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通信的变革必然催生颠覆性的创新技术以及开创性的应用。技术与应用这两股力量的碰撞便会产生新一代的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语音业务与无线数字传输的融合印证了这一点。而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进程中,高频谱效率的无线技术走向IP化,又是一个有力例证。新的5G无线网络则寻求为海量及超高可靠的链路提供无线连接,终实现万物互联,加速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6G无线网络以5G为基石,志在引领一场无所不及的智能革命。6G将成为社会的神经网络,联接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将推动6G的发展。在这一领域,我们在未来将全面跨越人联、物联的藩篱,阔步迈向万物智联。换言之,6G无线网络的目标是将智能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企业,从而实现万物智能。从无线技术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机会利用无线电波来感知环境与事物。因此,除了传输比特,6G无线网络还是一张传感器大网,从物理世界中提取实时知识和大数据。提取的这些信息不仅可以大大增强数据传输能力,还能促进各类AI服务的机器学习。超低轨卫星的发展是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创新点。这些卫星形成庞大的星座,在超近地轨道围绕地球运行,组成空中6G无线网络。有了这些技术的支持,无线业务与应用覆盖全球、无处不在,并非超乎想象。这一宏伟愿景将对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重要的是,6G无线网络的搭建也会紧抓通信、计算、材料、算法等技术创新带来的机遇。当然,这一征程也许长达十年之久,绝非一蹴而就。
在本书中,我们从技术的角度对6G无线网络的潜在应用、需求以及支撑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旨在推动面向6G的系统性研究,分享一些初步研究成果,并进行批判性思考。本书不仅着眼一些前沿的无线业务与技术,还会挖掘6G网络的需求、能力和应用,并重点探讨新空口和新网络架构。本书是我们研究团队在6G的定义过程中共同努力的成果。书中展示的工作仅仅是起点,因为创新永无止境。同理,6G的发展终将取决于全球专家的共同努力,因为我们坚信,开放创新和全球统一的标准是6G成功的基础。就像前几代无线网络一样,6G无线网络的成功也终将转化成全球开放生态系统的成功。
无线变革已经持续了四十多年,其影响之深远,将继续超越人们的种种预期。憧憬无线的未来,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做实事,又不可妄设边界束缚其潜力。这正如马可尼早在1932年的论断:给无线设限是危险的。立足于此,让我们一同开启本书的旅程吧!
推荐序
憧憬6G,共同定义6G
我们预计6G将在2030年左右投向市场,到那时,究竟市场将会迎来什么样的6G,这是一个整个产业界要用未来十年时间共同回答的问题。我们能否回答好这个问题,让消费者满意,让行业和企业满意,让社会满意,让产业界满意,对整个产业界又是一个新的考验。
从应用角度看,5G开启了无线通信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千行百业的序幕。5GAA(5G汽车联盟)、5G-ACIA(5G产业自动化联盟)等由移动通信行业与垂直行业联合成立的组织,一方面使5G被定义得能够适应这些垂直行业的独特需求;另一方面,随着商用化的进程,也激发出越来越多5G不能满足的创新需求,由此催生的5.5G将能够持续增强,但无疑又将激发出更多新的、需要6G来满足的创新需求。洞见这些创新需求对6G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要让垂直行业以同样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融入6G的定义工作中来。经过数十年的迭代发展,5G技术在满足和创造消费者需求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5.5G将进一步把5G核心技术的能力发挥到极致。未来几年,5.5G的定义与部署以及6G的研究与定义将同时进行,6G能否实现超越、超越多少,考验的将是整个产业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技术角度看,每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借鉴、吸收并与同时代的技术协同发展。走到今天,移动通信无疑是相当成功的,但我们也不要忘记曾经走过的弯路,3G对传输技术的选择经历了先ATM后转向IP的周折,4G时代对于IT和CT的融合给予了很大的期待,同样的期待一直延续到5G时代,但至今尚未达到预期,产业界还在不断探索。6G面临的技术环境更加复杂,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边缘计算、异构计算、内生安全等都将带来影响。6G能否做出科学的选择,借鉴该借鉴的,吸收该吸收的,让6G因为这些多样化的技术变得更有价值,而不要只是变得更复杂、更臃肿,需要整个ICT产业界本着科学的精神,持续广泛和深入地探讨,考验的将是整个产业界的预见力和决断力。
从产业角度看,6G从研究阶段开始,就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宏观环境。经过四十多年从1G到5G的发展,移动通信产业已经相对成熟,早已不再是快速增长的行业,深化合作的规模效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但地缘政治动荡和去全球化的趋势正在给产业合作带来障碍和挑战。更大的创新是移动通信产业突破发展瓶颈的必由之路,而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对技术伦理的关注已上升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只有在两者间取得平衡,移动通信才能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移动通信早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产业界今天的选择将影响未来10~20年的发展道路。应对好这些挑战,让移动通信产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让人们能够持续享受移动通信带来的便利,考验的是整个产业界的使命感与政治智慧。
不难看出,定义6G需要产业界付出比定义以往任何一代多得多的努力,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必需的沟通与合作增添了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年的时间说长也长,说短的确也很短。产业界能否在2030年交出满意的答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定义6G的过程是否足够开放,参与定义者是否足够多元化,沟通是否足够充分,定义的6G愿景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等等。这也正是本书的目的所在,华为在持续推动5G商用的同时,也在2017年开始了对6G研究的投资。本书全面阐述了华为关于6G的研究发现,期望我们的分享能够启发更多人、更多企业、更多行业,从更广的维度,更深入地思考6G。华为也愿意与产业界以及未来可能需要6G的行业、企业展开广泛的讨论,共同憧憬6G,共同定义6G。
徐直军
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译者序
6G真的来了吗?
这是我收到本书翻译邀约时,脑海里首先迸出的疑问。书中提到不远的未来,人们可以乘坐自动驾驶汽车或飞行汽车出行,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约上一众好友在虚拟环境中踢足球,旅游时还可以享受机器人导游的贴心服务,一回到家人工智能又像管家般无微不至、让人倍感轻松。乍看起来,这些场景像极了科幻电影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但随着翻译工作的进行,我了解了背后支撑这些场景的6G相关技术。本书展示的6G及其原生的人工智能、感知、定位与成像等技术,以及对各项技术的关键性能指标的具体讨论,让这一切变得真实而触手可及,仿佛万物智联的未来世界近在眼前。
本书可称为6G的开山之作。本书的两位编者,童文博士和朱佩英博士,是华为无线研究领域的领头人,也是整个移动通信行业当之无愧的技术领袖。基于两位编者的设计,本书全面介绍了6G万物智联时代的一系列创新使能技术,描绘了6G网络在未来工业、城市与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并结合生动的场景实例,勾勒出一幅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洽共生、人类与科技和谐共存,以及高度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社会图景。
本书的翻译工作是由华为翻译中心多位译员共同努力完成的。全书由曾云辉、徐海燕、刘顺义、王艺涵、张威武五位译员合作翻译完成,徐海燕女士提供了术语和翻译风格约定,另有多位译员参与了本书译稿的审校工作。衷心感谢所有参与本书翻译工作的华为翻译中心同人,尽管日常工作繁重,他们仍对本书的翻译工作提供了倾力支持。
尤为重要的是,两位编者以及华为6G研究团队多位专家对译稿涉及的技术点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审阅斧正,在内容上为本书的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专业保障。同时,本书的顺利付梓离不开编辑朱捷先生的悉心审阅和指导。然而,由于译者水平和时间有限,本书的翻译肯定存在不足,我们诚恳地接受广大读者的批评指正,并希望在日后的版本中予以更新。
作为译者,我们是幸运的!在翻译过程中,我们有幸与华为技术专家童文博士和朱佩英博士建立连接并互动,又从公司6G研究团队的内容检视和技术澄清中获益良多。作为译者,我们是自豪的!借由翻译本书,我们不仅有机会向业界同行展示华为的6G理念与构想,更让广大消费者对华为在手机终端之外的通信领域所做的努力、所持的追求得窥一斑。作为译者,我们是满怀信心的!我们相信,书中描绘的由6G驱动的万物智联世界,在我辈通信人的不懈努力下,一定会早日实现!
6G研究正拉开序幕,新的时代已悄然开启。让我们并肩前行,共同迎接这一壮阔美好的新世界!
曾云辉
华为翻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