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致骨骼肌萎缩。这种形态结构与功能相联系的学习方法,要贯穿于本课程的伞部学习过程中。
(二)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统一体,各器官系统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单独存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有机配合和协调一致。内环境既要求稳态,义要不断更新;功能上既有神经体液的全身性调节,又有局部的旁分泌调节;局部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部位,而且还影响到整体。要建市动态变化与市体的概念,标本或切片是某一瞬间静止的图像,而机体的组织细胞是一直处于动杰变化中的。学习时既要始终注意各器官与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了解它们在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又要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器官和系统的形态结构。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
解剖组胚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结构复杂、名词繁多、不易记忆。如果死记硬背,则如同嚼蜡,索然无味。因此,学习时必须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点。必须做到图文结合、理论学习与实物观察相结合、与临床应用和移动数字化互动教学平台相结合。这样才可以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对某些器官结构重要性的认识。
(四)进化与发展相一致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人和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如人有思维能力,有情感思维活动的语言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双手,从而使人类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但人体形态结构至今仍保留了许多与动物,尤其是与哺乳类动物相似的特征。如皮肤上长有毛发,以乳汁哺育幼儿,两侧对称的身体,体腔分为胸腔、腹腔和盆腔等。现代人的形态结构仍然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中。人出生以后,不同年龄,不同自然因素、社会环境和劳动条件等,均可影响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因此,只有用进化发展的观点玄学习解剖组胚学,才能伞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理解人体出现的变异和畸形。
三、人体器官的构成和系统的划分
细胞( cell)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其数量众多,形态多种多样,每种细胞具有各自的形态结构特征、代谢特点和功能活动。许多形态功能相同或相近的细胞借细胞问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组织( tissue)。细胞间质由细胞产生,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对细胞起支持、保护、联络和营养等作用,对细胞增殖、分化、运动和信息传递有重大影响。人体有4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几种不同的组织结合成具有定形态并能完成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organ)。如心、肝、脾、肺、肾、脑等。在功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各个器官结合在一起,并能完成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结构,称为系统( system)。人体有9个系统,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各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彼此联系,相互影响和协调,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四、常用的解剖学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位置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便统一认识,国际上规定了统一的解剖学姿势、方位、轴和切面。掌握这些常用术语是学好解剖组胚学的必备前提。
(一)解剖学姿势
解剖学姿势( anatomical position)是为了说明人体局部或器官及其结构的位置关系而规定的一种标准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正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手掌向前,下肢并拢,足尖向前(图绪-1)。在描述人体某一部位或器官的位置关系时,无论人体处于何种体位,均以解剖学姿势为准进行描述。
(二)方位术语
依据解剖学姿势的规定,表示方位的名词可以正确地描述各器官或结构的位置关系,这些名词均有对应关系(图绪一1)。
1.上和下是描述器官或绪构距离头顶或足底相对距离的名词。按照解剖学姿势,近头顶者为上,近足底者为下。如眼位于鼻的左、右上方,而口位于鼻下方。
2.前和后是指距离身体前、后面相对远近关系的名词。近胸腹面者为前,又称为腹侧;近背腰面者为后,又称为背侧。
3.内侧和外侧是描述人体各局部或器官结构与正中矢状面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距正中矢状面较近者为内侧,较远者为外侧。如鼻位于眼内侧,耳位于眼外侧。描述四肢时,前臂内侧义称为尺侧,外侧义称为桡侧;小腿内侧又称为胫侧,外侧又称为腓侧。
图绪一1解剖学姿势
4.内和外常用来描述某些空腔器官的内腔位置关系。近内腔者为内,远内腔者为外。
5.浅和深是以身体表面或器官表面为准的相对距离关系。离表面近者为浅,离表面远而距人体中心近者为深。
6.近侧和远侧在四肢,距肢体根部近者,称为近侧;距肢体根部远者,称为远侧。
(三)轴
为了描述关节的运动形式,依据解剖学姿势的规定,将人体设为3条相互垂直的(图绪一2)。
1.垂直轴为上、下方向的垂直线,与身体长轴平行,与地平面垂直。
2.矢状轴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与垂直轴和冠状轴相互垂直。
3.冠状轴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与垂直轴和矢状轴相互垂直。
(四)切面
根据解剖学姿势的规定,将人体设为3个相互垂直的切面(图绪一2)。
1.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垂直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通过人体正中,将人体分为相等左、右两半的矢状面,称为正中矢状面。
2.冠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垂直纵切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3.水平面沿水平方向将人体横切 为上、下两部分的切面。
此外,描述器官的切面时,一般以器官本身的长轴为准,与器官长轴平行的切面,称为纵切面,与器官长轴垂直的切面,称为横切面。
图绪一2轴和切面
人体器官的变异和畸形
解剖组胚学记载的数值(器官的形态、结构、大小和位置等)均为正常离开正常范围,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称为变异;离开正常范围较远,对外观或功能影响 严重的异常,称为畸形。变异和畸形主要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毛人)、发育停滞(如兔唇)、发育过度(如多指)的结果。
目标检测
名词解释
1.器官2.组织3.系统4.解剖学姿势5.正中矢状面
第1篇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 locomotor system)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组成。对人体起支持、运动和保护的作用。全身骨借骨连结构成骨骼( skeleton)。在神经系统调控下,以骨为支架,以骨连结为枢纽,以骨骼肌为动力,通过骨骼肌的收缩与舒张,牵动骨而产生运动。在体表能看到或摸到的骨和骨骼肌的突起及凹陷等,称为体表标志(包括骨性标志和肌性标志)。临床上常用这些体表标志来确定内脏器官的位置、血管神经走行以及针灸取穴的部位等。
第1章骨和骨连结
学习目标
1.掌握:运动系统的组成;骨的构造、关节的基本结构;四肢骨的组成及主要结构;骨盆的组成、分部和女性骨盆的特点;肩、肘、髋、膝关节的组成、结构特点和运动;人体常用的骨性标志。
2.熟悉: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脊柱、胸廓的组成和特点。
3.了解:颅底主要孔裂的名称及通过的结构。
第1节概 述
一、骨的分类和构造
每块骨( bone)都是坚硬并有生命的器官,具有一定的形态和功能,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有改建、修复和再生能力以及造储备钙和磷等能力。骨具有可塑性,经常锻炼能促进其发育,长期失用可致骨质疏松。
成人骨共206块(图I-I-I),约占体重的1/5。按部位贫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颅骨4部分;按形态分为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4类。
(一)骨的分类
1.长骨呈长管状,多分布于四肢。可分为1体2端,体即骨干,位于长骨的中部,其内有骨髓腔,容纳骨髓;两端膨大为骺,有光滑的关节面,表面覆有关节软骨,与相邻关节面形成关节。如肱骨、股骨等。
2.短骨呈立方体,成群分布于连结牢同且有一定灵活性的部位。如腕骨和跗骨等。
3.扁骨呈板状,主要构成骨性腔的壁,对腔内器官起保护作用。如顶骨、朐骨和肋骨等。
4.不规则骨形态不规则,如髋骨、椎骨和蝶骨等。有些不规则骨内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如上颌骨、额骨等。
(二)骨的构造
此外,还有发生于某些肌腱内的小扁圆形籽骨。如髌骨等。
骨由骨质、骨膜和骨髓3部分构成,并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等(图1-1-2)。
1.骨质主要由骨组织构成,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种。骨密质位于长骨干以及其他骨表面,质地致密;骨松质多位于长骨两
图1-1-1全身骨骼
图1-1-2骨的构造
端以及短骨、扁骨、不规则骨内部,由许多片状的骨小梁交织排列而成,呈海绵状。颅盖诸扁骨的内、外两层骨密质,分别称为内板和外板,中问的骨松质,称为板障,有板障静脉通过。
2.骨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被覆于除关节面以外的骨表面。骨膜内含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对骨的营养和感觉有重要作用。骨膜内层细胞转化为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对骨的发生、生长、改建和修复等起重要作用,故手术时应尽量保留骨膜内层。
骨髓穿刺术
骨髓穿刺术是采集骨髓的一种常用诊疗技术,其检查内容包括细胞学、原虫和细菌学等方面,适用于各种血液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随访。穿刺部位选择如下:①髂前上棘,常取髂前上棘后上方1~2c出处作为穿刺点,此处骨面较平,容易固定,操作方便安全②髂后上棘,位于骶骨两侧、臀部上方骨性突出部位③朐骨柄,当上述部位穿刺失败时,可做胸骨柄穿刺,但此处骨质较薄,其后方有心及与心相连的大血管,故临床上较少选用。
3.骨髓充填于长骨的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两种。红骨髓具有造血能力,胚胎及婴幼儿的骨内全部为红骨髓。6岁以后,长骨骨髓腔内的红骨髓逐渐被脂肪组织取代形成黄骨髓,失去造血能力。当机体慢性大量失血或严重贫血时,黄骨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