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乍晴乍雨的伊豆山道上,来自东京的少年偶遇一群巡回艺人,被其中天真未凿、憨厚娇美的小舞女薰子吸引,决定与他们一起上路;薰子也渐渐对少年生出眷恋。少年和薰子单独相处后,被其纯洁无瑕的美所震撼,陷入矛盾中……
◎余华给易烊千玺推荐的5本书之一
◎先后六次搬上电影荧幕:山口百惠与三浦友和的演绎成为影史经典
◎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读本、日本中学语文课本
◎ 日本文学泰斗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感动几代人的纯美初恋故事
◎ 学者伉俪叶渭渠、唐月梅名家全译,8.6高分译本,还原川端文字的洁净之美,特收录译者解读、感人传记
◎ 根据叶渭渠研究资料,梳理川端康成生平年谱,全面展现其传奇一生
◎知名设计师匠心打造,炽红与冷蓝渐渐交融,象征青年男女初相遇;附赠金句明信片、折扇书签
◎像《百年孤独》一样,影响几代中国作家:
1980年我在宁波进修的时候,读到了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然后就读了那个年代几乎能读到的他的所有小说……川端康成应该说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之一。余华
初次接触到川端康成的作品时,我就喜欢上这位日本作家了。我喜欢他,是喜欢他作品的味,其感觉、其情调都是川端式的。贾平凹
《伊豆的舞女》是世上ZUI美丽的初恋。叶渭渠
◎备受日本文学界推崇:
《伊豆的舞女》有一种日本作家笔下罕见的青春的未成熟之美。三岛由纪夫
谈论川端先生的人一定要接触到美的问题。谁都说他是一位美的不倦探求者、美的猎获者。能够经得起他那锐利目光凝视的美,是难以存在的。但是,先生不仅凝视美,而且爱美。可以认为,美也是先生的憩息,是喜悦,是恢复,是生命的体现。东山魁夷
《伊豆的舞女》描绘了青春自我意识的苦楚,是一部永恒的作品。桥本治
《伊豆的舞女》:川端的青春之歌
叶渭渠
日本文学界曾评价《伊豆的舞女》是昭和时代的青春之歌,其实它也是川端康成的青春之歌。
邂逅舞女的伊豆之旅
1918 年,川端康成上第一高等学校后去伊豆半岛旅行,享受了伊豆大自然的美,又同舞女邂逅,他觉得这次旅行飘荡着一种爱恋的气氛,舞女给他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他在 1919 年 6 月第一高等学校文艺部编辑出版的《校友会》杂志上发表的短篇小说《千代》,
除了写对第一个千代的思慕之外,还写到了伊豆的舞女,这是《伊豆的舞女》中的薰子形象的雏形。
在与伊藤初代解除婚约之后,1922 年 7 月,川端第二次来到了伊豆半岛的汤岛,把自己失意的哀伤之情凝聚在笔端,写下了《汤岛的回忆》。这是一篇长篇写实文章,不仅描写了对伊藤初代的痛苦回忆,同小笠原义人的懵懂感情,还描绘了同伊豆舞女的邂逅,而且就是从偶遇舞女这些巡回艺人开始写起的。1923 年他写的《南方的火》《日影》《非常》等,表露了他恋爱失意的心绪,从而更加眷恋深深埋藏在他心底的伊豆舞女。翌年他在《新小说》上发表的《篝火》也有伊豆舞女的身影。直到 1948 年新潮社第一次出版《川端康成全集》时,他才从《篝火》中抹去了舞女的影子,《篝火》成为同《伊豆的舞女》完全无关的作品。在《伊豆的舞女》问世 22 年后,川端在长篇小说《少年》里仍保留着对舞女的回忆。
从 1924 年晚秋初冬到 1926 年 4 月,川端康成大学毕业后的头三年,也就是新感觉派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的时候,他大部分时间是在伊豆半岛的汤岛上度过的。他说,我认为汤岛是我如今的第二故乡,这两三年,可以说我是伊豆人了。他这次长期潜居伊豆的原因,如他本人所表白的,我十几次或者说几十次都是抱着生活上的一些痛苦,才来到天城山山麓的,在伊豆我身心洁净得像洗涤过一样,而一回到东京,就又觉得厌烦了。川端在这里所指的生活上的一些痛苦,自然主要是指生活上、恋爱上的失意,也包括他在新感觉派时代所面临的创作生活上的苦恼。
在伊豆期间,川端康成写了随笔《丙午姑娘赞》,流露了对伊藤初代的爱、哀怨与慨叹。他失意之余,又燃起了对舞女更深切的怀念。《伊豆的舞女》就是继《丙午姑娘赞》之后创作的,连载在 1926年 1 月、2 月号的《文艺时代》上。2 月号的编后记注明:川端氏的
《伊豆的舞女》博得好评后,他主动送来了续篇。可见他是分两回写成的。从川端康成的生活经历来看,《伊豆的舞女》中薰子的原型,无疑是 1918 年他在伊豆天城山邂逅的舞女。
可以说,《伊豆的舞女》是自 1918 年川端康成创作《千代》到1926 年初这篇小说问世,前后经过整整八个春秋的酝酿、构思,不断加工提炼、精雕细琢而成的。至于川端康成为什么要写《伊豆的舞女》,他在长篇小说《少年》里详尽地回忆了当时的心境:
我二十岁时,同巡回演出艺人一起旅行的五六天,充满了纯洁的感情,分别的时候,我落泪了。这未必仅仅是我对舞女的感伤。就是现在,我也以一种无聊的心情回忆起舞女,莫不是她情窦初开,作为一个女人对我产生了淡淡的爱恋?不过,那时候,我并不这样认为。我自幼就不像一般人,我是在不幸和不自然的环境下成长的。因此,我变成了一个顽固而扭曲了的人,把胆怯的心闭锁在一个渺小的躯壳里,感到忧郁与苦恼。所以别人对我这样一个人表示好意时,我就感激不尽了。
这段话,清楚地说明了作家创作《伊豆的舞女》的动机:作家由于家境的不幸,自小失去生活的温暖,常常得到别人的怜悯,处在受恩惠的地位,很自然地产生一种不平等的感觉,第一次得到舞女一行人的平等相待,尤其是得到舞女的赞誉,便对她油然产生了纯洁的友情;同样地,受人歧视和凌辱的舞女遇到这样一位友善的年轻人,平等待己,自然激起了感情的波澜,他们彼此建立了真挚的、诚实的友谊。川端将这段经历化为艺术,便是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伊豆的舞女》了。也就是说,没有川端与舞女的邂逅,也就没有《伊豆的舞女》。
川端康成,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知名小说家。
1927年以自传体小说《伊豆的舞女》成名,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物哀风雅的内在风韵,以卓越的叙事技巧,敏锐地表现了对生命本质的认知。
叶渭渠、唐月梅。知名学者伉俪、翻译家。
1952年,两人双双考入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毕业结婚。两人一同翻译了川端康成的作品,并合著《日本文学史》等。
两人相知相伴五十余载,合译、合著、合编的有关日本文学、文化著作多达二百余卷。
上编 伊豆的舞女
十六岁的日记 003
招魂节一景 039
林金花的忧郁 053
精灵祭 057
参加葬礼的名人 060
篝火 070
生命保险 089
伊豆的舞女 093
静静的雨 125
下编 水晶幻想
犬 133
空房子 138
春天的景色 142
采外景 161
闺房的舞蹈 165
温泉旅馆 172
叫卖声 219
水晶幻想 225
铁楼梯 259
抒情歌 265
附录
《伊豆的舞女》:川端的青春之歌 289
川端康成生平年谱 297
译著等身,风雨同路:记学者伉俪叶渭渠、唐月梅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