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甘肃省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疫情防控与文化旅游发展,持续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推进全省文化遗产保护,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具体表现为:加强顶层设计,让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旅游业发展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领域,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强化文物保护的科技基础;实施项目工程,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活动,使地方特色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开展公共文化建设数字化工作,加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惠民活动,服务效能不断提升。在文化旅游产业领域,通过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开发旅游资源,多措并举促进文化旅游市场恢复。加强甘肃文化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是深入思考认真践行文旅强省。文旅强省关键在“强”,要搞清强什么、怎么强、为谁而强。要以人民为本,筑牢文化根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带领陇原民众共建幸福美好生活。要重视民众对文化的持有,走产业发展之路,用产业成果反哺民众及其负载的文化。二是积极构建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路径,推进甘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索甘肃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路径。三是多方入手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在项目建设中培育壮大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龙头,利用发展机遇完善文化旅游产业链。四是科学评价发展水平协助地方发展施策。使用量化指标对甘肃各市县的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行评价,通过指标分析判断各地的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水平,找出影响各地文化和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驱动要素。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为各地文化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施策提出合理建议,助力地方发展。
马廷旭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研究员,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完成专著多部,发表国家级、省级学术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及以上级别科研项目多项,相应科研成果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共10余项。其中,主编《二十一世纪西北地区信息产业》,获甘肃省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甘肃省志· 社会科学志(古代至一九九〇年卷)》《甘肃省志?社会科学志(1991—2000年卷)》,获甘肃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优秀志书一等奖、甘肃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发表论文《企业与竞争情报》,获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1997年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发表论文《理论工作者对经济形势、社会形势、民主政治建设的看法》,获甘肃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发表论文《甘肃网络舆情分析》,获甘肃省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集体),等等。
戚晓萍 文学博士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长期从事民间文学、民俗学、甘肃文化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课题子课题1项,及其他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在《民族文学研究》《民俗研究》《西北民族研究》《北方民族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个人学术专著一部,主编出版“甘肃文化发展分析与预测”五部,主编出版《陇上学人文存·郗慧民卷》,主编“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歌谣”甘肃省卷两卷。
Ⅰ 总报告 12022~2023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分析与预测 戚晓萍/001 一2022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态势/002 二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存在的困难与分析/006 三加强甘肃文化和旅游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建议/010 Ⅱ 文化篇 2甘肃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问题分析与对策 陈瑾/015 3河西走廊国家文化遗产线路的保护利用研究 买小英/031 4甘肃“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新发现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价值研究 李骅 李海霞/051 5甘肃文物科技研发及其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交流研究 海敬/071 6甘肃文艺精品创作对黄河文化的挖掘和弘扬 寇文静/088 Ⅲ 文旅篇 7戏剧文化在甘肃文旅融合发展中的作用发挥研究 郭弘/107 8数字技术在甘肃智慧文旅工作中的功能发挥研究 汉宇/126 9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提质增效研究 王屹/138 10甘肃资源枯竭型城市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郭建平/156 11甘肃文旅康养产业发展研究 谢羽/173 Ⅳ 评估篇 12甘肃市县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吴旭辉/186 13甘肃省各市州旅游竞争力评价报告 梁仲靖/197 Ⅴ附录 142021~2022年甘肃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大事记 陈小丽/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