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丛书:《黄帝内经》二十论》首先对先秦诸子学术思想及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西汉的《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认为《黄帝内经》成编于司马迁《史记》之后、刘歆编纂《七略》之前,但其中传载的生命科学知识应当是“黄帝时代”以降,我国先民养病治病经验的结晶。其次,厘清了“养生”“阴阳”“五行”“精气”“神论”“天论”等重要命题演进的历程。再次,应用“河图”“洛书”及天文、历法知识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心、肝、脾、肺、肾五脏及论“神”、论“气化”等内容的相关原文进行再认识,使其内涵更接近传统中医文化的原本含义。最后,对“为何学、怎样学《黄帝内经》”做了回应。
本书包括三个相关的知识板块。第一至第六论为第一板块,是对《黄帝内经》成编之前先秦诸子文化、《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以及西汉文化等与生命科学相关资料的梳理和解读。之所以要研读这些文献,既想求索《黄帝内经》知识体系的文化渊源和背景,也是为了厘清相关知识的演进脉络。经过认真研习之后发现,《黄帝内经》传载的医学知识与其成编之前文献所传载的相关内容是一脉相承的,只不过吕不韦、刘安、董仲舒、司马迁等人是借用这些生命科学知识作为他们讲论治国理政方略的例证资料而已。除了《吕氏春秋》《淮南子》《春秋繁露》三者所涉的“养生”,以及《史记》以29例“诊籍”资料为素材而编撰的《扁鹊仓公列传》内容较为集中外,其他有关的生命科学知识则完全是零散地、“碎片化”地分散在各相关论题的字里行间;《黄帝内经》则专事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整理编撰,虽然162篇医学文献的论题重点各有相异,但都围绕着生命科学知识体系这一主旨而撰述,所以是集中的、相对完整的,正因为如此,其才被称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是中医药学的奠基之作。
通过对上述相关文献的梳理,一则说明《黄帝内经》虽然成编于《史记》之后、《七略》之前,但其传载的医药学知识却形成时间久远,源远流长,是前人长期防病治病经验的总结和凝练,相当部分的内容并不比上述文献晚出甚或形成时间更早,这从其中引述的数十种医药文献可知;二则上述文献虽然也引用了古人研究的生命科学知识作为论证的材料,只能说明其与《黄帝内经》成编时汇集的资料都是前人对生命科学知识研究的成果和医疗经验的结论而已,相互间无明显的顺承关系;三则厘清了诸如“养生”“阴阳”“五行”“精气”“神论”“天论”等命题演化的脉络。
第七至第十五论为第二板块,针对《黄帝内经》讲了些什么,梳理相关内容。其中的“神”“火”“气化”等内容不仅是中医药学理论中的重要命题,而且内涵丰富,意义重大,广为应用,但后世在运用其中的概念时,常将不同层次的内涵相混淆,故有必要对其基本概念及意义进行系统规整和梳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内容未按现行教材的表达方式陈述,而是站在《黄帝内经》原文的认知角度,从“河图”、“洛书”、十月太阳历法知识在原文中应用的遗痕、气化理论在五脏功能活动中的体现、五脏的生理特性三个维度,梳理了相关知识。由于各脏内容有明显的差异,故本书对各脏的论述各有不同。缘于此处对五脏内容的表达有别于现行教材的认知方法,故而称之为“再认识”。第十五论对《黄帝内经》中认为影响人类寿命的四方面因素予以评述,权作是书研究养生理论的基础。
“为何学、怎样学《黄帝内经》”的五论是第三知识板块,其中从八个方面对《黄帝内经》成编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为何还要强调对其进行学习的疑问予以回应。在回答怎样学习经文的方法时,既概要性地介绍了当前学习经典的现状,也提出了“读通原文、解析经义、纵横联系、结合实践、弘扬拓展”五步方略的建议,还讲述了依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的天文历法背景,以及“河图”“洛书”知识,运用“溯本求源”之法研读经文的体会,尽可能地帮助热爱《黄帝内经》的研习者,既能追究经文之“然”,也能探索相关经文的“所以然”。
《黄帝内经》及其缔造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更是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先行者”。其通过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充分展示了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所以说,但凡舍弃这一经典而纵论“国学”者,难免会失之完备。这里选择二十论辑录为册,试图从生命科学的维度,表达中医药学是“国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立场,妥当与否,求教于同道。
张登本,1944年生,陕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69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留校任教,兼职博士生导师。在《内经》《难经》研究方面颇有体会,先后发表论文260余篇,主编出版专著及教材30部,代表著作有《内经词典》《内经的思考》《难经通解》《全注全译黄帝内经》《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等。其中,《内经词典》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二等奖、陕西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被评为陕西省先进工作者、师德先进个人。
第一论 先秦诸子思想与《黄帝内经》
一、《内经》理论构建中的道家思想
二、《内经》理论构建中的儒家思想
三、《内经》理论构建中的法家思想
四、《内经》理论构建中的墨家思想
五、《内经》理论构建中的名家思想
六、《内经》理论构建中的阴阳家思想
七、《内经》理论构建中的杂家思想
八、《内经》理论构建中的兵家思想
第二论 《吕氏春秋》与《黄帝内经》
一、杂家理念对生命科学理论构建的影响
二、圜道观对生命科学理论构建的影响
三、“本生”理念对生命科学理论构建的影响
四、“民本”理念对《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的影响
第三论 西汉文化与《黄帝内经》
一、社会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科学知识发展的影响
四、西汉主要文献对《内经》成编的影响
五、西汉及此前医药成就与《内经》理论的构建
第四论 《淮南子》与《黄帝内经》
一、“兼收并蓄”与《内经》治学理念
二、道家本体论与《内经》理论
三、“道”论与《内经》理论
四、阴阳观与《内经》理论
五、五行观与《内经》理论
六、天人相应观与《内经》理论
七、脏腑知识与《内经》理论
八、病证知识与《内经》理论
九、养生知识与《内经》理论
十、理法施治与《内经》治法理论
十一、药物知识与《内经》理论
第五论 《春秋繁露》与《黄帝内经》
一、“天人相应”思想与《内经》理论
二、精气观与《内经》理论
……
第六论 《史记》与《黄帝内经》
第七论 《黄帝内经》“神”概念的发生及其意义
第八论 中医“火”的概念与内涵
第九论 《黄帝内经》气化理论及其意义
第十论 《黄帝内经》心藏象理论及其意义
第十一论 《黄帝内经》肺藏象理论及其意义
第十二论 《黄帝内经》脾藏象理论及其意义
第十三论 《黄帝内经》肝藏象理论及其意义
第十四论 《黄帝内经》肾藏象理论及其意义
第十五论 《黄帝内经》所论人类寿夭因素及其意义
第十六论 学习《黄帝内经》的意义
第十七论 学习《黄帝内经》的方法
第十八论 “河图”“洛书”与《黄帝内经>
第十九论 历法知识是研读《黄帝内经》的重要门径
第二十论 “九法”是《黄帝内经》构建生命科学知识体系的思维范式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