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是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后,中国作家协会为响应讲话精神,委托诗刊社编选一本反映人民情感、时代精神的诗选。
诗刊社从2010年至2014年刊发作品中,精选了百余首作品,汇成本主题诗集,名为《心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再次把文艺与人民及时代的话题提到新的高度,诗歌界也深受鼓舞。这可以说既是对数千年诗歌传统的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发扬光大和创新。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特别编选了这一本主题性诗歌选集。 本书所编选的诗歌作品,是当下人的真实情感,是当下时代的具体反映。它们汇成了一条澎湃激荡的诗歌的历史长河,映现出时代的波光云影、民族情感的丰富多样和祖国前进的勃发英姿。这是《诗刊》对诗之大道的坚持,也是《诗刊》创刊近六十年来优良传统的体现。 ——《诗刊》
歌以咏志(代序)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志”在《说文》中解释为“心之所存谓之意。”故而,诗者,心声也。
自古以来,诗歌就以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精神为己任,我国的文化典籍《诗经》中的“风”、“雅”、“颂”已经树立了这个榜样。
当下人的心声就是当下的民心、民意、民情;当下的诗歌就是对社会、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提炼。心声是有体温的,有血液的热度;诗歌是用来诵唱的,是乐音,是用来享受的。
在诗歌发展史上,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代精神一直是创作的主流。虽然诗歌潮流时起时落,但这个主航道永远起着矫正作用。至盛唐,白居易更将这一传统推到了极致。 歌以咏志(代序)
曹操在《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中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志”在《说文》中解释为“心之所存谓之意。”故而,诗者,心声也。
自古以来,诗歌就以反映人民心声和时代精神为己任,我国的文化典籍《诗经》中的“风”、“雅”、“颂”已经树立了这个榜样。
当下人的心声就是当下的民心、民意、民情;当下的诗歌就是对社会、时代和民族精神的提炼。心声是有体温的,有血液的热度;诗歌是用来诵唱的,是乐音,是用来享受的。
在诗歌发展史上,反映人民心声,反映时代精神一直是创作的主流。虽然诗歌潮流时起时落,但这个主航道永远起着矫正作用。至盛唐,白居易更将这一传统推到了极致。白居易称:“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白居易还特别强调诗歌要让普通百姓明白易懂,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说白居易每写一首诗,先读给不识字的八十岁老妇人听,若“老妪能解”,就算合格了。这一说法引自《唐才子传》,原文称:“(白居易)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这个传说可能有些夸张,但可看出诗人对普通百姓的感情和尊重。白居易还特别强调诗歌要言之有物,为反映民情民意利于上下沟通而作,他概括说为:“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的观点,千百年来得到了广泛认同。
新诗的诞生,也正是顺应时代变革、反映人民心声的产物。“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是从诗歌革命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同仁们认为古典诗歌已走向没落,已沦落为“滥调套语”、“无病呻吟”,无法表达新时代人们的真实情感,主张以鲜活生动的白话俗语入诗,以反映时代变化,所以当时也称新诗为“白话诗”。后来新诗受西方现代主义及苏俄诗歌影响,又经历浪漫主义、现代诗、革命抒情主义、朦胧诗等潮流,但诗歌发展的主旋律仍然还是人民与时代。
新世纪以来,诗歌和人民及时代的关系以新的面貌出现。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正在走向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越来越成为和平发展、迅速崛起的负责任的新型大国。而当代诗歌,也正面临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现代诗歌相互融合、新诗不断创新的新局面,对此,《诗刊》既关注各种诗歌潮流,又始终遵循诗歌之大道,主导诗歌的大方向,倡导诗歌界关注人民和时代。这既是职责所在,也是诗歌自身生命力创造力旺盛、生生不息的源泉。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再次把文艺与人民及时代的话题提到新的高度,诗歌界也深受鼓舞。这可以说既是对数千年诗歌传统的一种继承,也是一种发扬光大和创新。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们特别编选了这一本主题性诗歌选集。其选稿范围是近五年(2010——2014)《诗刊》发表的作品。
对于入选作品,总的要求是要符合“反映时代,服务人民”的宗旨。具体来说,要有积极向上的主题,饱满真挚的情感,温暖明朗的格调,新颖独特的视角,简洁有力的语言,尽可能地体现作者的匠心,体现思想性、情感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在主题契合、情感真挚的基础上,愈是富有个性的表达,愈能进入编者的视野。
2014年伊始,《诗刊》即在上半月刊开设了“诗意中国梦”栏目,从二月号到十一月号,刊发了一系列讴歌时代、赞美生活、抒发民情、滋润心灵、富有艺术感染力的优秀诗作。而此前的《诗刊》也是沿着创刊伊始确定的方向前进,此类作品在刊物上也从不缺乏。
本书所编选的诗歌作品,是当下人的真实情感,是当下时代的具体反映。它们汇成了一条澎湃激荡的诗歌的历史长河,映现出时代的波光云影、民族情感的丰富多样和祖国前进的勃发英姿。这是《诗刊》对诗之大道的坚持,也是《诗刊》创刊近六十年来优良传统的体现。这些,都为这部主题诗集的编选提供了充足的资源和广阔的选择余地。
入选此书的作者,既有多年来活跃于诗坛的著名诗人,亦有尚不大为读者熟悉的年轻诗人,每人限选一首诗作,按姓氏笔画排序。
诗刊社
2014年12月
本书由诗刊社编选。《诗刊》是以发表当代诗歌作品为主,兼发诗坛动态、诗歌评论的大型国家级诗歌刊物。创刊于1957年1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文革”期间停刊,1976年1月经毛泽东批示“同意”复刊。几十年来,《诗刊》推出了一代代中国当代诗人,名篇佳作如林,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诗歌第一刊物”。
歌以咏志(代序)
当我们老了
眺望
乡亲们
明天
给女儿
煤,我的爱人
读鹰,要到西北
表达
如果他还活着
带着春天去迁徙
维护这火苗
和儿子一起喝酒
草巷的味道
天空
歌以咏志(代序)
当我们老了
眺望
乡亲们
明天
给女儿
煤,我的爱人
读鹰,要到西北
表达
如果他还活着
带着春天去迁徙
维护这火苗
和儿子一起喝酒
草巷的味道
天空
春天来了
雪花
向一只碗致敬
森林之梦
湖畔随想
清晨
赤壁
独坐敬亭山想起李白
养路工
我不说我的名字
张江随笔
报春花
一个农民在地里侍候庄稼
渡船
梦寻焦裕禄(节选)
北方的玉米林
给楼外墙刷上一层阳光
翠鸟或鸽子花
晚霞
难忘之夜
越来越像我的母亲
圣地和乐土
用眼睛握手
火焰般盛开的花朵
哨兵
母训
樱桃
那只鹰
那颗小小螺丝钉
装一脑袋青草
冬天,多么温暖的词
海上女设计师之梦
短章
堆满银子的地方
毛泽东故居
输液
1949。开国大典——新的篇章
运煤列车从我的头顶上呼啸而过
那些庸常的事物……
中国河流
在孙文路上想起孙中山
登山须知
永恒或十月的星空
惜光阴
蜜蜂之歌
我需要一首歌
孙中山
乡魂·金贵
火炉燃烧
云是高原上数量最多的动物
天清地明
玉树的清晨
蜗居
给一位老友生日的祝辞
叫乌达木的孩子
中原的麦子熟了
天路
例行问话
雪夜,母亲的电话
飞禽飞啊!
我在一朵莲花里
……
眺望
大解
染上了浮光的山巅此时正在加冕
并接受了王冠我欣喜地看见
鸟群在风里散开仿佛信使
领受了不可言传的话语
每当这时我都要给上苍写信
一句两句用心地
说出一个愿望
这里没有晚祷的钟声
在白楼和山巅之间
是空气带着余晖在流动
当我抬起头来感受体内的震颤
总会有一种力量穿越心灵
此刻白昼将熄太阳的光
正从尘世退回到天空
我知道这不断重现的景象意味着
生存之奥秘让人领略造物之神奇
并深深地感恩
(选自2011.4,上半月刊)
和儿子一起喝酒
王家新
一个年过五十的人还有什么雄心壮志
他的梦想不过是和久别的
已长大的儿子坐在一起喝上一杯
两只杯子碰在一起
这就是他们拥抱的方式
也是他们和解的方式
然后,什么也不说
当儿子起身去要另一杯
父亲,则呆呆地看着杯沿的泡沫
流下杯底
(选自2010.6,上半月刊)
惜光阴
朵渔
一夜风雨后,雾霾散尽
天蓝得像马背上的草原
隔着玻璃窗,光线如波纹
天气太好了,一时激动得
不知做什么才好,静静地
呆坐着,听巴赫,喝绿茶
有一种在乌有之乡的感觉
浪费掉一天中最好的光阴。
(选自2014.11,上半月刊)
柳树的童花头
沈浩波
巨大的剪刀,眼睛大大的玩具鳄鱼
被园林工人握在手中,给柳树理发
咔嚓咔嚓,道路两旁
柳树枝叶的下摆,被修剪得整整齐齐
现在,我像普天下幸福的父亲
看着两排,留着一模一样童花头的少女
每一个都是我的女儿,每一个女儿
都在风中生长,阳光洒落金色的蜜糖
她们在飞舞,盘旋着从地面上升
头发像风铃一样,在天空中叮叮当当
女儿终将长成女神,彩色的云
亲吻她们的脸,满天都是美丽的蝴蝶结
(选自2014.5,上半月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