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吴天岳教授在北大讲授多年的西方哲学课程为基础,分十五讲展示了从前苏格拉底到中世纪盛期2000年间西方哲学发展的整体面貌。上册八讲,梳理了从古希腊哲学开端至普罗提诺的哲学史发展线索;下册七讲,梳理了从奥古斯丁至近代哲学之前的中世纪哲学传统。
本书在呈现西方近代以前哲学发展内在理路的同时,每讲精选历史上影响深远的核心论题,通过细致的概念分析、论证重构和批判性评论为读者提供了从入门到精通的学术路径。每讲在正文之后还提供了反映最新研究进展的阅读参考书,引领读者步入哲学经典殿堂。本书附有300余幅精美插图,不少出自难得一见的中世纪抄本,左图右史,帮助读者更真切地感受古代和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氛围,进入哲学思想开展的历史语境。
不同于常见的概览性哲学史著作,本书真正做到了史论并重,既突出历史线索,又充分展示哲学论证的理论魅力。在这趟哲学史旅程中,读者定能发现哲学反思进入当下生活的可能性。
		
	
吴天岳,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外国哲学教研室主任,西方古典学中心副主任。主攻古代中世纪哲学,著作有《意愿与自由:奥古斯丁意愿概念的道德心理学解读》(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译作有《中世纪哲学:历史与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羞耻与必然性(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年)等,在Res Philosophica, Review of Metaphysics, Oxford Studies in Medieval Philosophy, Thomist等国际刊物发表十余篇英文论文。
目录
(上)
前 言  /  I
第一讲 赫拉克利特与巴门尼德论运动与存在  /  001
一、哲学史方法论反思  /  003
1.哲学史的讲法:“数人头”与论题至上  /  003
2.哲学立场引导的哲学史观  /  004
二、哲学的起源  /  006
1.“哲学家”一词的起源与哲学的发明  /  008
2.伊奥尼亚学派  /  011
3. 毕达哥拉斯及其追随者  /  015
三、赫拉克利特论逻格斯与运动  /  017
1.逻格斯悖论  /  019
2.万物皆流?  /  023
3.对立面的统一  /  026
4.宇宙论:火、战争与必然性  /  027
四、巴门尼德论是与思  /  030
1.长诗《论自然》  /  031
2.本体论的发明:关于“是”的哲学反思  /  035
3.是与思  /  040
阅读材料  /  044
进一步阅读指南  /  045
第二讲 智者与苏格拉底  /  049
一、智者运动  /  051
1.普罗泰戈拉的相对主义  /  055
2.高尔吉亚的《论非是者》与《海伦颂》  /  062
3.习俗与自然之争  /  066
二、苏格拉底的实践哲学  /  069
1.苏格拉底其人  /  069
2.苏格拉底的诘难法(elenchos)  /  077
3.苏格拉底的道德心理学  /  080
阅读材料  /  089
进一步阅读指南  /  089
第三讲 柏拉图论灵魂及其美德  /  093
一、柏拉图:生平与著作  /  094
1.柏拉图与他的时代  /  094
2.柏拉图的著作  /  102
3.如何以哲学的方式阅读柏拉图对话录  /  104
二、柏拉图的灵魂解剖  /  110
1.古希腊的灵魂概念  /  110
2.柏拉图论灵魂不朽  /  112
3.柏拉图论灵魂三分  /  119
三、柏拉图论美德  /  126
1. 四枢德的流俗理解  /  126
2. 柏拉图论四枢德  /  128
3. 苏格拉底与柏拉图论美德统一性  /  130
阅读材料  /  133
进一步阅读指南  /  133
第四讲 柏拉图的形式理论及其问题  /  137
一、柏拉图的知识论  /  138
1. 《美诺篇》中的知识  /  140
2.《泰阿泰德篇》中的知识  /  145
二、从知识论到形而上学:形式存在论证  /  148
1.知识门类论证  /  149
2.多外之一论证  /  151
3. 知识对象论证  /  154
三、形式理论的三个隐喻  /  161
1.太阳喻  /  161
2.线段喻  /  163
3. 洞穴喻  /  164
四、形式的特征及其问题  /  166
1.形式理论的原则  /  166
2. 形式理论的六个问题  /  170
阅读材料  /  173
进一步阅读指南  /  173
第五讲 亚里士多德论原因与实体  /  177
一、亚里士多德:生平与著作  /  177
1. 亚里士多德其人  /  177
2.亚里士多德的知识概念  /  184
3.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  190
二、《范畴篇》中的实体理论  /  194
1. 四范畴说  /  194
2.十范畴说  /  197
3.实体范畴  /  198
三、亚里士多德论运动的本原与原因  /  201
1.运动的本原  /  201
2.四因说  /  204
3. 目的因  /  206
四、《形而上学》中的实体理论  /  208
1. 《形而上学》的主题  /  209
2. “是”的同名异义与实体  /  210
3. 实体的四个主要含义与质形论  /  214
阅读材料  /  22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220
第六讲 亚里士多德论美德与行动  /  223
一、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学的本性  /  226
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概念  /  229
1.作为终极目的的最高善  /  229
2.人之善与功能论证  /  231
3. 幸福与沉思活动  /  235
三、亚里士多德论美德  /  239
1. 伦理美德的定义  /  240
2. 伦理美德的基本特征  /  242
3. 理智美德  /  244
四、亚里士多德论行动主体性  /  247
1. 不自愿性的外力条件  /  249
2. 不自愿性的无知条件  /  251
3. 伦理品质与责任  /  253
五、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  /  256
1. 戴维森论不自制  /  257
2. 亚里士多德论不自制的可理解性  /  258
阅读材料  /  263
进一步阅读指南  /  263
第七讲 希腊化哲学中的自然与伦理  /  267
一、希腊化时期哲学概要:历史背景与学派兴起  /  268
1.历史背景  /  268
2. 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学派  /  271
二、伊壁鸠鲁派论自然、灵魂与快乐  /  274
1. 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  276
2. 伊壁鸠鲁的灵魂论  /  279
3. 伊壁鸠鲁派心理学的伦理意涵  /  281
三、斯多亚派论自然、普纽玛与美德  /  287
1. 斯多亚派理论要旨  /  289
2. 斯多亚派的逻辑学和本体论  /  291
3. 斯多亚派的自然哲学与普纽玛学说  /  294
4. 斯多亚派的灵魂论与美德学说  /  296
四、作为生活方式的怀疑论  /  305
1. 学园派与皮浪主义  /  306
2. 皮浪主义的基本原则  /  308
阅读材料  /  311
进一步阅读指南  /  311
第八讲 普罗提诺论万物本原与人类自由  /  315
一、新柏拉图主义兴起的历史背景  /  316
1. 新柏拉图主义之前的柏拉图派  /  316
2. 异教新柏拉图主义传统  /  319
3. 普罗提诺:生平及著作  /  323
二、普罗提诺哲学的两条进路  /  327
1.万物之等级  /  327
2. 自下而上的进路  /  329
3. 自上而下的进路:流溢说  /  331
三、普罗提诺的三本体与自然世界  /  335
1. 太一  /  335
2. 理智  /  339
3. 灵魂  /  342
4. 自然世界  /  348
四、普罗提诺论神意与恶的起源  /  351
1. 柏拉图《蒂迈欧篇》中的神正论问题  /  351
2. 普罗提诺论神意与自由  /  353
阅读材料  /  358
进一步阅读指南  /  359
(下)
第九讲 奥古斯丁与波埃修论个体自由  /  361
一、什么是中世纪哲学?  /  363
1. 中世纪哲学的历史和地理边界  /  363
2. 中世纪哲学的历史演进  /  366
3. 中世纪哲学的实践与写作方式  /  368
二、奥古斯丁:神学语境中的哲学  /  373
1. “非洲哲学家”奥古斯丁  /  373
2. 奥古斯丁的神学概念  /  376
3. 奥古斯丁的哲学概念:自我作为哲学问题  /  377
4. 奥古斯丁的内省概念与怀疑论  /  383
三、奥古斯丁论恶的起源  /  384
1. 摩尼教的二元论解释  /  385
2. 奥古斯丁论恶与虚无  /  387
3. 奥古斯丁论道德恶的起源  /  391
4. 奥古斯丁论意愿与自我  /  393
四、波埃修论神圣预知与人之自由  /  396
1. 波埃修生平与著作  /  396
2. 《哲学的安慰》中的神圣预知难题  /  399
3. 神学决定论的挑战  /  401
4. 波埃修对神学决定论的回应  /  403
阅读材料  /  406
进一步阅读指南  /  406
第十讲 伊斯兰世界的中世纪哲学:以灵魂和理智为核心  /  411
一、伊斯兰世界的哲学与翻译运动  /  412
1. 伊斯兰世界的三个知识门类  /  412
2. 翻译运动  /  415
二、亚里士多德《论灵魂》中的灵魂与理智  /  418
1. 作为实体性形式的灵魂  /  418
2. 亚里士多德的认知理论  /  420
3. 理智的暧昧地位  /  422
三、法拉比的理智论  /  426
1. 法拉比:生平与著作  /  426
2. 法拉比宇宙论中的理智  /  428
3. 法拉比论灵魂及其能力  /  430
4. 法拉比论理智认识活动  /  431
四、阿维森纳的灵魂学说与形而上学  /  434
1. 阿维森纳:生平与著作  /  434
2. “悬浮者”思想实验与灵魂的非物质性  /  436
3. 阿维森纳论内感知和理智认知  /  442
4. 阿维森纳论事物性(thingness)与存在  /  447
五、阿维洛伊论质料理智  /  453
1. 阿维洛伊:生平与著作  /  453
2. 阿维洛伊《〈论灵魂〉中篇评注》中的理智论  /  454
3. 阿维洛伊《〈论灵魂〉长篇评注》中的单一理智论  /  457
阅读材料  /  46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461
第十一讲 安瑟尔谟的本体论论证与阿伯拉尔的共相理论  /  465
一、1200年前的中世纪拉丁哲学  /  465
二、安瑟尔谟与本体论论证  /  470
1. “信仰寻求理解”的两种误读  /  472
2. 《宣讲》第二章中的上帝存在证明  /  475
3. 阿奎那对本体论论证的批评  /  481
4. 莱布尼茨对本体论论证的修正  /  483
5. 康德对本体论论证的批评  /  485
6. 普兰丁格的本体论论证  /  488
三、阿伯拉尔与中世纪共相问题  /  492
1. 中世纪共相问题的出现  /  492
2. 波埃修的共相实在论  /  497
3. 阿伯拉尔反驳共相实在论  /  501
4. 阿伯拉尔的共相语义学进路  /  506
阅读材料  /  511
进一步阅读指南  /  511
第十二讲 阿奎那的五路与抽象理论  /  515
一、经院哲学盛期的思想史语境  /  516
1. 宗教背景  /  516
2. 拉丁世界的翻译运动  /  518
3. 中世纪大学的兴起  /  520
二、阿奎那:生平与著作  /  525
1. 阿奎那与他的时代  /  525
2. 如何阅读《神学大全》  /  528
三、阿奎那论神学的性质与上帝存在证明  /  532
1. 神学如何可能  /  532
2. “五路”的共同结构  /  535
3. 第二路与动力因  /  538
四、中世纪知识论:神圣光照说与抽象理论  /  545
1. 奥古斯丁论神圣理念与神圣光照  /  546
2. 经院哲学的样式理论  /  550
3. 阿奎那论理智认知  /  552
4. 阿奎那反驳光照说  /  558
阅读材料  /  561
进一步阅读指南  /  561
第十三讲 阿奎那论良知与自然法  /  565
一、阿奎那论良心与良知  /  569
1. 阿奎那论灵魂的不同官能  /  569
2. 中世纪伦理传统中的良心与良知  /  572
3. 阿奎那论良心、良知与实践三段论  /  576
4. 阿奎那论错误良知的束缚力  /  581
二、阿奎那论法与自然法  /  588
1. 自然法与自然权利:自然法的古今之分?  /  588
2. 经院哲学盛期自然法思想的来源  /  590
3. 阿奎那论法的本质和分类  /  592
4. 阿奎那论自然法的实质  /  599
5. 阿奎那论法与自然本性  /  605
阅读材料  /  61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610
第十四讲 司各托论个体性与偶然性  /  611
一、“70禁令”与“77禁令”  /  615
1. 唐皮耶的“70禁令”  /  615
2. “77禁令”与根特的亨利  /  618
3. 1277:中世纪哲学的转折点?  /  622
二、司各托论共相与个体化  /  626
1. 司各托论区分  /  627
2. 司各托的共相实在论  /  631
3. 司各托论此性(Haecceitas)  /  635
三、司各托论伦理、偶然性与意愿  /  639
1. 司各托论自然法  /  639
2. 司各托论偶然性与神圣意愿  /  642
3. 司各托论人的意愿的偶然性  /  645
4. 司各托论可能性与偶然性  /  650
5. 司各托论人的意愿的两种倾向  /  653
阅读材料  /  656
进一步阅读指南  /  656
第十五讲 奥康的唯名论与布里丹的灵魂学说  /  657
一、奥康的剃刀与他的唯名论  /  661
1. 奥康:生平与著作  /  661
2. 奥康的剃刀  /  663
3. 奥康反共相实在论  /  665
4. 奥康的唯名论语义学  /  671
5. 奥康的范畴化约  /  685
二、布里丹的驴子与他的哲学心理学  /  687
1. 布里丹:生平与著作  /  687
2. 布里丹的驴子与理智主义行动哲学  /  689
3. 布里丹论人的实体性形式的统一性  /  692
4. 布里丹论作为知识基体的灵魂  /  697
阅读材料  /  700
进一步阅读指南  /  700
重要概念对译表  /  704
后 记  /  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