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金融史丛谈》是一部研究中国货币金融史的学术文集,主要围绕货币、金融及其各分支的起源阶段,以文献学与专门史结合为方法,以考据为手段,对历史上诸多概念的来源和内涵、重大事件的性质和影响、重要人物的思想和著述等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很多不同于已有结论的新观点。作者重视于不疑处有疑、道人之所未道,追求实事求是、无证不立,在逻辑和证据链基础上体现说服力。大多数文章以随笔形式写出,便于阅读。
书稿现有文章34篇,可大致分为六组,分别是先秦早期货币、纸币、清代铸钱工业、近代金融、钱币学和货币文化。如,其第一部分为关于早期货币的考论。中国货币起源甚早,但缺少系统的历史记载,很多概念含混不清,事实湮没无闻。《古代货币金融丛谈》对这些概念作了清理,对重大历史事件进行挖掘。《货币的信用从哪里来》提出货币最初的信用来自宗教信仰,中国的原始货币由祭品充当;《论布与先秦赋税》和《论三钱之府》讨论了先秦赋税和货币在概念上的混同,指出古籍中很多被后世认为是货币的布和钱,实际上是赋税的名称。《秦朝为何要复行钱》《司马迁是否误记了秦代币制》《钱币缘何成布币》等文,讨论了秦代币制的变迁、秦统一货币、建立影响后世的货币制度等问题,于众说纷纭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E考证学者力作,就货币金融史上一些重大问题、重大事件提出了新观点,彰显了新时代的学术研究活力
艾俊川,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现为《金融时报》编辑、北京印刷学院兼职教授、中国古籍保护协会古籍鉴定专业委员会委员。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员,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印刷史、货币金融史、文献学和近世人物掌故,著有《文中象外》(2012)、《且居且读》(2021)、《中国印刷史新论》(2022)、《E考据故事集》(2023)等。其所著《中国印刷史新论》从实物考证出发,对古代印刷史的诸多疑问和难题做出了精彩的分析和论断,入选中华读书报2022年度十大好书;《且居且读》获得全国古籍出版社百佳图书(2021)普及读物奖;《E考据故事集:从清初到民国》入选南方周末2023年度十大好书。
货币的初始信用来自信仰
论布与先秦赋税
论三钱之府
司马迁是否误记了秦代币制
秦朝为何要复行钱
钱币何以成布币
释王信金钱
交子未必双色套印
从伪钞案看南宋会子
大明宝钞与活字印刷不搭界
明永乐二十年钞法榜文阙字试补
银行一词的由来
宋代已有银行街了吗?
银行名称源自香港新证
金融溯源
梁启超谈金融
金融和finance
尤努斯模式的中国远亲
唐宗愈的币制建言
《保富述要》的原作与译作
《顾烜钱谱辑佚》补遗
《永乐大典》本《泉志》校文
翁树培《泉志》校本整理札记
西夏文识读过程中的几个细节
一位货币理论家的书生涯
吐鲁番出土古纸牌年代考
从捉五逵看叶子戏起源
李鸿卓叶子戏诗与清代纸牌
麻将前史
目录古代货币金融丛谈记一张清代彩票
战书虽急不开封
北征诗话
清工部残存铜铅京运文书辑录
宝源局工匠管理档案拾遗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