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高级教师朱莉莉以自身从乡村教师到名优校长的成长经历为蓝本,系统总结近30年的从教经历和观察思考,从学校管理、课程建设、班主任工作、德育研究、持续读写助成长这五个方面,剖析了卓越教师的成长特质,为一线教师实现自我成长,从新手教师走向优秀教师、卓越教师,提供了成长发展的路径指导和支架,也为学校管理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武山湖畔,拈花微笑(代序)
这本书,收录的是我近年对教育的一些思考。
从师范毕业至今,我一直在小学任教,在讲台边,一节课又一节课,一年又一年,像农夫在地里耕作,平常极了。世世代代,无数的人都这样劳作,一生做一件事。
每年,有几十万青年初上讲台,也有几十万教师告别讲台。对教育,对课堂,人们有什么样的认识,为什么要教、怎样教,校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始终是我感兴趣的问题。虽然一直浸润其间,但我总是无法让思考走向深邃,获得准确、客观的结论,因为社会在变,影响着教育里的人和事。
我理想中的好学校不需要太多的物质,也不需要更好的建筑,好学校需要营造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自信、独立的精神气质,提供与大自然、与社会的接触机会,发展广泛的兴趣与特长,指导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提升关爱他人的素养,锻炼强健的体魄……
我希望我的课堂上,所有的人都在“学”,包括讲台上的教师。“教”的过程,也是“学”的过程。我从不在意所谓的“桃李满天下”,也从不以学生的成就为荣,教师职业的趣味,可能比一般职业更能直接地观察人的成长轨迹,并在探索与磨砺中成为有智慧的人。
我崇尚师德。学生的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价值追求,我们能看到,那些不被世风压进平庸模子的教师,心中有“人”的教师,他的自由思想会照亮教室里年轻的心。每节课都是生命的脉动,用生命激情点燃的课堂,有温度,会成为教师生命的一部分。
有时,我也会想:教育,像长途跋涉,带着一群儿童、少年,往前走,有时停下休息,偶尔也会绕点儿路;虽然我可能熟悉这段路,但我每次带着不同的人;他们最终要去不同的远方,我带领他们,直到他们有勇气踏上一段陌生的路,甚至去冒险。他们视我为同行者,抑或是“智慧使徒”,要在遥远的未来,当他们回望人生之路时才能判断。
基础教育的特点,在于教师的全部努力,经过漫长岁月之后,才可能从人的教养、习惯方面看到一点点作用,而追根溯源,却又未必能说清。教师一节课,仅仅是一滴水,但是,每一滴都是重要的,对于生命。
古人云:“耕所以养生,读可以明道。”我希望我的这本书是有情有义的。它让您看到,向上生长的姿态、乐于分享的真诚、和谐发展的力量。它让您知道,教师的幸福所在。
2022年6月湖北武穴
在故事中感悟学校的管理
在报刊中读到几则故事,联想到我们的学校管理,很有启发。
故事1:
有一种鸟,它能够飞行几万里,飞越太平洋,而它需要的只是一小节树枝。在飞行中,它把树枝衔在嘴里,累了,就把那截树枝扔到水面上,然后飞落在树枝上休息一会儿。饿了,它就站在那节树枝上捕鱼。困了,它站在那节树枝上睡觉。谁能想到,小鸟成功地飞越太平洋,靠的仅是一小节树枝!如果小鸟衔的不是树枝,而是把鸟窝、食物等旅途中所需要的用品,一股脑儿全带在身上,那小鸟还飞得起来吗?
感悟:
小鸟成功飞越太平洋,靠的不仅是一小节树枝,而学校管理的第一重要的任务是育人,育什么样的人呢?应是具有小鸟这样具有自我发展型的人。因此,学校育人应立足学生的终身发展,近几年来我在学校中大力倡导“习惯教育”,就是想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好的习惯会有助于一个人的成功,坏的习惯则阻碍一个人的发展,比如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我们将学习习惯分为课前学习习惯、课上学习习惯、课后学习习惯。每种类型的习惯又可根据侧重点不同,分为基本学习习惯和拓展性学习习惯。学校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就能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在行为习惯的培养上,我们提出“以礼育人”,就是“以中国优秀的礼仪文化,熏陶人、塑造人”,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人”的目标,进而“成就学生幸福、成功、快乐的人生”。
故事2:
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在谈到工作热情时,曾讲到一个石匠雕石像的故事。同样都是石匠在雕塑石像,面对“你在做什么”的问题,一个人说:“我正在凿石头,凿完这个,我就可以回家了。”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惩罚,在他嘴里最常抱怨的一个字就是“累”。另一个人说:“我正在做雕像,这是一份很辛苦的工作,但是报酬很高。毕竟我有家和孩子,他们需要稳定和温饱。”这种人永远视工作为负担,在他脑子里最常想的一句话就是“养家糊口”。第三个人放下锤子,骄傲地指着石雕说:“你看到了吗?我正在创造一件艺术品。”这种人永远以工作为荣,以工作为乐,在他心里最常流露的一个声音就是“很有意思”。作为一名教师,工作并不仅仅是辛苦的,更是神圣的,充满乐趣的。
感悟:
现在的教师普遍工作负担很重,缺乏职业的归属感与幸福感,产生了职业倦怠感。没有教师“幸福地教”,也就无法真正实现学生“幸福地学”。因此,学校管理以教师为主体,应体现在关注教师幸福感。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创造优质和谐的校园环境,制定人文科学的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注教师身心健康。同时,应强调,作为教师,需要用自身积极、健康且富有多方面活力的精神、才华及个性来支持自己的事业,构建自己的职业理想:教育不是牺牲,而是享受;不是重复,而是创造;不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生活本身。进而实现个性自我与角色自我的融合统一,做一名幸福的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群体,教师更需要在工作中获取尊重和实现自我。在教师激励政策上,学校应坚持多元激励,因为多一个观察的角度,就会多发现教师的一些优点。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激励、感受成功。让所有教师追求自我成长、看到自我成长、享受自我成长的幸福。
故事3:
某校在教师评优、考核、晋级等方面都制定了一套严格、公正的量化积分办法,每学期都能根据教师的积分对教师进行评价。量化评分的内容包括:教师的出勤、工作量、教学成绩、教研成果等多方面,但每次评价终了后,许多老教师的积分都非常靠后,与“优秀”无缘。于是,许多老教师怨声载道,工作中出工不出力,甚至“破罐子破摔”,只盼着退休那一天早点到来。
感悟:
明明是“公平”的制度,却为何没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原因究竟出在哪里?我看关键还是出在“量化积分办法”上。“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初一看,量化积分办法非常公正,但仔细分析,它却有失公平。原因在于老年教师相对于青年教师,有许多先天的劣势。即使开足马力,“透支生命”,积分也不可能排在年轻教师的前面。因此,学校管理激励制度的建设应因人而异地解决上述问题。作为学校管理者,首先,应树立“人本管理”的思想,把老教师视为学校的“宝”,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然后把全体教师按年龄分为老、中、青三组,并按各组人数所占比例,分配优秀指标。再就是因人而异,制定不同的量化积分办法。这样的积分办法,既能调动老教师在教学、教研方面的积极性,又能发挥他们的“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价值,体会到工作的乐趣。只有“夕阳无限好”,学校工作才能“齐步走”,出现蒸蒸日上的良好局面。
故事4:
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天,他放学回家经过一个工地,看到一个像老板模样的人正在那儿指挥盖一栋摩天大楼。卡耐基走上前问:“我长大后怎样才能成为像您这样的人呢?”“第一要勤奋……”“这我早就知道了,第二呢?”“买件红衣服穿。”卡耐基满腹狐疑地问道:“这与成功有关吗?”老板模样的人指着前面的工人说:“你看他们都穿着清一色的蓝衣服,所以我一个都不认识。”说完,他又指着旁边一个工人说:“你看那个穿红衣服的,就是因为他穿得跟旁人不同,这才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也就认识了他,发现了他的才能,这几天我会安排他的一个职位。”
感悟:
不要怪这个世界不公平。如果到今天为止,你所管理的学校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可与赏识,你不妨学学这些聪明的人,给自己学校穿一件“红衣服”。因此,学校管理的效益为主,本质在于创建学校的办学特色。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选准突破口,以点带面,以局部带整体,实现整体优化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优质、稳定的办学风貌”。学校特色的形成,是一所学校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作为农村学校来说,我们的硬件无法与城区学校相比,师资队伍也存在诸多先天不足的方面,学校的工作思路应该确立为“保稳定、抓质量、扬特色”。保证教师队伍的稳定,抓好教学质量的提升,这是根本;在这个根本的基础上,让教师们在心态平和、队伍稳定的状态下共同打造学校特色,形成学校特色建设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反过来,学校特色建设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让学生体质增强,丰富他们的课间生活,使学生拥有了健康的体魄,又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飞跃。
优秀传统文化与尚美教育的“邂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及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无处不在,武师附小江林分校以“用美丽的心做美好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即学生:行为美、语言美、形象美;教师:学识高深、师德高尚、气质高雅;学校:环境美、教育美、制度美。形成了以“尚美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特色。
我们让小学生们诵读经典,使他们直接对话圣贤,用蕴含“美”的国学让中华优秀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又一代人身上流淌、传承、弘扬,就是我们正在努力的方向。
用国学经典为“尚美”文化奠基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生生不息的永恒动力,它体现着学校的共同价值和师生的共同情感。在“尚美”特色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努力寻求一种力量的支撑,国学大师南怀瑾的一句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一个民族需要一种精神力量支撑,而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没有自己的文化,民族就不会有进步,不会有创新。”这让我们认识到国学教育就是支撑学校文化建设的永恒力量。在阅读了大量国学经典文化典籍后,我们确立了以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课程文化、行为文化为主体的学校文化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