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上下两篇,共十章。上篇详细叙述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证,包括肺系、心脑、脾胃、肝胆、肾系、经络及气血津液病证;下篇对中药与中医疗法进行了阐述。
曹旺波副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专业特长:从事中医内科诊疗工作,擅长诊疗心病、肺病、脾胃病、疾病等常见病,尤其在慢性病中医面有造诣。
社会: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山东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医师协会心力衰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教育研究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委员。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成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
学术成果:先后文5篇,编著3部,开展科学研究2项,均获得了德州市科技成果证书,参与科研课题两项。其中以研究者主持研究的“二丁酰环磷腺苷钙联合芪参益气滴丸改善冠心病心衰患者左心室能临床研究”获2014年山东中医药科学技术奖。
荣誉称号:20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年被市卫生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授予“卫生保障工作个人”称号:2013年被德州共青团市委授予“德州市青年工作者”“德州市优秀青年岗位能手及长征突击手”等称号。2017年荣获“德州市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谭聪山东德州人,主治医师,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科技学院,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工作于德州市中医院。文有《替米沙坦和苯磺酸氨氯联合降压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能的对比评价》《氨氯阿托伐他汀钙片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分析》。
主要社会:山东中医药学会心脏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脏康复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心内科工作,并于广东省人民医修心脏康复专业,现任德州市医师协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德州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脏康复评估及。
周人杰山东德州人,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师从杨传华、陆峰等全国知名名中医专家,擅长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的中西疗。文:《治肝法在高血压中应用》《秦俊岭从虚痰瘀论治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绞痛经验浅析》《ZhangHongxing' s Experience in Exogenous CoughTreatment》《高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探讨》。
王永杰山东新泰人,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现工作于德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文:《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与稳定型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高尿酸血症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探讨》《硝酸甘油联合阿替洛尔冠心病的效果及对血浆黏度的影响探讨》《中法血系虚劳(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观察》。
韩芬山东德州人,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现工作于德州市中医院,主治医师。发表文章:《386例冠心病心律失常住院患者中疗情况调查分析》《31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滋阴降火安神方情况的队列研究》《中疗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随访期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冠心病心率失常采用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的临床观察》。参编著作:《临床内科常见病的综合诊断与》《现代临床内科学》。
郑文光山东德州乐陵人,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工作单位:德州市中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文《中医院3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终点事件发生情况的队列研究》《张弘兴主任辩证慢性咳嗽的临床探析》,主编《老师带你学方剂》。
上篇内科常见病证
第一章 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节病机
第二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咳嗽
第二节哮病
第三节喘病
第四节肺胀
第五节肺痈
第六节肺痨
第七节肺癌
第八节 饮证
第三章 心脑病证
第一节心悸
第二节 胸痹心痛
第三节眩晕
第四节中风
第五节失眠
第六节痴呆
第七节 痫病
第八节癫病
第九节狂病
第十节百合病
第四章脾胃病证
第一节胃痛
第二节痞满
第三节腹痛
第四节 呕吐
第五节呃逆
第六节噎膈
第七节泄泻
第八节便秘
第九节 口臭
第五章肝胆病证
第一节黄疸
第二节胁痛
第三节臌胀
第四节肝癌
第五节瘿病
第六章肾系病证
第一节水肿
第二节 淋证
第三节癃闭
第四节 关格
第五节遗精
第六节阳痿
第七节 奔豚气
第七章经络病证
第一节头痛
第二节痹病
第三节痉病
第四节痿病
第五节颤振
第六节 腰痛
第八章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郁病
第二节 血证
第三节 汗证
第四节消渇
第五节内伤发热
第六节 虚劳
第七节积聚
第八节肥胖
第九节瘀证
下篇与中法
第九章、方剂与中成药
第一节
第二节方剂
第三节中成药
第十章 针灸与推拿疗法
节腧穴基础知识
节剌灸法
第三节针灸疾病
第四节推拿疗法
第一章 病因病机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维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相对动商状态,以保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一旦衡因某种原因遭到破坏,又不能自行调节,及时恢复时,机体就会发生疾病。因此,凡是能破坏机体相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任何因素,均称之为病因。病机,是指疾病发展与变化的机制。病邪作用于人体,正邪相争,破坏了机体的阴阳相衡,使其脏腑、经络、能紊乱,从而产生全身或局部的多种多样的病理变化。
节 病因
疾病发生的原因多种多样,诸如气候异常、疠气侵装、精神刺激、饮食失宜、劳逸不当、跌仆损伤及虫兽所伤等,均能导致疾病发生。另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体内气、血、津液和脏腑经络等能发生异常,亦能导致“内生五邪”,其致病特点与六淫相类似。病因主要有外感、内伤、其他致病因素及可致病的病理产物。病因具有
相对性的特点:一是不少致病因素的致病与非致病具有相对性,如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及饮食、劳逸等,正常情况下是人体的正常情志反应和生理需要,并不导致机体发病,只有在异常情况下才会演变为致病因素:二是病理产物与病因具有相对性,如痰饮、接血等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产物,随着疾病的发展,它又可的致病因素,引起新的病理改变而表现为另一类不同的病证。
中医病因学,不但研究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同时也探讨各致病因素所致病证之临床表现,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
一、外感致病因素
外感病因,是指六淫、疠气两类。这类病因,多客观地存在于外部环境中,常从口鼻、肌表侵人人体,表现为由外入内的发病过程,发病较急,易形成表证。
(一)六淫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当气候变化异常,如非其时而有其气,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超过了人体适应力,或个体正气不足,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不能适应气候变化时使人致病。此时,导致个体发病的这些气候因素,便成为病因,称作“六淫”
由于“六淫”是指能够导致疾病发生的不正之气,又称为“六邪”。六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这些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气候类型。它们的变是按照一定规律更替和重复,是万物生长变化的重要条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素。“六气”对健康并不构成危害,而且人类在长期的生存实践中,逐渐获得了适应这些气候变化的能力。所以说,“六气”是“人与天地相应”,即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共同物质基础。实际上,“六气”与“六淫”的区别,关键在于机体是否发病。
2.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外感性:所谓外感性,一是指六淫病邪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自外而来,多形成外感病;二是指感受六淫之邪,初起多见表证,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临床特征。若表证不解,方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行传变。
(2)季节性:六淫之邪,为六气的太过或不及所致。六气变化有一定的季节性,如春天多风、长夏多湿、冬天多寒等。气候不同,对各种致病因素的产生、繁殖和传播以及流行有不同的影响,所以六淫致病常表现为一定的季节性,如冬天多寒病,长夏多湿病等。但在同一季节中,也可有不同性质的外感疾病发生,如冬天既可有寒病,也可有温热病的发生。
(3)地区性:六淫致病常与居住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在不同的地区,随气候不同而患病亦异,如西北地区多寒病和燥病;东南沿海地区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暑热病。
(4)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某种邪气单独致病,又可两三种邪气相兼为病。相兼的形式表现为六淫之邪依附于风而相兼致病,如风热感冒、风寒湿痹痛;或为同类之邪相合致病,如寒湿困脾。
(5)转化性:是指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以发生转化,即病机可转化为与病邪的特性相反,如寒邪人里从阳化热,暑湿日久化燥伤阴等。转化条件,一是受邪后可随人的体质不同而发生相应转化,如阳盛之体受邪后易转化为热证,阴盛之体受邪后易转化为寒证;二是不当也可引起六淫所致的证候发生变化。应明确的是,这里所指的转化、并非六淫中一种邪气可变成另一种邪气,而是指病机的转化表现出的病证特征与始受之邪所致病证的性质不同。
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六淫致病除气候因素外,括了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等)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等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病理变化。尽管六淫之邪比较抽象,不十分具体,但对措导临床辨证,分析临床表现,探其病因,确定措施均有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3.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风邪:风在自然界中是指一种无形流动的气流,具有善动多变,轻扬飘浮,来去无踪的特点。中医学中把致病具有风之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特性的外邪称为风邪。风邪常从皮毛肌腠侵犯人体,从面产生外风病证。风邪致病,四季皆有,但以春季为多见。
风邪属外感病因中一种致病广泛、较为重要的致病因素。
pan style="font-family:宋体">)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风,善动不居,质轻上浮,具有升散、向上的特征,故属于阳邪。风性开泄,是指风邪易袭肌表,致腠理疏松而毛窍开张,常见汗出、恶风等症。风性轻扬、升散,故风邪犯人常侵袭人体的阳位,即头面、肌表、阳经以及肩青部。如风邪上扰则头痛,袭于阳经则肩背疼痛,犯肺可见鼻塞、咽痒、咳嗽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