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涉及的花类繁多,本书作者基于多年的水彩教学经验,以独创实用的五步法,配以敦煌色系,精心绘出《唐诗》里的12枝花卉作为教学案例,并附带《唐诗》美文注译,植物科普以及可供欣赏、临摹的百花谱。本书不仅结合了图书数字融合方案,多角度全方位提供了中华传统经典名画欣赏等资源库,为读者提供了欣赏《唐诗》之美的全新视角,还融合了自然科学、古典文学与绘画艺术,做到了知识性、艺术性和欣赏性的有机统一。
本书为双封面,封一为左翻本,封四为右翻本。左翻本为水彩花卉手绘技法,分为:器、法、绘三个章节,详细介绍了绘画工具、花卉五步法和12枝花的绘画步骤。绘一章节不仅有《唐诗》美文注译,植物科普,还有古风绘画技法步骤图,为读者提供一个欣赏《唐诗》之美的全新视角。右翻本为水彩手绘百花谱,描绘了100种绚丽多姿的花卉,每一枝花自成一幅装裱画,其中10幅配有完整的绘画教学视频,可免费扫码观看。即使是零基础,也可以在短时间内根据教程完成绘制。给热爱文学、热爱绘画、热爱生活的读者打造不一样的经典读物。
中华之诗歌,《诗经》《楚辞》标其远,至唐诗而承其大,声势磅礴,气象万千。故继《诗经草木绘》《楚辞飞鸟绘》付梓后,心中始终在盘算着《唐诗百花绘》的创作。虽时隔五年,然终见其书之成稿,不免快慰。
回想此书创作之过程,颇为曲折。孟郊诗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唐诗所描绘的世界,只凭想象不可到达。唐诗中的百花,不费一番思量,又岂能一日看尽,更何谈形诸笔端,则何止捻断数茎须!
所以,在创作的五个年头里,不断尝试,又屡屡弃旧立新,共经几变。因前作《诗经草木绘》《楚辞飞鸟绘》多以国画手法创作,故一变着重以西方写实的方法描画唐诗的百花,极尽背景之绚丽,但效果未尽人意;二变想着水彩不仅有写实的手法,还有十足的水味,利用水的流动和水彩颜色本身漂亮之能事去表现百花,但画出来的效果,总感觉有几分敷衍,过不了自己这关,便又放下了;三变画面效果和整体味道渐入佳境,然单纯去画植物,少了些许唐韵和诗意,无奈又放下了;于是四变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把花卉与唐代的器物结合,以显唐韵,不过这样的结合又稍显皮傅生硬,还是不妥;思虑再四,终难定笔,个人意气也渐衰。这时张岩编辑找我出《诗经草木绘》的母子篇《水彩小札》,画稿之余也重燃了我再次尝试百花的信心。想是否可以一鼓作气,用画草木的方法去绘百花,或者在花之外又加上若干鸟,尝试创作几张画稿后,结果还是没有说服自己,我希望这几本书之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只是一味使用同样的技法,我觉得读者买一本书就够了。
行路难!行路难!直到2023年,有两位同学先后到访介居,不约而同的送了我同样一本关于敦煌石窟艺术的书。我是极喜欢的,但还未想到与此书有何关联。在一次与张编辑的谈话中,无意间聊到了敦煌,我马上翻开这本大书,心有灵犀一点通,灵感在唐诗百花与敦煌间搭起桥梁,勾连迸发。当时开心极了,好像找到了解开绳索的线头。
这根线就是敦煌,敦煌石窟壁画在盛唐发展壮大,向人们展示着唐的特征、唐的色彩,敦煌色是中国人的性格底色,大气而优雅,浓烈与古朴并存,传递着极致的东方美学;敦煌壁画极富张力,讲求韵律,注重疏密、节奏的和谐。
而唐诗中的花朵丰富且有层次,即偶然间江畔独步也能看见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更不用说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无处不有,无时不有。如何还原唐诗百花的国色,思来想去,可能还是遥处西北的敦煌石窟艺术可堪比拟。
阳春三月,欣然命笔,以敦煌的色彩绘长安百花,是为此书。
2024年春末 介疾于介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