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通过程翔的语文教例,阐述其依据学理教语文的可操作性方法,为中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具有借鉴意义。全书分为三辑:第一辑是现代文教例探析,作者阐述程翔的阅读教学法、基本理解观和阅读生成观。如,《台阶式教学法——以<孔乙己>课例为例》《问题导学法——以<背影>课例为例》《实声气声朗读法——以<秋天的怀念>课例为例》等。第二辑是古诗文教例探析,作者阐释其遵循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基本做法来教母语。如,《以点带面法——以<爱莲说>课例为例》《场景还原法——以<饮酒>课例为例》《顺藤摸瓜法——以<琵琶行>课例为例》等。第三辑是写作课例探析,作者阐释其写作观和开发的程序性写作知识。如,《拆解拼合法——以写作课<脉络句训练法>课例为例》《寻找寄托心灵的绿洲——以写作课<学写咏物作品>课例为例》《全程训练法——以写作课<改写《鸿门宴》>课例为例》等。
本书旨在探析程翔老师“课例”的基本学理。选取的课例包括现代文、古诗文、写作,是程老师40多年教学生涯的智慧结晶。
研读程老师的课例,宛如走进清幽的山林,令人流连忘返;又如观赏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程老师的课堂散落着珍珠般的“语文要素”,那是学生把玩语文的珍宝;顺着程老师的课堂一路前行,学生或喜笑颜开,或沉思冥想,或激烈讨论,活泼泼的少年在课堂上尽显青春的活力。
程翔老师说:我走上自觉探索学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之路,教有所依,讲有所据,练有所控。所谓学理,就是必须遵循的教育教学的原理和法则,包括已有的和新生的。比如,阅读教学的学理包括汉语学原理、阅读学原理、文艺学原理、语言学原理、教学论和课程论原理,而写作教学的学理包括写作学原理、文章学原理、文体学原理、叙事学原理。
本书旨在探析程老师课例的基本学理。选取的课例是程老师40多年教学生涯的智慧结晶。程老师把这些课例称为课堂作品,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张彬福教授对程老师的课堂评价:每一节课都是智力创作的成果。本书所选取的课例不仅指教学实录、教学设计,还包括体现其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论文。
研读程老师的课例,宛如走进清幽的山林,令人流连忘返;又如观赏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程老师的课堂散落着珍珠般的语文要素,那是学生把玩语文的珍宝;顺着程老师的课堂一路前行,学生或喜笑颜开,或沉思冥想,或激烈讨论,活泼泼的少年在课堂上尽显青春的活力。那是因为程老师眼中有学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的当下展现生命的历程?程老师告诉我们:应当树立课堂生命观。程老师的课堂教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他提出三个不可怕,即成绩落后不可怕,但要努力学习;家庭贫寒不可怕,但要有志气;长相不好不可怕,但要有一技之长。在他的课堂中,关爱学生,与学生亲切交谈,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须臾不离。他认为人性教育当属语文教育的灵魂,美好的人性良心、宽容、尊重,是教学中难以量化的,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
程老师的语文教学过程就是读、写、听、说、思的实践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他的永恒追求。程老师潜心研究,以学术的眼光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因此,他的课堂阅读教学边界清晰。凡是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完成的,绝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他不提倡课前预习课文,总是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时间感受文本,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施教,以此避免隔靴搔痒,学生跑野马,而教师一厢情愿地夸夸其谈,以致各行其是,无效教学。程老师的课堂始终围绕阅读的能力点,启发学生内化吸收,形成素养。如此,提高了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学生喜欢这种高效的课堂,因为他们经历了对课文理解由误及正、由浅入深的曲折经历。
生成性是程老师探索学理的重中之重。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教师只是引导、点拨、启发、释疑,读、写、听、说、思全部由学生去完成。学生亲历课堂,由不会到会,由无趣到有趣,由不喜欢到喜欢,在文字的汪洋大海中搏击,享受生命的绽放,不仅吮吸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精神的成长。
在文言文教学中,程老师引领学生走进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不回避对字词的解释与翻译,言文并重,总是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在翻译中理解,在理解中走进古人的内心世界。他借助想象还原的方法,让学生走进课文。比如,教学《离骚(节选)》,他说老师读这些句子有时想哭,同学们有没有这种情感。程老师不仅自己走进了文本,还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与课本的情感因素进行对接,从而实现情感参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熏陶感染,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实现情感的碰撞和共鸣。学生在程老师的课堂上欲罢不能,为人物的命运而感动。学生成为作者、课文中的人物,与他们休戚与共,被人物伟大的灵魂洗礼屈原追求高远完美的理想,但是难以达到。然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追求,人类才有希望。语文的工具性,在人文精神的观照下,更加熠熠生辉。程老师认为,语文还具有民族性。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周敦颐《爱莲说》的出淤泥而不染中绽放;司马迁写《屈原列传》,为屈原遇到小人而悲悯。程老师说,屈原遇到的小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绝迹同学们记住,上官大夫这种小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但屈原对祖国深深的热爱,说明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因此,他说:教育是用真诚孕育真诚,用真实铸就真实这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
程老师认为,课堂阅读教学的基点是学情。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经历不同,他们对课文的领会千差万别。基于此,他提出课堂阅读教学只要达到基本理解就可以了;不苛求学生整齐划一,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要允许学生背不过,允许学生不喜欢课文。程老师的课例呈现的是真实的课堂。一篇课文学生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后续理解,他们会不断产生新的认识。程老师说,课堂允许学生出错,这正是教学的起点。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正是在对学生的引导过程中体现的。比如,教学《谁是最可爱的人》,防空洞谈话这个故事,学生不喜欢,对所表现出来的战士对祖国的忠,很难理解到。程老师通过换词比较,顺着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导、点拨,学生明白了战士的吃苦是有思想准备的,对祖国和朝鲜人民的要求则没有准备,所以想了一下。这一改大而无当的英雄主义国际主义乐观主义的标签化教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
而写作教学,程老师探索易学、管用、可操作的教学模式,克服了写作教学的随意、低效,代之以写作的系列化。从主题到文体,从语言到结构,从写前、写中到写后的讲评,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单元教学模式。比如《写作课设计:脉络句训练法》,程老师从训练学生写作的结构入手,探索如何写出结构严谨、富有美感的文章样态。学生易学,教师易操作。再如《写作课设计:学写咏物作品》用了六课时,每课时有目标、有设计,操作性强,让学生把托物言志的方法学到手,会运用。程老师主张,写作要写学生心灵的疼痛,不能无病呻吟,不痛不痒;要说真话,做真人,文如其人。程老师热爱文学,常常写下水文,深谙文章规律。因此,他的写作教学科学而高效,遵循写作规律,坚信作文是可教的理念。在他的写作教学之路上,美丽之花处处开。
程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框架易学。阅读教学往往遵循文章的结构施教,从文章的第一段到结尾,寻找教学的切入点,或一线串珠,或中间开花,或顺藤摸瓜……比如,教学《孔乙己》,运用台阶式教学,在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度日在笑声中死去三个台阶上攀登;教学《背影》,运用问题导学模式,由原始阅读产生原始理解,进而产生问题,再沿着问题,寻找作者意,之后在教师引导下,产生读者意,实现基本理解;教学《秋天的怀念》,借助气声朗读,还原人物情感世界,从而传达文章的本意;教学《纪念白求恩》,采取与同题材文章相比较的方式探究文章写作特点及写作目的;教学《窗》,通过质疑教学,开展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学《雷雨》,借助话轮转换的理论来解读话剧,使学生成为一名专业阅读者;教学《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紧扣科学论文的非文学作品特点,运用语文的话语体系进行解读;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围绕学生语文关键能力的提升,将学到的语文因素迁移到自己的写作中去,使语文知识系统化,语文能力程序化,阅读和写作一体化。
课例中的教学细节,体现出程老师的教学艺术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问题的设计、教学要素的安排、教学环节的推进、教学活动的设置、教学语言的灵动、教学形式的创新等,在程老师的课例中尽显。由于个人学养浅薄,难免有评析不到位之处,恳请读者朋友以此为契机,深入研究,让语文的百花园熠熠生辉。这里化用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本在语言中,抓住语言的缰绳,变预设为生成,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研究程翔语文课例的精髓所在。再次向读者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兆刚
2024年5月20日于深圳
刘兆刚,深圳科学高中五和学校教师,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深龙英才。江苏省 333 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获得者,江苏省教科研先进教师,江苏省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主持省、市级课题5项,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所执教课例分别被选入《语文教学艺术镜头》(初中卷)和《好课之道——初中语文名师教例研习》。参与编著《特级教师部编版中学语文古诗文详解》,出版专著《语文之路》。
前 言 1
第一辑 现代文课例探析
台阶式教学
以《孔乙己》课例为例 3
实际感受
以《谁是最可爱的人》课例为例 18
问题导学
以《背影》课例为例 32
借助气声朗读
以《秋天的怀念》课例为例 45
纲举目张
以《散步》课例为例 65
注重比较
以《纪念白求恩》课例为例 78
情境还原
以《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课例为例 89
质疑教学
以《窗》课例为例 102
话轮转换
以《雷雨》课例为例 115
科学论文的教学
以《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课例为例 135
关键能力
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例为例 154
第二辑 古诗文课例探析
课文的功能
以《爱莲说》课例为例 175
结构重组
以《屈原列传》课例为例 196
在朗读中理解
以《离骚(节选)》课例为例 210
第三辑 写作课例探析
拆解拼合
以《写作课设计:脉络句训练法》课例为例 223
寻找心灵寄托的绿洲
以《写作课设计:学写咏物作品》课例为例 236
后 记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