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一九年,住在昂布瓦兹的达·芬奇病重垂危,熬过这个艰难的冬天,四月二十三日他写好了遗嘱,五月二日逝世。
传记作家夸张地描述他死于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手臂中,事实上,是他二十七岁的弟子梅尔齐伴随他度过最后的时刻。
他在遗嘱中写道:一日充实,可以安睡;一生充实,可以无悔。
蒋勋
作者序:关于达·芬奇密码
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在短短的时间内销售了三千多万册,翻译成世界各种不同的语言,也连带地使达·芬奇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达·芬奇密码》是一本成功的商业通俗小说。
丹·布朗从达·芬奇一生多姿多彩的创作活动中撷取一小部分元素,加以渲染演绎,取得了行销策略上空前的成功。
《达·芬奇密码》或许使达·芬奇知名度更高了,但是,达·芬奇广阔而深邃的创作领域,是否被了解得更多一点?也许很难定论。
关于《达·芬奇密码》这本读起来很过瘾的小说,其中有关达·芬奇个人生活的史实,或有关宗教历史的史实,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着争议。丹·布朗的小说,只是用了简单武断的渲染,快速地下了结论,对畅销小说的行销策略而言,或许不必苛责,但在严谨的学术领域,当然会引起许多学者的抨击。
历史小说应当忠实于历史,还是可以凭作者主观任意捏造情节?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本来就存在着矛盾。
不可否认,《达·芬奇密码》就一本通俗小说而言,是蛮好看的,尤其在前半部,充满悬疑推理的安排,使读者很容易读下去。下半部作者掉在自己解释推理的逻辑里,不可自拔,像一部拍坏的好莱坞电影。
《达·芬奇密码》,有趣,好看,引人入胜,但当然谈不上深度。
年轻一代的朋友,如果借这本书入门,引发了兴趣,可以对达·芬奇这个人一生的创造产生更多深入的探究,那么,《达·芬奇密码》这本小说就有了一定的贡献。
达·芬奇一生专注于自己的研究与创作,不曾有过商业上的成功,不曾计较被太多人了解,他在自己创造的领域,很寂寞,很孤独,但是,我想,他有他的快乐与满足,他有在巨大孤独中的自负。
阅读《达·芬奇密码》时,我觉得丹·布朗缺少了一点这种孤独。小说写得太热闹,人物也就失去了深度。
这本《忧伤的微笑》,记录了一些我对达·芬奇世界的另一种领悟。看完丹·布朗小说的热闹,愿意回到达·芬奇创作领域,领悟一下他的孤独和沉思的朋友,或许可以在这本书里有不同的感受。
蒋勋
二○○六年一月三十日写于缅甸
一个美丽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