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分为九章,以药性理论为核心,全面梳理其历史源流、理论体系、临床应用及现代研究。第一章概述中药药性理论框架,奠定学科基础;第二章追溯中药药性理论发展脉络,展现历史积淀;第三章探讨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药学整体思维的关联;第四章深入解析中药药性构成要素,涵盖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核心内容;第五、六章分别剖析中药药性形成与影响因素;第七章重点结合临床实践,阐释中药药性指导用药的诊疗思路;第八章融入现代研究成果,通过多学科交叉揭示中药药性科学内涵;第九章系统介绍中药药性研究的前沿方法,推动理论创新发展。全书由中医药学、中医临床等领域专家团队联合编写,兼具学术深度与实践指导性。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1989-1993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学 学士
1993-1996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化学 硕士
2001-200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药学 博士1996-2007 先后任北京同仁堂集团公司同仁堂药店副经理、股份公司品质部部长、科研所副所长
2007-201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炮制系,副教授
2011- 今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主任中药炮制发表文章160篇,其中SCI40余篇
Ye Xian-wen; Liu Meng-nan; Wang Xuan; Cheng Shui-qing; Li Chun-shuai; Bai, Yu-ying;Yang Lin-lin;Wang Xu-xing;Wen Jia;Xu Wen-juan;Zhang Shu-yan; Xu Xin-fang; Li Xiang-ri*,Exploring the common pathogene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d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via microarray data analysis,Frontiers in Aging Neuroscience(2023 Feb),1-16.
等等国家药典委委员、国家中医药标准咨询专家、CDE评审专家等
目录
第一章 中药药性理论概述 1
第一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含义/1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地位和意义/2
一、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临床用药的核心理论/2
二、中药药性理论是连接中医与中药的桥梁/2
三、中药药性理论指导中药现代发展/3
思考题/3
第二章 中药药性理论发展简史 4
第一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初步形成(秦汉~唐)/4
一、秦汉时期的主要成就/4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成就/6
三、隋唐时期的主要成就/7
四、小结/8
第二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创新发展(宋金元)/9
一、两宋时期的主要成就/9
二、金元时期的主要成就/10
三、小结/12
第三节 中药药性理论的总结完善(明清及以后)/12
一、明代的主要成就/13
二、清代的主要成就/13
三、近现代的主要成就/14
四、小结/14
思考题/15
第三章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药学的关系 16
第一节 中药药性理论与中医药学
共同的哲学基础/16
一、阴阳学说与药性/16
二、五行学说与药性/20
第二节 藏象学说与中药药性理论/24
一、肝藏象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24
二、心藏象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25
三、脾藏象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27
四、肺藏象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28
五、肾藏象生理特性与药性应用/29
第三节 经络学说与中药药性理论/31
一、经络学说是中药归经理论的基础/31
二、六经辨证与中药药性应用/31
三、经络辨证与中药药性/32
四、经络学说与引经报使/33
五、脏腑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34
第四节 卫气营血辨证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34
一、卫分证/35
二、气分证/35
三、营分证/36
四、血分证/37
第五节 三焦辨证理论与中药药性理论/38
一、上焦证/38
二、中焦证/39
三、下焦证/40
思考题/40
第四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 41
第一节 四气/41
一、四气的概念/41
二、四气理论源流发展/41
三、四气确定的依据/42
四、四气的作用与应用/42
第二节 五味/44
一、五味的概念/44
二、五味理论源流发展/44
三、五味确定的依据/44
四、五味的作用/45
五、四气与五味的关系/46
第三节 升降浮沉/46
一、升降浮沉的概念/46
二、升降浮沉源流发展/47
三、确定升降浮沉的依据及影响因素/47
四、升降浮沉的作用与应用/48
五、气味厚薄与升降浮沉的关系/49
第四节 归经/50
一、归经的概念/50
二、归经源流发展/50
三、确定归经的依据/51
四、归经的意义/52
第五节 有毒与无毒/53
一、“毒”的含义/53
二、毒和毒性的源流发展/54
三、影响毒性的因素/55
第六节 其他药性/57
一、五臭的含义及医家对五臭的认识/57
二、厚薄的含义及医家对厚薄的认识/57
三、润燥的含义及医家对润燥的认识/57
四、动静的含义及医家对动静的认识/58
五、刚柔的含义及医家对刚柔的认识/58
六、补泻的含义及医家对补泻的认识/59
七、走守的含义及医家对走守的认识/59
思考题/59
第五章 确定中药药性的依据 60
第一节 功效确定药性/60
一、功效确定四气/60
二、功效确定五味/61
三、功效确定归经/63
四、功效确定升降浮沉/64
五、功效与药性关系的现代研究/65
第二节 入药部位确定药性/65
一、入药部位确定归经/65
二、入药部位确定升降浮沉/66
三、入药部位确定作用部位/67
四、入药部位与药性关系的现代研究/68
第三节 物性确定药性/68
一、物性确定归经/69
二、物性确定升降浮沉/69
三、物性确定作用部位/70
四、基于物性相关的药性特征指导临床用药/70
五、物性与药性关系的现代研究/71
第四节 形状确定药性/72
一、形状确定归经/72
二、形状确定升降浮沉/72
三、形状确定作用部位/73
四、基于形状相关的药性特征指导临床用药/73
五、形状与药性关系的现代研究/73
第五节 色泽确定药性/74
一、色泽的内涵/74
二、色泽与药性的关系/74
三、色泽确定药性的现代研究/77
第六节 气味确定药性/77
一、气味的内涵/78
二、气味与药性的关系/78
三、气味确定药性的现代研究/81
第七节 质地确定药性/81
一、质地的内涵/81
二、质地与药性的关系/82
三、质地确定药性的现代研究/83
第八节 生长环境确定药性/83
一、生长环境的内涵/83
二、生长环境与药性的关系/83
三、生长环境确定药性的现代研究/85
思考题/85
第六章 影响中药药性的因素 86
第一节 采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86
一、古籍关于采收时节对药性影响的记载/86
二、采收期对不同类别及药用部位中药药性影响的认识/87
第二节 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89
一、炮制对四气的影响/89
二、炮制对五味的影响/90
三、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90
四、炮制对归经的影响/91
五、炮制对补泻的影响/91
六、炮制对润燥的影响/91
七、炮制对毒性的影响/92
第三节 配伍对中药药性的影响/92
一、配伍对四气的影响/93
二、配伍对五味的影响/94
三、配伍对升降浮沉的影响/97
四、配伍对归经的影响/97
五、配伍对毒性的影响/98
六、配伍对补泻的影响/98
七、配伍对润燥的影响/99
八、配伍对滑涩的影响/99
第四节 剂型对中药药性的影响/100
一、剂型对升降浮沉的影响/100
二、剂型对缓急的影响/101
三、剂型对毒性的影响/102
第五节 剂量对中药药性的影响/102
一、剂量对四气的影响/103
二、剂量对五味的影响/103
三、剂量对升降浮沉的影响/104
四、剂量对毒性的影响/105
五、剂量对缓急的影响/105
第六节 煎煮对中药药性的影响/105
一、煎煮对中药四气的影响/105
二、煎煮对中药五味的影响/106
三、煎煮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107
四、煎煮对刚柔的影响/108
五、煎煮对补泻的影响/109
六、煎煮对中药毒性的影响/109
第七节 服法对中药药性的影响/110
一、服法对中药四气的影响/110
二、服法对中药升降浮沉的影响/111
三、服法对补泻的影响/113
四、服法减轻药物毒性/114
五、服法减轻药物偏性/114
第八节 贮藏对中药药性的影响/115
一、贮藏保存中药药性/115
二、贮藏改善中药药性/116
三、贮藏减弱中药药性/117
四、贮藏对毒副作用的影响/118
五、贮藏对制剂药性的影响/118
思考题/119
第七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临床应用 120
第一节 四气的临床应用/120
一、临床应用依据/120
二、临床应用/120
三、医案举隅/121
第二节 五味的临床应用/121
一、临床应用依据/122
二、临床应用/122
三、医案举隅/123
第三节 升降浮沉的临床应用/124
一、临床应用依据/124
二、临床应用/124
三、医案举隅/125
第四节 归经的临床应用/126
一、临床应用依据/126
二、临床应用/127
三、医案举隅/128
第五节 有毒无毒的临床应用/128
一、有毒药物的临床应用/128
二、无毒药物的临床应用/130
第六节 其他药性的临床应用/130
一、五臭的临床应用/130
二、厚薄的临床应用/130
三、动静的临床应用/131
四、刚柔的临床应用/131
五、润燥的临床应用/131
六、补泻的临床应用/131
七、医案举隅/132
第七节 药性的配伍应用/132
一、四气的配伍应用/132
二、五味的配伍应用/134
三、升降浮沉的配伍应用/136
四、虚实补泻的配伍应用/137
五、脏腑虚实标本的配伍应用/138
六、药物归经、引经报始的配伍应用/139
第八节 药性的组合应用/140
一、中药炮制与煎服对药性影响的组合应用/140
二、中药配伍与剂型选择对药性影响的组合应用/140
三、中药配伍与煎煮方法对药性影响的组合应用/141
第九节 中药的临床配伍禁忌/141
一、中药配伍的原则/142
二、中药的临床配伍禁忌/143
思考题/148
第八章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149
第一节 四气的现代研究/149
一、四气的概念与历史沿革/149
二、四气现代研究概述/149
中药药性学专论
三、四气现代研究主要技术和方法/153
四、四气现代研究的案例分析/155
第二节 五味的现代研究/156
一、五味的概念与历史沿革/156
二、五味现代研究概述/157
三、五味理论现代研究主要技术和方法/161
四、五味现代研究的案例分析/164
第三节 升降浮沉的现代研究/164
一、升降浮沉的概念与历史沿革/164
二、升降浮沉现代研究概述/165
三、升降浮沉现代研究的方法与技术/165
四、升降浮沉研究现代研究的案例分析/166
第四节 归经的现代研究/167
一、归经的概念与历史沿革/167
二、归经现代研究概述/167
三、归经研究常用的技术和方法/170
四、归经现代研究的案例分析/171
第五节 中药有毒无毒的现代研究/172
一、毒性理论的相关基础研究与认识/172
二、毒性成分及其毒性反应研究/173
三、中药毒副作用的现代研究/175
四、中药毒性的研究技术和方法/176
第六节 各药性相关性的现代研究/177
一、四气与五味相关性的现代研究/177
二、四气与药物毒性相关性的现代研究/179
三、五味与归经相关性的现代研究/179
四、五味与药物毒性相关性的现代研究/179
五、归经与毒性相关性的现代研究/179
第七节 中药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180
一、中药配伍的现代研究方法/180
二、含中药配伍禁忌的处方分析/181
三、中药药性与配伍禁忌的现代研究/181
思考题/184
第九章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方法 185
第一节 取象比类方法研究中药药性/185
一、取象比类的概念/185
二、中药取象比类的历史沿革/186
三、取象比类法认知中药药性/186
四、取象比类思维对学习中药药性的意义和局限性/188
第二节 文献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性/188
一、文献学考据/188
二、文献学整理/189
三、文献综述/190
四、关于药性理论的文献研究/190
第三节 临床医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性/192
一、临床医学方法/192
二、临床药学方法/192
三、基于临床实践总结中药药性/193
第四节 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性/195
一、整体动物研究方法/195
二、血清生物学方法与技术/196
三、细胞生物学方法与技术/196
四、蛋白质组学技术/197
五、代谢组学技术/197
第五节 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中药药性/198
一、中药化学成分与药性相关性研究/198
二、化学方法/199
第六节 物理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性/202
一、微量量热法/202
二、冷热板差示法/202
三、磁共振成像技术/203
四、红外热成像技术/203
五、超微弱生物光子辐射技术/203
六、能量代谢检测技术/204
七、温度敏感瞬息受体电位通道蛋白检测方法/204
八、透皮促渗效果与辛味相关性分析方法/204
第七节 数学、信息学方法研究中药药性/205
一、支持向量机算法/205
二、贝叶斯网络数据挖掘技术/206
三、Fisher判别分析法/207
四、人工神经网络技术/207
五、Apriori算法/207
六、随机森林算法/208
七、Logistic回归分析法/208
八、集成学习算法/209
思考题/210
主要参考文献 211
中药药性学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