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阐释(精)/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论丛/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文库
定 价:98 元
丛书名:中国语言文学一流学科建设文库
当前图书已被 7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黄永林著
- 出版时间:2023/6/1
- ISBN:9787576900897
- 出 版 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203
- 页码:316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功能价值、传承保护和资源转化等论题进行现代阐释,涉及历史文物、民间文学、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和农村文化五个方面的专题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有:三星堆青铜直目人面像的历史文化意义、故事的起源、重阳节的传承与重构、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价值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以及乡村文化振兴策略等问题。大部分内容曾以论文的形式先后发表在《光明日报》《社会主义研究》《民俗研究》《文化遗产》等报刊上,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以及国内重要网络媒体转载,或被有关论文集收录,在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
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支撑
(前言)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
兴,文化强民族强。一个
民族的根基在于文明,一
个国家的根基在于文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
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
国的远景目标。深厚丰富
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国文化强国建设中坚定
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精
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基、
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资源
、国际文化竞争的重要优
势、创造社会主义文化发
展新辉煌的重要支撑。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
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
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
沉、更持久的力量。高度
的文化自信,决定着文化
自身的繁荣发展,关系到
国运兴衰、民族沉浮;只
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增
强我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觉
意识,让建设社会主义文
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更
大的感召力和吸引力。中
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灿
烂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
有中断并发展至今的文明
,曾开创了百家争鸣的春
秋文化、文化远播世界的
大唐盛世、文化繁荣的大
宋王朝等历史辉煌;创作
了《诗经》、楚辞、汉赋
、唐诗、宋词、元曲和明
清小说等文学经典;产生
了青铜器、陶瓷、茶文化
、中医、中国功夫等特色
文化……这些文化灿若星河
,熠熠生辉,博大精深,
影响广泛,铸就了我们坚
定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
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底气
和自信,社会主义文化强
国建设才获得了坚守正道
的定力、砥砺前行的动力
、变革创新的活力。我们
要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发展工程的建设,如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
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
设等重点项目,打造传承
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
,贯通中华文脉,进一步
彰显中国文化自信。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根
基
中国大地上五千多年孕
育出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积淀着中华民族丰富的哲
学思想、崇高的道德理想
、深层的人文精神。这些
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根本
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
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既
为过去中华民族生生不息
、发展壮大提供了深厚滋
养,也为现在文化强国建
设提供了重要文化根基和
强大精神动力。在新的历
史阶段,只有始终继承和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才能在
不失根本中迸发出磅礴生
命力。我们要保护好、传
承好、发展好这些宝贵的
精神遗产,深入挖掘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历久弥新的
价值,把握时代需求、适
应时代变化、赋予时代内
涵,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提升
现代性阐释能力,在与当
代条件相结合的现代性转
换和创新性发展中提炼出
具有现代精神文明和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的思想观念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
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
绽放光彩。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发展文化产业的独特资
源
在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
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
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
活需要的新的历史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
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
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
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的生命力。立足中
国实际建设文化强国,必
须有效开发和利用中国优
秀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
,既要通过创造性转化使
之呈现富有时代气息的价
值内涵和表达形式,激活
其生命力,又要通过创新
性发展使之拓宽内涵与外
延,增强其感召力。要激
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力
,推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
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
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
里的文字活起来,丰富全
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要以
马克思主义引领中华优秀
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发展文
化产业,为其民族形式附
上更高价值的科学内涵;
要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加快转变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表现形式,以更加
贴近民众欣赏习惯的多元
化表现方式,增强文化产
品和服务的吸引力和竞争
力。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开展文明互鉴的重要优
势
文化之“强”,绝不意味
着文化霸权,而是和而不
同、海纳百川。中国文化
强国建设,要以自信的姿
态和宽广的胸怀与世界不
同文化交流互鉴,在相互
尊重、共同学***同发
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
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
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
的文明。”中国文化强国建
设是在赓续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基础上借鉴世界先
进文明,在与世界各国文
明交流互动中构建人类命
运共同体的一种文明新形
态。在世界文化交流交锋
更加频繁的大变革背景下
,必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
意义的精神标识与文化符
号提炼出来、展示出来,
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中
国智慧。在历史上我国曾
经是一个文化强国,我国
的价值观念、制度文明和
艺术文化等对周边国家乃
至全世界产生了强大的吸
引力和影响力。古老的丝
绸之路曾为我们示范了文
明对话和合作共赢带来的
辉煌,同时更向我们示范
了让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鉴
未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
黄永林,1958年8月生,湖北仙桃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现任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会计学会副会长,武汉文化与科技融合专家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文化产业、民间文学、网络文化以及教育财会管理与政策研究。
近年来主持了国家高等教育“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创意与数字化工程”,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技术体系的构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舆论的监测与安全研究”,财政部、文化部委托的大型调研项目“中国当代农村文化调查”,财政部、教育部项目“新中国成立60年教育财务改革与发展研究”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重大项目20多项。已出版著作30多部,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2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全文转载。
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著作奖、文化部创新奖、中国民间文学学术著作奖、中国民间文艺学“山花奖”学术著作奖、国家教委(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奖(集体项目)、国家图书奖提名奖(集体项目)、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特别贡献奖”等奖项10多项。
第一章 文化遗产
第一节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第二节 三星堆青铜直目人面像的历史文化意义
第二章 民间文学
第一节 故事的起源
第二节 神话“元叙事”与中华文化“元基因”
第三节 民间荤故事的功能价值与文化意义
第四节 荆河戏的文化渊源与传承发展
第三章 民俗文化
第一节 中秋节的创新与动力
第二节 重阳节的传承与重构
第三节 端午节的起源与发展
第四节 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
第四章 城市文化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文化价值建构
第二节 中国城市建筑的审美异化
第五章 农村文化
第一节 当代农村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探索
第二节 当代农村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第三节 当代乡村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第五节 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
第六节 乡村文化发展应处理好的几个方面的关系
第七节 乡村文化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建构与作用发挥
附录:黄永林:在文化与经济之间构筑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