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儿与母亲》一书中,温尼科特阐述了关于婴儿的重要问题。《婴儿与母亲(珍藏版)》汇集了温尼科特这位杰出精神分析师对母亲与婴儿以及发生于出生时和出生后很短时间里两者的心理过程的思考。
他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婴儿的低需求、作为首次对话和“梦的原材料”的哺乳过程、精神分析与助产术、人格的早征象、儿童照料中非语言交流的本质等。自始至终,温尼科特都清晰地向“奉献的母亲们”致以莫大的敬意。
《婴儿与母亲(珍藏版)》的内容通俗易懂,提出的建议平和中肯,适合父母、即将成为父母者以及从事幼儿相关工作的所有人。
2003年,施琪嘉老师递给我一本英文原版的《游戏与现实》,说:“把第3章翻译出来,我讲课要用。”我花了1周时间把第3章翻译出来,并趁机翻看了全书。我深深地被这本书吸引,感觉受到很大的触动。1周后,我把译文与原书一同交还给施教授,一点都没有觉得日后自己会成为这本书的译者。与其他心理学大师一样,温尼科特被我放在心中的神坛上供奉着、祭拜着。许多年后,当师弟汤海鹏和我谈到他希望翻译这本书,但担心找不到出版社,问我有没有这样的关系时,我出于助人的目的,帮他联系了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的冯智勇老师。冯老师慧眼识书,认为这是极有价值的书,温尼科特也是非常有学术地位的分析师。他和他的同事董采萱老师、药蓉老师赋予本书极大的热情,鼓励我们翻译一套书,哪怕是从温尼科特的诸多著作中选择几本也可以。就这样,我们不知天高地厚地开始了这四本书的翻译,甚至忽视了自己的英文和中文水平有限,从此开始了感动与痛苦的几年!
很多施老师的研究生都曾经参与过这几本书的翻译,但最初的译文过于粗制滥造。我们曾经有一段时间每周二晚上在武汉中德心理医院的会议室聚会,讨论我们觉得有争议的句子。温尼科特书中的很多独创词汇,或虽常用但被他改变了意义的词汇,以及他发散性的思维和不聚焦的写作方式,都让我们非常有挫败感。翻译组的人几经更迭,译稿也反复重写,我们仍担心会不会搞错了温尼科特的原意,弄得老爷子半夜从坟墓里爬出来朝我们怒吼——“你们瞎译”。我们渐渐发现自己的中文也学得不够好,因为有时候理解了温尼科特的意思,却很难用合适的中文写出来。我们几次想要放弃,但出版社的几位编辑却在百忙之中一直鼓励我们坚持,这使我们能够在各种挫败中最终完成了翻译工作。真的,此刻我最想感谢的就是这几位编辑——冯智勇、董采萱和药蓉老师,尤其是董老师,她一直持续地鼓励着我们,并多次通过邮件和视频与我讨论各种困难及具体细节。我想我欠董老师一碗热干面和一份豆皮!当然,还要感谢出现在我们译者名单中的各位老师,以及曾经参加翻译的李航老师、刘文婷老师等。
我们做了一件力所不能及的事,译文中难免尚存诸多遗憾,如果有机会再版,当全力修改。但能勉为其难地第一次把温尼科特的著作用中文简体版呈现给喜欢温尼科特的各位读者,我们在羞愧中也感到自豪,因为这可以帮助中国的读者与温尼科特在“过渡性空间”里相遇。
最后我要感谢在修稿令我感到无比痛苦、烦躁甚至愤怒的夜晚无限包容我的家人!
在结束这篇前言之前,董老师告诉我她查的这四本书的出版顺序是:《家庭与个体发展》(1965年)→《游戏与现实))(1971年)→《婴儿与母亲》(1987年)→《人类本性》(1988年)。作为中文简体版的译者之一,我建议大家阅读的顺序是:《婴儿与母亲》→《游戏与现实》→《家庭与个体发展》→《人类本性》。这样的顺序也许能帮助大家更容易进入到一个“过渡性空间”和温尼科特相遇。
温尼科特(D.W.Winnicott,1896-1971)的职业生涯早开始于儿科医生,后来成为一名蜚声国际的精神分析师。他富盛名的概念是过渡性客体(或“安全的毯子”)。他与克莱恩(Klein)和费尔贝恩(Fairbairn)一起,被誉为客体关系的创始人。他意义深远和原创性的思想持久地影响着全世界。他曾两次当选英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也曾是皇家医学会的儿科部主席。
1.平凡而奉献的母亲
2.了解与学习
3.作为交流的母乳喂养
4.新生儿和他的母亲
5.个体的开始
6.婴儿期的环境健康
7.精神分析对助产术的贡献
8.儿童照料中的依赖
9.比较与对照“婴一母交流”和“母一婴交流”
每一章的原始资料
温尼科特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