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紧紧围绕双碳目标这一重大命题,从宏观经济层面深入到能源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双碳目标的路径、机遇与挑战这一热点问题作为开篇,进一步讨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相关行业的最新发展方向与转型路径,同时针对新能源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机遇和挑战进行探究,并针对最新国际能源政策形势展开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能源主管部门、能源企业提供有帮助的信息,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林伯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Santa Barbara)经济学博士。现任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能源经济与能源政策协同创新中心主任、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是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新华都商学院教授。其目前主要的研究和教学方向为能源经济学和能源政策。国内兼任国家能源委员会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学会副会长,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特约观察员。国际方面现兼任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能源顾问委员会委员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程低碳能源理事会委员。
第l章 迈向碳中和:高耗能行业的路在何方?
1.1 中国高耗能产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1.1.1 高耗能行业定义及发展现状
1.1.2 高耗能产业在碳中和进程中面临的问题
1.1.3 高耗能产业三个主要问题的解决办法
1.2 碳中和背景下中国煤电的出路
1.2.1 煤电未来发展所处的时代背景
1.2.2 当前电力系统面临的主要问题
1.2.3 逐步降低运行小时数及搭配CCUS将会是煤电的合理出路
1.2.4 煤电灵活性改造和搭配CCUS的可行性
1.2.5 煤电转型政策建议
1.3 把握燃煤发电低碳转型窗口期,加快CCUS技术示范应用
1.3.1 碳中和背景下CCUS技术的定位及最新进展与动向
1.3.2 中国发展煤电CCUS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3.3 燃煤电厂结合CCUS技术发展面临的问题
1.3.4 燃煤电厂结合CCUS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1.4 中国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技术措施与成本效益分析
1.4.1 钢铁行业的生产工艺及碳排放
1.4.2 钢铁行业实现“双碳”的技术措施与减排潜办
1.4.3 钢铁行业技术措施的成本效益分析
1.5 协调发展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促进电力行业向低碳转型
1.5.1 碳市场建设和电力市场改革现状
1.5.2 碳市场和电力市场的互动关系
1.5.3 碳约束下电力市场发展问题
1.5.4 促进碳市场和电力市场协同发展建议
1.6 强化能源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助力中国经济系统稳步迈向碳中和
1.6.1 气候变化对我国能源体系的深层次影响
1.6.2 我国能源企业关于气候信息的公开披露现状
1.6.3 能源企业缺乏气候信息的公开披露可能引发的潜在危营
1.6.4 强化能源企业气候信息披露,助力中国经济系统稳步迈向碳中和
第2章 拥抱低碳革命:绿色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1 “风”“光”无限好:碳中和目标下中国新能源企业该何去何从?
2.1.1 中国风电产业和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背景
2.1.2 中国风电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1.3 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2.1.4 碳中和目标下中国风电和太阳能光伏企业的发展建议
2.2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利用的现状与趋势
2.2.1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现状
2.2.2 中国部分沿海省份海上风电发展情况
2.2.3 中国海上风电发展趋势
2.2.4 对中国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建议
2.3 美国制裁政策下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3.1 中国光伏产业基本情况
2.3.2 中国光伏产业市场分析
2.3.3 制裁风险预估及应对方式
2.4 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电力市场机制分析
2.4.1 绿色电力市场机制发展背景
2.4.2 构建绿色电力价格机制可能面临的问题
2.4.3 绿色电力市场运行机制分析
2.4.4 政策工具对绿色电力发展的作用
2.4.5 政策建议
2.5 碳中和约束下中国储能技术现状及前景分析
2.5.1 中国新能源发展概况以及对于储能的需求
2.5.2 储能类型
2.5.3 储能技术应用前景分析及政策建议
2.6 新型储能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
2.6.1 新型储能的重要性
2.6.2 新型储能发展现状
2.6.3 储能产业面临的问题
2.6.4 前景展望
2.6.5 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政策建议
2.7 挖掘电动汽车储能潜力,助力低成本实现碳中和
2.7.1 电动汽车储能潜力概述
2.7.2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
2.7.3 动力电池
2.7.4 充电基础设施
2.7.5 电动汽车何以成为储能系统
2.7.6 电动汽车成为储能系统的障碍与对策
2.8 中国森林资源碳中和潜力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2.8.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碳汇的提出
2.8.2 中国森林资源碳中和潜力分析
2.8.3 助推碳汇发展的对策建议
2.9 退补后助力新能源企业融资的措施
2.9.1 退补加剧了新能源企业的融资困难
2.9.2 新能源企业融资存在的问题
2.9.3 解决新能源企业融资难的措施
2.10 中国CCUS项目融资的挑战及解决措施
2.10.1 中国CCUS项目融资现状及潜在融资优势
2.10.2 中国CCUS项目面临融资挑战
2.10.3 中国CCUS项目可利用的融资模式
2.10.4 中国CCUS项目融资需要全方位支持
第3章 推动绿色发展:如何进行低碳转型?
3.1 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赋能中国经济低碳发展
3.1.1 中国低碳经济与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
3.1.2 数字技术赋能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3.1.3 政策建议
3.2 推动能源领域5G应用,助力能源产业高质发展
3.2.1 能源转型动力不足
3.2.2 5G为能源革命注入强大动力
3.2.3 能源领域5G应用的现状及展望
3.2.4 推动能源领域的5G应用的政策建议
3.3 产业结构升级推动中国工业部门低碳转型
3.3.1 工业发展及碳排放现状
3.3.2 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主要影响因素
3.3.3 工业产业结构升级的方向及措施
3.4 碳中和背景下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路径
3.4.1 交通行业是重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
3.4.2 交通行业的发展现状
3.4.3 交通行业实现碳中和面临的考验
3.4.4 交通行业低碳发展的路径
3.5 “双碳”背景下,中国气电产业发展路径探究
3.5.1 低碳清洁转型要求下气电的角色
3.5.2 我国气电产业现状
3.5.3 气电发展面临的挑战
3.5.4 气电产业发展策略
3.6 多元共治助力运输行业绿色发展
3.6.1 快递行业发展及包装污染现状
3.6.2 政策推进快递包装绿色发展
3.6.3 快递包装绿色化中面临的挑战
3.6.4 快递包装绿色化的建议
3.7 以城市为主体来规划实现碳中和更具有实践和政策意义
3.7.1 城市碳中和的实践和政策意义
3.7.2 城市碳中和存在的矛盾
3.7.3 关于城市碳中和的几点建议
3.8 智慧能源视角下的城市群低碳转型
3.8.1 未来以城市群为空间单元的“双碳”治理可能会有重要突破
3.8.2 城市与城市群的智慧建设是未来实现净零排放的关键
3.8.3 智慧能源建设为城市群绿色转型赋能
3.9 争做排头兵:一线城市碳达峰的进程与行动
3.9.1 经济发展*领先,绿色支付意愿较强
3.9.2 碳排放与经济脱钩,达峰进程引发关汪
3.9.3 明确达峰目标,发挥减排潜办
3.9.4 提出率先达峰,发挥标杆作用
第4章 解读碳中和:战略与政策评估
4.1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经济增长与碳中和的双重目标及实现路径
4.1.1 背景
4.1.2 中国经济增长目标设定的典型特征
4.1.3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经济增长与碳中和之间的矛盾
4.1.4 高质量发展视角下经济增长与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4.2 典型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举措及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4.2.1 美国能源安全战略举措
4.7.2 欧盟能源安全战略举措
4.2.3 日本能源安全战略举措
4.2.4 俄罗斯能源安全战略举措
4.2.5 对我国的经验借鉴
4.3 解码“运动式”减碳,保障能源转*稳
4.3.1 “运动式”减碳的起因分析
4.3.2 “运动式”减碳的影响——拉闸限电
4.33 “运动式”减碳与“拉闸限电”的经验启示
4.3.4 “运动式”减碳应如何避免
4.3.5 保障能源转*稳过渡的政策建议
4.4 过犹不及谨慎施压碳减排,助力碳中和稳步推进
4.4.1 立足当下,认清中国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现状
4.4.2 合理施压,统筹协调各地区碳减排任务
4.4.3 先立后破,稳步推进碳中和
4.5 高煤价下,推动清洁供暖技术发展迫在眉睫
4.5.1 北方地区取暖现状
4.5.2 煤价持续走高,取暖用户温暖过冬面临的困难
4.5.3 推动清洁供暖技术发展迫在眉睫
4.6 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技术发展态势分析
4.6.1 现有绿色技术专利分类体务
4.6.2 国际绿色技术发展趋势
4.6.3 中国绿色技术发展趋势
4.6.4 政策措施对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的影响
4.6.5 促进中国绿色技术发展的政策建议
4.7 碳中和背景下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及其发展
4.7.1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实施现状
4.7.2 近年来绿色信贷相关政策梳理
4.7.3 绿色信贷政策主要问题分析
4.7.4 国际绿色信贷实践经验借鉴
4.7.5 双碳目标下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发展
4.7.6 碳中和目标下绿色信贷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4.8 融合优化绿色债券机制,用好碳中和的“快进键”
4.8.1 中国绿色债券发展历程
4.8.2 横向对比下的中国绿色债券发展状况
4.8.3 中国绿色债券机制与碳中和进程的弱连接
4.8.4 中国绿色债券机制优化思路
4.9 主动研判碳边境调节机制,谨慎应对气候战略大国博弈
4.9.1 碳边境调节机制概述
4.9.2 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影响
4.9.3 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实施障碍与争议
4.9.4 中国应对碳边境调节机制的策略
附录:碳中和前沿观点
一、聚焦“双碳”目标,加快绿色转型
二、低碳能源与技术助推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三、多措并举推动经济绿色高质量发展
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