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8 元
丛书名:著名作家赵瑜30年作品经典独立调查启示录修订典藏本
当前图书已被 8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赵瑜著
- 出版时间:2014/4/1
- ISBN:9787224110456
- 出 版 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I253.6
- 页码:286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放眼近代中国百年史,注视中国铁路建设的每一个历史节点及其发生的一桩桩有标志意义的事件,写下了一部中国铁路简史。内容包括:帝国崩溃在残路前、八山半水分半田、民间战火焚残梦、十年灾祸苦难深、恩施人运作最高层等
引子
今天,是2009年3月10日,北京城里又开“两会”,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们正在热烈讨论当中。其中一项命题,是说中国铁路建设历经百年沧桑,而今再次面临巨大挑战和机遇。一位年轻代表发言—他尚未学会在重要场合也使用属于自己的话语,因而他沿用官方的、书面的、冗长的、郁闷的句式这样说:“我国铁路没有经历先于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历史阶段,其运输能力的增长仍基本落后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国民经济尚未形成开放式有机互动的协调关系。”这话的意思也还明白,就是不精彩。相形之下,另一位资深老代表发言,则让人印象深刻,他说:“谁不清楚,咱们国家960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经济总量早就达到12万亿嘛,但是,”他特意停顿一下,以引起听众关注,“但是,全国铁路网的密度,每平方公里不到一公里,还不足印度的一半哩!”这位老者深得讲演奥秘,他例举印度,让你惊异:难道我们不如印度吗?进而你就产生出联想来:那么我们比美国比日本比欧洲各国,差距一定更大啰。
是啊,中国与印度,都曾是以古老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人口大国,相似处甚多。此前一周,我与一拨作家朋友刚从印度归来,就直观印象看,印度的公路铁路管理,远不及今日中国。在距离新德里大约二百公里的两个城市附近,但见铁道线上,陈旧的老式列车竟然随意在半道儿停下,当即窜出来一股子旅客,又从道边吉普赛人的营地,跑上去另一批旅客,显得毫无章法。这里并非车站呀。另有一列火车更让人目瞪口呆,从车头起,到车厢顶部,以及两侧车窗车门处,凡是能扒住人的地方,全部是人。远远望去,就是一条蠕动着的巨大毛毛虫!真是世界奇观,让人开眼了。即使在中国“文革”时期,突发□□□大串连,也到不了这般地步。这两个城市,一个叫满达瓦,一个叫斋浦尔,规模要比孟买小些。
反过来看,我们每到“春运”时节,铁路压力骤增,其情其景其紧张程度,也达到了世界之□,足以令人发怵。特别是2008年春节,南方遭遇雪灾,更让人不堪回首。拍下图片来,同样是人间奇观。
“两会”上,一说这类话题,代表们就纷纷呼吁起来,发言一个接一个。有电脑的敲电脑,没电脑的做笔记。方才那位老代表的话,其实头两年就说过好几遍了。
就在“两会”代表们将自身荣誉和祖国忧思交织在一起,纷纷踊跃发言的时候,大西南的深山里,中国铁路建设大军当中□精锐的多支部队,正在一条集百年忧患于一身的恐怖路段,发动集团冲锋。这条路,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先生拼死没有打通,伟大的孙中山先生没有打通,国民党政府没有打通,战无不胜的毛泽东也没有打通,邓小平时代还没有打通,改革开放三十年,至今没有通!谁能想到,中国人民在这条仅有三百多公里的铁路线上,前赴后继,竟然做出了那么持久的牺牲。中国铁路要实现现代化,何其艰难。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路?
我们为什么历经百年不放弃它?
我们为什么历经百年打不通它?
这条铁路线,就是沪汉蓉大通道的咽喉地段,叫做“宜万线”。从晚清时代,詹天佑先生领军打下□□个木桩,它就叫这个名字,称“宜万段”。即从长江中游的湖北宜昌,经过鄂西南恩施地区,到长江上游的重庆万州,故称宜万线。
宜万铁路建设总指挥部,是国家铁道部继建成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之后,□□的铁道部直属指挥部。其总指挥叫张梅,常务副总指挥叫朱鹏飞,都曾是修建青藏铁路的主将。也是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的主任和副主任。前头说过,有中国□精锐的铁路军团集中在此,展开了百年风云之□后决战。而这一战,全军已经拼杀了整整六年,竟然还没有夺取□后胜利。其工程之艰巨,令人浩叹:宜万铁路设计长度不过377公里。工程从宜昌起,先建造大桥向南,跨过大江,然后梯次进入鄂西山地即武陵山区。一路蜿蜒西进,群峰叠峦,山奇大,沟奇深,几无一处平坦。全线需要修建铁路桥梁253座,长达58公里,打通隧道159座计220公里,就是说,桥与洞相加的总长度占宜万线全路三分之二以上即74%;这在世界铁路干线上,是从未有过的。西进约一半时,便要穿过湘鄂西之重镇恩施地段,今为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史上封闭,皆因山高水险。而此地山川原始险峻,山有多高则水有多高,山有多大则水有多大。山岭之中,暗河激流,不知走向,溶腔溶洞,比比皆是,说风景自是□□。我们曾经进入利川市一个名为“腾龙洞”的旅游点,洞中纵深好几十里地,可供直升飞机往复。CCTV凡事夸张,诸导演竟在洞内天然舞台上,排练了一台大型歌舞剧,令人叫绝。但是,要说穿山凿洞过火车,施工难度必成世界□□,如同在吸饱了水的海绵体上要穿一个干燥的长洞,难乎其难。我们还进过另一处隧道参观,万没想到在隧道半途,遇到深涧,还要架设洞中铁路桥,简直不可思议。
六载春秋,建设者们一边凿洞,一边担心,向前半米处,是不是正奔涌着一条滚滚河流?那成千上万立方的冰冷洪涛,瞬间奔腾而出,吞噬生命,毁坏工程,竟是常见。凡此故事发生,则比煤矿中的透水灾难还要严重百倍。六年来的众多牺牲者们,多为其害。
在朱鹏飞老总的电脑前,我们看到了洞中“探头”拍摄的场景:十多个工友,刚刚从工作平台上撤下来,不过30秒钟,一股强大洪波无端由破壁而出,一下子就灌满了施工巷道,大水追着生命奔跑!目击此情此景,心知这绝非好莱坞摄制的灾难大片,而是中国西南铁路线上□具体又□真实的施工录像。到吃饭时,我一端起碗,就想到了一群中国工人在逃命,那是我的同胞。他们跌倒了,爬起来又跑,大水追赶他们,像一群野兽在追赶咆哮,要吃人。如果不是撤离及时跑得飞快,现在,他们又在哪里吃这碗饭呢?
读者会问,艰险已达□□,我们不修这条路行不行?回答是,一定要修!这是从中国□发达的东部地区,从上海出发西贯中部地区,通过大武汉,直达大西南,接通成渝线,□短捷的一条路线,是沿江而上的沪、汉、渝、蓉大通道,是国家铁路规划网“八横八纵”的一横,其战略地位极端重要。从上海经武汉经重庆到成都,好几个巨大城市之间,可以朝发夕至。不需要再绕行很远。中途,还有宜昌和著名的三峡大坝。更紧要的是,整个武陵山区,湘鄂西数千万中华百姓,三十多个民族,要脱贫致富,离不开这条路。在武陵山区,在湘、鄂、渝、黔、桂五省市结合部,内中仅有一座长江上的巴东港口,却没有一座中心城市,上武汉,下长沙,走重庆,去贵阳,到南宁,近则跋涉300多公里,远则辗转700多公里,外部投资进不来,山中有宝出不去。怎么办?四面八方发达了,中西结合部却要塌陷下去吗?
2007年春季,我们参加由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主编叶梅女士发起的“宜万铁路多民族采风团”,开始接近这山这路,得以接触众多工程将士。后来断断续续跟踪采访,慢慢深入进去。叶梅主编是恩施土家族著名作家,她和恩施州铁路办周昌发先生,还有多位州、县首脑,都对我们的工作给予极诚挚帮助。大家认为,从这条路上,可以看到中国铁路百年历史的一个侧面,也是中国人在现代化道路上不懈探索的一段缩写。其路不长,却给我们带来了绵长而又沉重的思考。
因此而有此著。
赵瑜,山西人,以纪实写作著称。出版《中国的要害》《强国梦》《兵败汉城》《马家军调查》《革命百里洲》《寻找巴金的黛莉》《王家岭的诉说》《火车头震荡》等30余部作品,多次轰动。蝉联三届赵树理文学奖、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三届中国作家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曾主持拍摄多部纪录片并获奖。现为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山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引 子
第一章 帝国崩溃在残路前
第二章 八山半水分半田
第三章 民间战火焚残梦
第四章 十七载春秋看成败
第五章 十年灾祸苦难深
第六章 火车头碾破了坚冰
第七章 大觉悟时代的到来
第八章 恩施人运作高层
第九章 艰难立项告功成
第十章 冲破层层壁垒
第十一章 征地拆迁启示录
第十二章 马鹿箐水魔
第十三章 夺命野三关
第十四章 齐岳山成为拦路虎
第十五章 □后的攻坚战
第十六章 震荡的火车头
附 录 给人以震荡与启迪的写作 梁鸿鹰
写在《独立调查启示录》后面
第十三章夺命野三关
野三关的牺牲
宜万铁路工程完竣后,可以在上海与成都两大城市之间,实现朝发夕至,中间联结南京、合肥、武汉、宜昌、万州、重庆等一系列重要城镇。可叹恩施地段,却是逢山开洞、遇水架桥,桥连洞、洞接桥,桥不离洞、洞不离桥,处处严峻艰险。光一个马鹿箐隧道,牺牲惨痛,就让读者担惊受怕缓不过劲儿来。可是我们还要说,更严峻更艰险的工程,还有很多,更可怕更惨痛的牺牲,还在后边。
举目全中国,10公里以上的铁路隧道一共9个,宜万铁路就占了仨。
其中野三关隧道,居然长达14公里,令人难以置信。“好嚇人哟!”巴东方言这样说。
承建野三关隧道的队伍,是中铁十六局四公司的人马,老铁道兵底子。2007年8月5日凌晨,山乡大雾,人们正在梦里追寻着甜蜜,享受着宁静。野三关隧道深处,施工者们刚刚吃过了夜班餐,转身继续鏖战,不舍昼夜。
突然,洞里伴随着强烈飓风,洞底大突水疯狂发作。转眼间,一台30吨重的装载机被冲推到80米以外,一台50吨重的喷浆车被冲推到50米以外,其钢梁被扭曲成一根油条。洞中响起了无助的呼喊:救命呀!
52名工人陷没于黑暗洞窟,不可自拔。大自然制造灾难,人陷其中十分渺小。1998年长江洪水,2008年汶川地震,我都去了前线,从湖北到四川,许多惨剧看过,许多泪水淌过,□后剩下的□强烈感想,唯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从理性上说,我们追赶现代化,中华民族要复兴,当然很好,我们常常为现代化在吾国的胜利而欢呼而歌唱。但是,从情感上说,我宁愿这个社会发展得慢一些,开发得从容一些,生活得淡泊一些,更加尊重大自然一些。这是因为,生命□宝贵,环境很脆弱,百姓怕折腾,世界要和平。
科学的□后目标,文化的□□关怀,利润的极大丰厚,说到底都是为了人,为了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不是相反。这是根本,以人为本。所谓全党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原意是相对于阶级斗争和无休无止的政治运动而言,绝不仅仅是单纯追求经济指标。必须把以人为本思想与经济建设的实践真正结合起来。这一认识来得有些晚啊。我们不能再愚下去,要改变过去一味追求高速度发展的现状,使中国的发展既好又快,先好后快,如果不好,宁肯不快,这才是国人真正的福音……
搞建设,保护环境是□□位的。大施工,人身安全是□□位的。
出事故,奋力救人是□□位的。眼下,52名工人陷于深深洞窟,生死不明。中铁十六局野三关隧道指挥部和当时指挥全路工程的武汉铁路局多位老总,首先动员自身力量,迅猛投入抢险救人;紧接着恩施州州委书记肖旭明和州长周先旺、副州长杨天然,带领铁路办人马,组织州县两级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民兵分队、矿山医疗救护队,全力配合抢险行动;巴东县和野三关镇、大支坪镇两级党政,大批干部群众和车辆设备,随时听从抢险指挥。52条生命,维系着许多家庭,也维系着大社会。中央政治局委员、湖北省省委书记俞正声,湖北省省长罗清泉,铁道部部长刘志军迅速做出批示,密切关注抢险进程;直接赶赴现场的官员,有湖北省常务副省长周坚卫、国家安监总局副局长王德学、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等。而这位卢春房副部长,本身就是铁路工程指挥长出身,特别熟悉隧道施工情况,宜万铁路几度发生大事故,他都从北京赶来,趋前指挥抢险。
抢险行动紧张有序。众多工人与战士们,奋不顾身,扑救在洞中□前线。这一次,领导干部们也挺身深入到洞中去了。周坚卫、卢春房、王德学、肖旭明、周先旺、杨天然,他们深入洞窟,没有把自己的生命看得与其他平民有何不同。这是社会进步,可以看作执政党和政府的一种进步。但是,我们并不甘于倾注过多的豪情笔墨,去片面讴歌抒写此类抢险突击行动。抢险本身就是被动的,是不同程度违反客观规律后果的补救。在过去,主流传媒总是用高奏一曲曲“共产主义凯歌”的绚丽篇章,来掩饰灾难的严酷,甚至有意转移关于人为责任的追问。过度彰显抢险行动的伟大与隆重,少问或不问事故本相与原因,实在无利于汲取沉痛教训,无利于中华民族在大规模现代化建设时期,趋利避害,减灾防控。义勇,不能代替理性。抢险救灾,是政府应尽的职责。
我们更加看重的是,这场血泪交流的地下抢险,挽救了多数垂危的生命,本应肯定其功效。但不幸的是,事故仍然造成了多达10人的重大牺牲!其中9位死难者的尸骨,在长达97天之后,才从隧道深处的淤泥中找到,他们早已失去了人形。
我们更加看重的是,宜万铁路战线上,还有许多这样恐怖的魔洞,大伙儿千万千万要小心啊。
伤心墓前,秋草萋萋。沉哀屈指,马鹿箐和野三关两座隧道工程,已经夺走了28位兄弟姐妹的宝贵生命。
后来,我在北京采访了铁道部副部长卢春房,采访了宜万工程总指挥张梅,与常务副总指挥朱鹏飞见面更多。他们已经在铁道线上干了大半辈子,身经百战,见多识广,但是,他们不止一次地感叹:看来,原先我们对于宜万铁路的艰险程度,真是认识不足啊。
作家也认识不足,读者也认识不足。让我们继续揭示灾难魔鬼的狰狞面目。
父亲在深山探儿中死去
2008年夏秋,世人高度关注四川大震之灾。在那些悲伤的日子里,人们逐渐认识了一个新名词,叫作堰塞湖。巨大山体受到震荡,结构变得松动,雨水渗透到山体缝隙中,分离它们,大地引力和自身的重力,促进山体突然崩塌下来,无情地覆盖村庄,堵塞奔腾的河流,故名堰塞湖。试想,人类在河道上筑坝,修成一座水库,竟是那么不容易,而山体坍塌却可以在极短时间内,轻易地制造一座湖库,这力量该有多么大?
前不久,重庆市武隆县境内忽有半座大山坍塌下来,覆盖了一座矿井和多名矿工。人们进行了一连数周的挖山救助。《新闻联播》每日播报抢险进度,使我们更多地认识到中国大西南山地的高危特质与凶残性格。□后只能无奈放弃。
重庆距离宜万铁路工地很近很近了。一座座大山紧相连,地质特点很相似。只是湘鄂西地区的山形更加险峻,也更加美丽,成为惊人的风光胜地。这时候,工地上,大桥边,隧道里,隆隆的炮声日夜回响,震荡着山体,打破了千年寂静。我们是不是招惹了山神,使山神颇不欢愉?山神会发作吗?山神在哪里?到底有没有山神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一块天边巨石在山脉上悬停,悬停了千百年光阴,没有外力作用,它不会掉下来。而就在风雨交加的昨夜,它突然脱离了大山母体,脱落到山下变成碎片,又飞溅到平地小村旁,甚至可以“嗖”的一下,钻进农家老婆婆的饭锅里。
这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宜万铁路开工以来,此类事件多有发生。飞落的石头,疯狂的石头,小石头有箩筐那么大,巨石有房屋那么大,再大些,就是半边山体轰轰烈烈地扑向村镇,扑向我们的同胞。
举个伤心的例子吧:在利川工地上,中铁十一局苦干到第三个年头。一位年轻工友的老父亲,思念儿子,不远千里来到深山。老人家是来看一看,这是一个什么地方,儿子为什么连续两年没有回家?你妈在家想你,一宿一宿睡不着觉哩。这一日,父子俩蹲在工地附近山崖边,面向公路,抽烟说话,要好好拉一拉家常。突然,儿子感到背后有异动,且有一股冷风袭人,猛回头看时,一块岩石正朝着父子俩滚滚落下,儿子力图推开父亲,却已经迟了。岩石从父亲身后,给他以致命的一击,口喷鲜血于武陵山门。慈悲的老父亲,就这样突然死在了宜万铁路工地上。两年了,儿子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施工的!老人用□后的力气叮嘱儿子:一定要安全回家,照顾你年迈的妈妈……
利川市铁路办副主任肖文辉,向我们讲述这个故事,眼睛里溢出泪来。处处险象环生,步步刀光剑影。宜万铁路工程仿佛处在人世间一个“施工禁区”之中。
古树嘴祸从天降
利川,就是诞生著名民歌《龙船调》的那个利川。民歌有着鲜明的地域性,一句道白:“妹娃儿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背景便是河流纵横、行路艰难的情景。只不过中国百姓面对艰险,往往报之以乐观和幽默罢了。这里山形地貌极其复杂,超出了防灾防险的经验范围。
利川市有个谋道镇,镇上生出一颗千年水杉树,占了一“□”。老树无言,老树参天,它见证了漫漫岁月里的历史变迁,见证了许多人间悲喜剧,今天,老树还见证了修建宜万铁路的血腥。
中铁十一局的将士们,走南闯北,建功立业。宜万工地自然少不了他们的身影。该局W21标段施工队,安营扎寨于这棵古杉树下。小村庄的名字,就叫古树嘴。
野外施工,建设者凡选择指挥部驻地,都是极讲究的。包括宿舍工棚灶房粮库,绝不可以随地搭建。这一次,施工队纵深古树嘴,行话叫作“进场”,照例要进行实地勘察,还要走访当地村民,分析地质地貌,以确保基地选址的安全性。在古树嘴村一组,施工队看到山岭整体性很好,植被茂密,覆盖较厚,且无滑塌、滚石迹象。当地村民证实:这块地方,从来没有发生过滑坡垮石现象,结实得很。那么,仅仅做了实地观察与走访还不够,还不够,还要在利川铁路办协助之下,进一步找到科学依据才能安营扎寨。咱是铁路工程老牌正规军,不是倒地而息的民工游击队。经过查询,得知利川市政府曾经对境内山区130多处地质灾害地段做出过预警,确定此地地质稳定,不属于130多处灾害监测点。好了,这下踏实了。中铁十一局施工队有了多方依据,便安排其中一处宿舍区,建在古树嘴村一组地段。此地距离即将兴建的横梁子隧道,大约170米。新建临时宿舍小区,计有房舍15间,可住33名员工。宿舍区背后,上方,有二阶悬崖一处,高近百米。它不会塌下来吧?
疲惫而又愉快的施工生活开始了。
2005年夏。山雨从5月中旬起,哗啦哗啦下个不停,一直到6月上旬,没完没了,几无晴日。这在武陵山区,也是寻常气候。进入6月中旬,雨渐疏,山体依然稳固。
6月18日晚餐后,劳作了一天的施工队员们,在说说笑笑中歇息下来,渐次进入梦乡。队长林勇睡得很晚,半夜巡走一圈,未见异常。山那边,传来几声狗吠。零点报钟,进入19日了,33人全部睡熟。
灾祸往往发生在毫无防备之间!凌晨3时10分,山体爆裂,发出炸炮一般巨响,顷刻间,山崖上大批岩石劈落而下。这是名副其实的“祸从天降”。暗夜漆黑,员工熟睡,不可能有任何自救动作,甚至来不及做任何思索,多间宿舍横遭灭顶之灾,塌落的巨石砸向了睡梦中人。一瞬间,15人身受重创,有3人当场死亡,1人死于抢救中——惨祸造成4人死亡,多人受伤的严重后果。该塌落的山体,还是塌了。灾后,现场测量一块大岩石,重达300多吨。它飞落而来,蹭谁一下,谁就是个死。中铁十一局的弟兄们,含泪送葬死难战友,又把所有的宿舍全部搬到山顶上去,咱们整理家伙儿,支锅造饭,擦干泪水,接着干。宜万铁路工地上,已经遇难的员工和百姓,至此达到3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