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上海电影发展史本体角度出发,将1945-1965年间上海电影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通过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电影等隐形与显性话语符码体系研究,基于中国大历史维度,历时性思考、探究这20年上海电影影像叙事理念、时代主题、共名与无名景象、产业机制、类型特征、集体文化症候、国族想象、社会情绪、符码形态、传播格局、资源共置等命题,寻找这20年上海电影内在一致的历史发展脉络,获得这20年上海电影共通的艺术本质范式和历史发展动力结构,从而描画出这20年上海电影发展的规律性态势轨迹图,为当下中国电影发展提供一点历史性镜鉴。
1945—1949年,上海电影重回中心,造就中国电影第二个发展高峰,如同那雨后彩虹,历史的风云瞬间吹散,了无声息。又在偶然中显现,仿佛又一次的时光穿越。
焦仕刚,电影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国特拉华大学访问学者,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台港电影研究会会员,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等。荣获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项,入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2次。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主持和参与省厅级等课题13项。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史论、影视文化批评、影视文献学。先后在《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当代电影》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0篇,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影视艺术》全文转载1篇,参编著作4部。
绪论
第一章无名时代的执着与辉煌
第一节上海电影自主与多元权制探究
一、弱势的官方电影控制
二、强势外部力量挤压下电影自主竞争机制
三、游民与现代意识交织下的电影文化形态机制
第二节上海电影媒介传播形态研究
一、时间轴线下媒介传播形态考察
二、战后上海电影跨媒介性传播形态探究
第三节上海电影明星与明星制
一、战后上海电影明星塑造机制
二、明星个案分析
第二章走向革命乌托邦
节电影的困境与抗争
一、上海电影的政治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