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事件与艺术纵览卷/21世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是“21世纪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的一卷。书中“历史事件卷”分为七章,按照时间顺序为小读者们介绍了从中国奴隶时代到近代时期的历史事件,依次为先秦时期、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两宋元明、大清朝和新时代。卧薪尝胆,终成一代霸主的越王勾践;横扫天下,奠定大秦帝国的秦王嬴政;力拔山兮,破釜沉舟的霸王项羽;开创古代中国盛世王朝的唐宗、宋祖;浴血奋战,建立新中国的革命烈士。随着历史车轮的转动,这些精彩绝伦,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都图文并茂、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此卷的书页之中,带领小读者们畅游历史的长河,领略中华民族悠远而伟大的历史文化。
在“艺术纵览卷”中,我们按照艺术的类型,将底蕴深厚的中华文化艺术分为六章:文学篇为大家介绍了诗歌、小说等不同的文学体裁,让小读者们在平仄之间体味语言艺术,在文字之中窥视历史百态;书画篇中一笔笔灵气四溢的书法、一幅幅气韵生动的画作,带小读者们领略古典艺术的气息;音乐篇我们一起来欣赏那美妙的乐曲,在丝竹管弦中聆听让人心旷神怡的天籁之音;戏曲篇中大家一起来探索祖国大地上的南腔北调,国粹京剧、粗狂秦腔、雅俗共赏的二人转,让我们为丰富的民间艺术喝彩;建筑篇中我们一起游历祖国的大江南北,在故宫中畅想古代帝王生活的华美,在滕王阁上观赏“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雕塑篇中我们在艺术家的鬼斧神工中赞叹石的交响,为泥土注入新的灵魂。
通过阅读此卷图书,希望小读者们能体会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艺术的熏陶中成长为一个有气质涵养的优秀青年。
适读人群 :10-14岁
读书,犹若加餐饭。餐者,在于长身体。书者,在于长智慧,长精神。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单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读书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少年儿童时期是一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也是其读书的黄金期。有句话说“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为了让少年儿童更全面、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知识,增长对世界以及科学文化技术等的了解,我们精心编撰了这套“21世纪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乎”。
这套百科全书共包括五本,涉及十个方面的内容,它们分别是:
《历史事件与艺术纵览卷》
《动物百科与植物大全卷》
《生命人体与生活习惯卷》
《海洋世界与宇宙星球卷》
《自然环境与科学常识卷》
此系列的百科全书图文并茂,语言生动,力求为小读者们展现最为直观、全面而有趣的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在阅读过此套图书之后,能够对世界有更深入的认识,对周边和未知的事物产生探究和发现的精神,也希望小读者们能够好的认识并保护自己的身体,同时树立起对生命的尊重和对自然的保护意识。
尧帝传位:开禅让之先河
尧,是中国上古帝王之一,是今河北省唐县至望都县一带滹沱河流域的部落首领。尧在位期间顺应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政勤慎简朴,定历法,施德政,抗天灾,建国制,不仅受到百姓的拥戴,更深得其他部族首领的赞许。其中尧最为后世所称赞的是将王位传给了异姓的舜,开创了禅让制的先河。
尧帝禅让传位的原因
远古时代的生产资料稀缺,生产力十分低下,再加上生存环境的恶劣,人们只有依靠大家的力量,共同劳动、集体生活、平均分配食物才能够存活下来,因此,必须推选出贤能、公正的人担当首领,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食物分配。为了保证选出的王位继承人能够受到人们的信任和拥戴,维护大众的利益,尧帝决定传贤不传子,不以天子之位私有,禅位
于舜。
尧帝禅让传位的过程
尧帝的嫡长子朱丹开通聪明,智慧极高,是围棋界的始祖,极受尧帝宠爱,但因其个性刚烈,欠和顺,被尧帝视为“不肖乃翁”。所以在尧帝年老后,没有将权位传给朱丹,而是为找继任的贤能者到处寻访。四方首领均向他举荐舜,因为舜的父亲、继母多次对舜进行迫害,可是舜对父亲和继母的孝顺却始终未曾改变,与邻里之间相处更是和睦有加。尧为了多方面地考察舜的品行,便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做妻子以观其内,又令多人与舜相处以观其外,众人对舜皆赞叹不已。后来,尧帝又考验其才能与勇气,舜都出色地通过了考验。在舜完成了尧帝三年的考核后,开始得到尧帝重用,辅助尧帝做事。直到尧帝死后,舜帝
即位。
尧帝禅让传位的影响
在位君主在自愿的基础上,将统治国家的权利转让给更贤能者的行为就是禅让制,这既是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也是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尧帝没有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异姓贤能者,实乃开禅让制的先河,也被历代贤君所赞誉。在舜帝接受禅让三十三年后,又将天子位禅让给了治水有功、品行高尚,深受诸侯拥戴的禹。
拓展阅读
尧庙
相传尧帝建都平阳(今临汾市),于民有功,后人为祭祀尧帝便建了尧庙。尧庙始建于晋朝,几经重修,规模雄伟,布局疏朗,前有山门,碑列两侧,碑上刻有尧帝的丰功伟绩。庙内的五凤楼后有一口井,相传是尧帝挖掘的,为加以纪念,当地人还特意建筑了一座井亭,井下至今仍泉水汩汩,清冽可饮。
大禹传子: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治理洪水,促进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因此得到舜帝赏识,并传位与他。但禹在年老后并没有效仿尧、舜,将王位禅让,而是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大禹的这一传位做法,改变了传统的禅让制,将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大禹传子的政治基础
大禹原是夏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在4000多年前,中国黄河流域洪水泛滥成灾,禹担当着治水大任,改变以往“堵”的思想,采取“治水须顺水性,水性就下,导之如海”和“高处凿通,低处疏导”的治水思想,根据轻重缓急,制订了治水的顺序。《史记》中所记载,大禹“居外十三年,过家门而不敢入”,都体现了禹的卓越才能和艰苦作风。也正因此得到了舜帝赏识,将统治权力禅让给了禹。禹结束了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建立起国家——夏,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推动了中国王室的发展。这为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打下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大禹传子的经济基础
黄河流域经过治理,使广阔的平原更加肥沃,很多居民纷纷迁移至此,那些草木茂盛、禽兽繁殖的薮泽地,成为人们乐于定居的地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显著提高,生产工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业方面,已经出现了酿酒的方法,畜牧业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主食开始变成各类谷物制成的粥饭;工业方面,烧制陶器、琢磨石器、制作骨器、冶制青铜器和制作木器等各种手工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分工;在交通方面,已经出现了车。生产的进步和发展使夏朝的实力迅速增强,这也为禹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大禹传子的其他原因
舜帝在位时,三苗部落就在东南部作乱,禹继位后,加紧征苗事业,相传与苗军大战七十天,才将其平定,从此三苗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次的胜利也为后来夏朝的建立和禹传位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拓展阅读
三过家门而不入
相传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敢入。第一次经过家门口时,听到妻子分娩时痛苦的呻吟和婴孩哇哇的哭声,但是禹怕耽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经过家门时,他的儿子启正在他妻子怀中向他招手,因为此时治水工程紧张,他只是挥挥手就走了过去;第三次经过家门口时,儿子已经1岁多,跑过来使劲把他往家里拉,他只是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儿子水患未平,不可回家,就匆匆离去。此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被人们传颂。
盘庚迁都:奠定繁荣基础
在商汤建立商朝时,最早的国都建在毫(今河南商丘),在此后的三百余年中,都城共搬迁了五次,直到王位传到能干的盘庚时,盘庚为了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进行了一次大迁徙后,商族才安定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才逐渐繁荣强大起来。
盘庚迁都的背景
盘庚迁都的背景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商朝在盘庚执政以前,经常迁徙流动。因为黄河下游的水灾频频发生,有时发大水,会将整个都城全部淹没,百姓经常受到这种恶劣环境的威胁,既无心生产,又不能安定生活,民不聊生,苦不堪言。同时统治者之间对王位的争夺也十分激烈,有人坚持父死子继,有人推崇兄终弟及,以至叔侄之间、兄弟之间经常发生内乱,为王位的争夺拼得你死我活,国家混乱不堪。为了避免政治的动乱纷争和自然灾害的袭击给人们带来的无穷灾祸,盘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决定迁都。
盘庚迁都的原因
盘庚迁都有四大原因。第一,殷地的土地比较肥沃,自然环境相对较好,无论从都城的建设,还是农业的生产方面都会较原都城好得多。第二,抑制奢侈、提倡节俭,以缓解阶级矛盾。盘庚之前,商朝君主和奴隶主贵族都过着腐化的生活,导致奴隶主与奴隶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奴隶们不堪忍受折磨,大批逃亡,而迁都之后,王室、贵族就会受到抑制,阶级矛盾就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第三,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巩固王位。王位的激烈争夺,直接造成了商王权利的削弱和贵族势力的膨胀,通过迁都可以改变贵族优势,削弱贵族势力。第四,有些小国和少数民族常常会联合起来反叛,迁都可以避开反叛势力的攻击。外部侵略的干扰少了,统治就可以稳定很多。
盘庚迁都的意义
盘庚迁都避开了自然灾害和宗室内部斗争的混乱局面,稳定了商朝中央的统治,使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了更大的发展,为商朝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盘庚迁都还使商朝摆脱了奴隶暴动的困难处境,生产力、生产技术、制作工艺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使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的文明大国。
拓展阅读
迁都
迁都表示国家将原来设立的首都,由另一个城市取代的意思。主要行动是将中央政府高层重要机关总部迁移至新首都。在古代,多数国家都要面对不稳定的政治、军事、经济环境,所以古代国家需要迁都的机会较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