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清末民初甘肃省的他者形象。西方人立足于甘肃民族社会的横向解读,通过与各阶层、各民族的密切接触、直接观察和具体访问,获取了大量关于该地区自然、民族的第一手资料和实物,对生态环境、经济生活、寺院建筑、族际交往、生活习俗、家庭生活、民族语言、文化宝藏等,事无巨细,均有细致入微的全程记录。整理、翻译、研究、介绍这些史料,是开展我国边疆地区研究的一项亟待努力的工作,同时能够为西域史地学、敦煌学、中亚古代语言学等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柴 橚 1982年生,黑龙江哈尔滨人,兰州大学文学博士。担任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生导师,甘肃省外国文学学会常务理事,兰州大学MTI中心副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东西方比较文学。在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Canadian Social Science、《当代外国文学》、《外国文学动态研究》、《外语学刊》、《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核心刊物发表多篇论文。主持教育部“基于超星学习通移动平台的混合式英语专业‘视听说’教学课程改革实践”、中央高校科研项目“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翻译研究团队建设”、“后现代主义典范作品《白色旅馆》的结构主义研究”等9项。出版译著:《有无之间的游漾——民间传奇》,另在《读者》、《视野》等刊物发表埃里克·麦考马克、玛雅·安吉罗等人译文(诗)10余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