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28 元
丛书名: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机械类“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
当前图书已被 1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王汝贵,宋秋红,弓满锋
- 出版时间:2014/8/1
- ISBN:9787560996813
-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TB2
- 页码:220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精选静力学和材料力学的主要内容。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将例题解题步骤和知识结构规范化,提出画图(受力图)“三步骤”和求力(外力、内力等)“三步骤”,使每一道例题的解题步骤规范、思路清晰、浅显易懂。在静力学部分,根据目前高校的工程力学课时较少的现状,重点介绍平面力系。在材料力学章节中,将材料力学基础部分分成拉压、扭转、弯曲、剪切与挤压(连接部分强度)四块内容,每块内容均按照“外力—内力—应力—强度”和“外力—内力—变形—刚度”两条主线讲授,知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并在课程体系上体现工程问题力学化、力学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工程化的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再继续介绍复杂应力状态及组合变形强度问题,最后介绍稳定性和疲劳问题,供不同学时专业的学生选修。另外,本书还增加了相关科普知识的介绍,使得本书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全书分静力学和材料力学两部分:静力学部分包括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平面汇交力系、平面力偶系、平面任意力系和空间任意力系共5章内容;材料力学部分包括材料力学基本概念、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连接部分强度计算、轴的扭转、梁的弯曲、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组合变形强度问题、压杆稳定性问题和疲劳强度问题共9章内容。
适读人群 :可作为高等学校非机类、非土建类工科本科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
“工程力学”是工科类大学生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也是学生在大学阶段比较系统地接触实际工程问题的第一门课程,在对学生的大学四年的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课程由理论力学的静力学部分和材料力学的基本变形、组合变形及压杆稳定部分组成,兼有基础理论和工程应用技术双重性质。该课程是以“高等数学”、“机械制图”、“大学物理”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专业课程,如“机械设计”、“机械原理”、“有限元”等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提供必需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对后续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其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质量。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次编写过程中,精选了理论力学和材料力学主要内容。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将例题解题步骤和知识结构规范化,提出画图(受力图)“三步曲”和求力(外力、内力等)“三步曲”,使每一道例题步骤规范、思路清晰、浅显易懂。在静力学部分,根据目前高校工程力学课时较少现状,重点介绍平面力系。在材料力学部分,将材料力学基础部分分成拉压、扭转、弯曲、剪切与挤压(连接部分强度)四块内容,每块内容均按照“外力-内力-应力-强度”和“外力-内力-变形-刚度”两条主线介绍,知识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逻辑简单,学生易于掌握,并在内容体系上体现工程问题力学化、力学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工程化教学思想。在此基础上,继续介绍复杂应力状态及组合变形强度问题,最后介绍稳定性和疲劳问题,供不同专业学生选修。另外,本书又增加了相关科普知识的介绍,具有可读性、趣味性。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机类、非土类工科本科专业“工程力学”课程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用书。为了方便教学,本书还配有免费电子教案和相关教学资源,如有需要,可以和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联系(联系电话:027-87544529;电子邮箱:171447782@qq.com)。
本书由广西大学王汝贵、上海海洋大学宋秋红、湛江师范学院弓满锋主编,广西大学陈辉庆、鲁东大学马永骉、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黄伟、上海海洋大学袁军亭担任副主编。具体编写分工为:王汝贵和陈辉庆编写第1、6、7、8、9章、科普内容和附录,宋秋红编写第2、3、4章,马永骉编写第11、12章,黄伟编写第10章,弓满锋编写第13章,袁军亭编写第5、14章。全书由王汝贵和陈辉庆统一校对。
本书也得到了广西大学蒙帅、李大原、蒋文芳、黄海珍、覃秋梅和黄银燕等同学的建议及大力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由于编者水平所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3年10月
第一篇静力学
第1章静力学基本概念和物体的受力分析(1)
1.1静力学基本概念(1)
1.2约束和约束力(2)
1.3受力图(6)
习题(8)
第2章平面汇交力系(10)
2.1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几何法(10)
2.2力在坐标轴上的投影——合力投影定理(13)
2.3平面汇交力系的合成与平衡——解析法(14)
习题(17)
第3章平面力偶系(20)
3.1力对点之矩的概念与计算(20)
3.2力偶及其性质(22)
3.3平面力偶系的合成与平衡(24)
习题(26)
第4章平面任意力系(29)
4.1力线平移定理(29)
4.2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主矢与主矩(30)
4.3简化结果的分析——合力矩定理(32)
4.4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33)
4.5平面平行力系的平衡条件(35)
4.6物体系统的平衡——静定与静不定问题的概念(37)
习题(41)
第5章空间任意力系(46)
5.1空间任意力系的简化(46)
5.2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48)
习题(51)
第二篇材 料 力 学
第6章材料力学基本概念(54)
6.1材料力学的任务与研究对象(54)
6.2材料力学的基本假设(54)
6.3外力与内力(55)
6.4应力(56)
6.5应变(56)
第7章杆的轴向拉伸与压缩(58)
7.1工程实例(58)
7.2拉压内力——轴力、内力图(58)
7.3轴向拉压正应力(60)
7.4材料轴向拉压力学性能(62)
7.5安全系数(66)
7.6拉压强度条件(67)
7.7拉压变形与刚度条件(69)
7.8应力集中的概念(76)
7.9拉压超静定问题(77)
习题(79)
第8章连接部分强度计算(83)
习题(86)
第9章轴的扭转(88)
9.1工程实例(88)
9.2外力偶矩的计算(88)
9.3扭转内力——扭矩、内力图(89)
9.4剪切胡克定律(90)
9.5圆轴扭转切应力与强度设计(92)
9.6圆轴扭转变形与刚度条件(97)
9.7矩形截面轴扭转(99)
习题(100)
第10章梁的弯曲(103)
10.1弯曲的概念与工程实例(103)
10.2弯曲内力——剪力与弯矩、内力图(106)
10.3弯曲内力与载荷集度间的微分关系(113)
10.4弯曲正应力(116)
10.5弯曲切应力(121)
10.6弯曲强度条件(127)
10.7弯曲变形与刚度条件(130)
习题(138)
第11章应力状态分析与强度理论(145)
11.1平面应力状态分析(145)
11.2复杂应力状态(152)
11.3广义胡克定律(155)
11.4应变能与应变能密度(158)
11.5四类强度理论(159)
习题(164)
第12章组合变形强度问题(170)
12.1组合变形工程实例(170)
12.2弯拉(压)组合(171)
12.3弯扭组合(174)
12.4拉扭组合(180)
12.5弯拉(压)扭组合(181)
习题(182)
第13章压杆稳定性问题(189)
13.1压杆稳定工程实例(189)
13.2压杆稳定的概念(189)
13.3细长压杆的临界载荷(190)
13.4三类不同压杆的临界应力(193)
13.5压杆稳定安全校核(196)
13.6提高压杆稳定性的措施(197)
习题(199)
第14章疲劳强度问题(204)
14.1交变应力与疲劳(204)
14.2循环应力及其种类(205)
14.3金属材料的σ?N曲线和疲劳极限(206)
14.4影响构件疲劳极限的因素(207)
14.5对称循环疲劳强度分析(208)
习题(209)
参考文献(211)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物体直接接触的作用,如压力,摩擦力,拉力等;另一类是通过场的作用,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尽管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物理本质不同,但这种机械作用的效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如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这种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也称为运动效应);另一种是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例如使梁伸长,这种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也称为变形效应)。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这两种效应是同时出现的。
力是矢量,不仅是因为力有大小和方向,还因为它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交换律。力对物体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力的方向指的是静止质点在该力作用下开始运动的方向。沿该方向画出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力的作用点是物体相互作用位置的抽象化。两个物体接触面的面积很小,则可抽象为一点,这时的作用力称为集中力;相反,如接触面积比较大,这时作用的力称为分布力。分布力作用的强度用单位面积上力的大小 来度量,称为载荷集度。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分布力和集中力两种。集中作用于物体上一点的力称为集中力。作用力范围分布在有限的线段、面积或体积时,称为分布力。分布力中连续作用于物体的某一面积上或体积内的力称为表面力或体积力。例如,建筑物外墙所受的风压力是表面力,物体的重力是体积力。
注意:实际上,集中作用于物体上一点的纯粹意义上的“集中力”并不存在。真实力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如作用区域远小于研究所涉及的物体的几何测度,则可以把该力看作集中力,否则,则把力看作分布力。集中力是分布力在一定条件下的理想化模型。
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总称为力系。按照力系中诸力作用线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可以将力系进行分类。如果力系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称为平面力系,否则称为空间力系。如果各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称为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彼此平行的称为平行力系。各力作用线任意分布的称为任意力系。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物体直接接触的作用,如压力,摩擦力,拉力等;另一类是通过场的作用,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尽管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物理本质不同,但这种机械作用的效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如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这种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也称为运动效应);另一种是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例如使梁伸长,这种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也称为变形效应)。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这两种效应是同时出现的。
力是矢量,不仅是因为力有大小和方向,还因为它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交换律。力对物体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力的方向指的是静止质点在该力作用下开始运动的方向。沿该方向画出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力的作用点是物体相互作用位置的抽象化。两个物体接触面的面积很小,则可抽象为一点,这时的作用力称为集中力;相反,如接触面积比较大,这时作用的力称为分布力。分布力作用的强度用单位面积上力的大小 来度量,称为载荷集度。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分布力和集中力两种。集中作用于物体上一点的力称为集中力。作用力范围分布在有限的线段、面积或体积时,称为分布力。分布力中连续作用于物体的某一面积上或体积内的力称为表面力或体积力。例如,建筑物外墙所受的风压力是表面力,物体的重力是体积力。
注意:实际上,集中作用于物体上一点的纯粹意义上的“集中力”并不存在。真实力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如作用区域远小于研究所涉及的物体的几何测度,则可以把该力看作集中力,否则,则把力看作分布力。集中力是分布力在一定条件下的理想化模型。
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总称为力系。按照力系中诸力作用线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可以将力系进行分类。如果力系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称为平面力系,否则称为空间力系。如果各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称为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彼此平行的称为平行力系。各力作用线任意分布的称为任意力系。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物体间的相互机械作用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物体直接接触的作用,如压力,摩擦力,拉力等;另一类是通过场的作用,如万有引力,电磁力等。尽管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形式和物理本质不同,但这种机械作用的效应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使物体的机械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例如改变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或方向,这种效应称为力的外效应(也称为运动效应);另一种是使物体形状发生改变,例如使梁伸长,这种效应称为力的内效应(也称为变形效应)。力对物体作用产生的这两种效应是同时出现的。
力是矢量,不仅是因为力有大小和方向,还因为它的合成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交换律。力对物体作用效应取决于力的三要素:(1)力的大小,(2)力的方向,(3)力的作用点。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 。力的方向指的是静止质点在该力作用下开始运动的方向。沿该方向画出的直线称为力的作用线。力的作用点是物体相互作用位置的抽象化。两个物体接触面的面积很小,则可抽象为一点,这时的作用力称为集中力;相反,如接触面积比较大,这时作用的力称为分布力。分布力作用的强度用单位面积上力的大小 来度量,称为载荷集度。
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分布力和集中力两种。集中作用于物体上一点的力称为集中力。作用力范围分布在有限的线段、面积或体积时,称为分布力。分布力中连续作用于物体的某一面积上或体积内的力称为表面力或体积力。例如,建筑物外墙所受的风压力是表面力,物体的重力是体积力。
注意:实际上,集中作用于物体上一点的纯粹意义上的“集中力”并不存在。真实力的作用都存在一定的区域,如作用区域远小于研究所涉及的物体的几何测度,则可以把该力看作集中力,否则,则把力看作分布力。集中力是分布力在一定条件下的理想化模型。
作用于物体上的一群力总称为力系。按照力系中诸力作用线在空间分布的情况,可以将力系进行分类。如果力系作用线在同一平面内,称为平面力系,否则称为空间力系。如果各力作用线汇交于一点,称为汇交力系,各力作用线彼此平行的称为平行力系。各力作用线任意分布的称为任意力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