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也是其成名作,全书以一个猎人的视角,记录了屠格涅夫所在年代,也即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俄国农村生活。这是一幅俄国乡村的图画,内有辽阔神秘的自然风景,喧哗的森林,还有保持一种特有的智慧的神秘人物,有些是精明强干、善于经营的,有些是乐天知命、耽于幻想的,这一切交织成一幅不可分离的锦绣,形成《猎人笔记》的内容。书中对俄国农人与地主形象及其间关系的刻画,饱含着作者对于当时俄国农奴制的反对,该书一经问世,便在俄国社会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一部点燃火种的书”。
“大家小书 青春版”系列丛书中一种。针对青少年精心选编的一套丛书。
装帧精巧,便于拿取翻阅;设计活泼明亮,又突显主题。
精选名家译文,呈现语言鲜活气息。
《猎人笔记》是屠格涅夫的一部随笔集。文中作者以一个行猎者的视角,展示出18世纪中期俄罗斯民族城乡大众的生活面貌。这里面有地主、医生、磨坊主、贵族知识分子,也有农奴、仆侍、农家孩子,所叙述者,不外乎这些人的日常事件。可是,正是借助于乡村自然风景的衬托,和对社会下层民众质朴、善良、风趣和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刻画,更加将农奴制度之下他们境况的悲惨显露出来。这里没有赤裸裸的鞭笞,可正是这样的对比,让读者不由自主地去想象去领会去深思……
引言
一八四七年,《今人》杂志第一期刊出署名T·L著的一篇短篇小说《霍尔与卡里涅奇》。第二期,又刊载他一篇小说《卡拉泰也夫》。后数期内陆续发表许多包括在同一模型(即一个行猎的田主赴各村与林野的旅行)下的小品文字。这些短篇在《今人》杂志上刊行数年(一八四八年、一八四九年、一八五〇年及一八五一年),至一八五二年始有单行本的发现,总名为《猎人日记》。[1]著作人为当时的青年作家L.S.屠格涅夫(一八一八年生)。屠氏于发表这些短篇后,又写出许多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使他不仅有名于俄罗斯国内,而且名传欧洲。晚年(七十年代),他又回到早期的作品方面,写了《柴尔道布哈诺夫的末途》《活骸》《击声》三篇,以补充《猎人日记》的初版。
屠氏这些短篇小说的材料,取自俄国的乡村,它的风景与人物。当时的文学,无论俄国与西欧,有描写普通的、自然的生活,普通的人物,普通的风景的倾向。文学已越过了铺张与纤巧的时代,趋向于“普通化”。法国女流作家乔治·桑特的乡村小说与屠氏的《猎人日记》同时出现。屠氏早年对于桑特的作品大加赞赏,极致爱戴之忱,原非偶然的。这种文学潮流,在俄国的土壤上,自然取得了特别的色彩,就是在被压迫的农奴前忏悔的色彩。因此,屠氏的作品里,残忍的田主,时与不幸的、受苦的农人,两相对照。但此仅色彩而已,即此色彩在《猎人日记》中,亦未明显地表露过。《猎人日记》所包含的不全为解放农奴的理想,并不以这思想支撑着这部书,到今日为止,这部书还是活的。有几篇小说,如《县医》《我邻拉其洛甫》《柴尔道布哈诺夫的末途》《活骸》等,与农奴制毫无关系。别的小说里,农奴制亦仅系一种背景,在那上面显露着俄罗斯人性格的特点。一幅俄罗斯乡村的图画,内有辽阔的、神秘的自然风景,喧哗的森林,还有保持一种特有的智慧的神秘的人物,有些是精明强干、善于经营的,有些是乐天知命、耽于幻想的。这一切,交织成一幅不可分离的锦绣,形成《猎人日记》的内容。
屠格涅夫(1818—1883),全名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文学三巨头”之一。出生于贵族家庭,童年时代在乡村田庄中度过,1827年随全家迁居莫斯科。从1834年发表处女作《斯捷诺》起,之后的四十余年中创作了《贵族之家》《罗亭》等六部长篇小说,大量的中短篇小说、随笔、戏剧、诗歌等作品,极大地丰富了俄国文学的宝库。
耿济之(1898—1947),原名耿匡,字孟邕,笔名济之,上海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1917年就读于北京俄文专修馆。1919年“五四”运动时期成为学生领袖之一;先后参与创办《新社会》旬刊和《人道》月刊。俄专毕业后曾在中国驻苏联赤塔、伊尔库茨克、列宁格勒等地领事馆任职。抗日战争期间隐居上海,专事俄苏文学译介。一生译有《猎人日记》《父与子》《白痴》等多部俄苏文学作品,对译介俄苏文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引言
一 霍尔与卡里涅奇
二 叶玛拉意与磨坊主妇
三 红水
四 县医
五 我邻拉其洛甫
六 国家农人渥夫谢尼阔夫
七 里郭甫
八 白静草原
九 美剑村的喀西央
十 村吏
十一 皮留克
十二 经理处
十三 两田主
十四 莱北强
?十五 达姬娜与其侄
十六 死
十七 歌者
十八 卡拉泰也夫
十九 会晤
二十 齐格洛夫县的汉姆烈
二十一 柴尔道布哈诺夫和涅道蒲司金
二十二 柴尔道布哈诺夫的末途
二十三 活骸
二十四 击声
二十五 树林与旷野(跋语)
附录 《猎人日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