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必须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教育理念,着力推动教学创新,扩大了社会影响。2019年,编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讨》,引起了同行的密切关注。然而,过去我们在探讨教学问题时,多是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开展教学,抑或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象他们怎样接受教学。2021年学院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以来,我们对教学改革的视角有了新的思考。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探究》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从“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思政教学方法模式研析”“思政教学内容思考”以及“思政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对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阶段,党都对该项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长期以来,党在思政课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积累了丰厚的成功经验,这为思政课建设守正创新提供了重要基础。
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社会的发展,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在思政课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如何进一步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讲好思政课是一件不易的事情。首先,思政课程内容覆盖面甚广,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成果,以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党和国家工作任务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思政课教学内容只有跟上时代,做到常讲常新,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思政课的授课对象专业不同、学段相异,需要教师依据实际,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充分掌握他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其思想状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才能从整体上照顾不同情况的学生的理论需要和接受程度。同时,还要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有机结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些特殊因素对思政课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因此,要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实际效果,必须持续推进教学改革。近年来,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持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的教育理念,着力推动教学创新,扩大了社会影响。2019年,我们编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典·教材·现实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讨》,引起了同行的密切关注。然而,过去我们在探讨教学问题时,多是教师站在自身的角度去思考怎样开展教学,抑或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象他们怎样接受教学。2021年学院获批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以来,我们对教学改革的视角有了新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同时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此,我们本次教改成果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教师继续反思、提炼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实践心得;二是在博士生教学中通过课题研讨的方式,让学生带着课题参与教学之中,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将自己的感悟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邀请博士生参与,主要基于这样的考虑:一方面,博士生知识层面相对宽厚,便于进行理论总结;另一方面,学生既是听众又是主讲人,他们的体验式思考对于推进教学改革往纵深发展将会带来有益的启迪。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这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
本轮教改活动既是学院近几年来一直着力推进的教学措施的延续,又是一次新的尝试。我们将以此次教改为契机,不断提升教学效果,让思政课成为一门有温度的课,从而以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本书分为四大板块,分别从“课程思政实践探索”“思政教学方法模式研析”“思政教学内容思考”以及“思政教学资源运用”等方面,对进一步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这些成果的汇集和出版,是学校和学院领导大力支持、学院老师和博士生们倾力参与的结果,也是编辑老师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果。在此,一并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限于编者水平,书中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同仁批评、指正。
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实证研究——以党的政治建设首要地位教学为例
作为方法:课程思政的逻辑结构与实践路向
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现实困境及实践路径——以思政教师视角研究翻译教学课程思政建设为例
劳动教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研究
高校“三全育人”的源流与“位育”价值旨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困境与出路
“新工科”背景下高校工科专业课程思政问题及对策研究
思政教学方法模式研析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四个维度
略论高校思政课教师“三个视野”之培育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
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双重联袂”思考——基于跨学科融合与大数据技术
“概论”课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思考
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的路径探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导向与路径思考
“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以陕西理工大学为例
思政教学内容思考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研究现状、时代意蕴和实践路径
论习近平党史重要论述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三重维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英雄精神教育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中心
消费教育融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重维度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情感维度探析
思政教学资源运用
运用“课前三分钟”时事政治讲述培养大学生国际视野
高校思政课主题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概论”课中“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为例
传承遵义会议精神的路径审思
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
《大学》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意蕴
党史教育融入“纲要”课程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抗疫精神嵌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延安时期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及其当代启示
改革开放精神的科学内涵、生成逻辑及当代价值
《民法典》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内容及路径探析
网络舆论中“塔西佗陷阱”效应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关于拉法格马克思主义观的探究
基于多元视域的大学生价值观培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