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集:宋集宋诗宋人研究》是王岚教授的自选集,共收录其历年发表的论文22篇,内容主要集中于宋人文集(含宋代类书1种)编刻,宋诗、宋人的考证。作者多方搜集有关宋集的著录情况和文献记载,广泛深入考察、目验现存版本各种细节,通过校勘掌握不同版本的异文资料,然后分析归纳,考辨甄别,理清繁复的编刻情况和传承源流,结论扎实可信。本书所收论文,适应《全宋诗》的编纂需要而产生,并结合《全宋诗》编纂的进行和延伸而不断深入、拓展,其结集出版,对于古籍目录学、版本学、宋集整理乃至宋代文化研究,均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望江集序
漆永祥
王岚教授将她多年来的学术研究成果结集出版,命我作序,她是师姐,我不敢不从,但对于她的大作没有多少发言权,只能拉杂谈一些往事,聊且塞责而已。
第一次见王岚是在1992年,我到北大报考孙教授钦善先生的博士生,忘了是通过谁打听到王岚北大南门17楼的宿舍,就冒昧去打扰。我永远都记得一个温暖而宁静的镜头:在一间陈设简陋、光线也不怎么充足的宿舍里,王岚和王丽萍两位各自坐在一张书桌前,在台灯下专注地看稿。她们青春洋溢的笑脸,纯粹、干净、质朴而舒适,给了我感动之外,更坚定了我想来北大求学的决心和勇气。
我经过两番折腾,于1993年秋间终于来到了北大,侍从业师孙钦善先生求学。那时正是《全宋诗》整理最吃紧的时期,孙老师称为艰苦的“爬坡阶段”,我也被老师硬生生安插进了项目组,做宋末元初400余家小集及零散小家的整理。我虽然硕士论文写的是《试论乾嘉时期的校勘学》,但那只是花架子,没有真刀真枪地做过校勘工作,所以当时拎着档案袋在图书馆奔波,常常一个星期找不到一个小家的点滴生平事迹,而遇到诗句字有异同需要取舍时,也手抖而下不了笔。记得有一次,王岚把一份我整理的稿子给了我,说主编之一的陈新先生很不满意,除了校勘问题外,稿子中线条太多,交叉重叠,指示不明,像一张四至八道地理图。我硬着头皮找陈先生请教,先生的“尚书(常熟)”官话,很难听懂,但他最后六个字我听得分外清晰而扎耳----“这个是不行的”。陈先生的话,让自小学以来一直当“三好生”的我充满了焦虑与挫败感,就多少有点儿怕他。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王岚鼓励我说:陈先生人其实特别好,你不用怕,多听多请教就好。从那以后,我也就真的跟陈先生慢慢接触多了起来,才真切地感受到老先生其实是一位腹笥充溢、菩萨心肠且笑容灿烂的长者。
在如何选择博士论文题目时,孙老师问我可不可以就以宋诗整理与研究为方向,边整理边研究,两不耽误。但我却犯起来愁来,原因是一方面宋诗小家的整理,让我伤透了脑筋,有精疲力尽之感;另一方面我还想接着硕士论文,做乾嘉考据学的研究。但我不敢跟老师说我的想法,就又去向王岚问计。她说:你不妨跟老师直说,如果有道理,老师会听的。我就抖着胆儿嗫嗫嚅嚅地向老师说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老师非常支持。于是,我就又主动给自己挖了个又深又大的坑,做了后来伤筋动骨的《乾嘉考据学研究》。但如果没有师姐的助力,我可能就放弃了。
1996年秋,我又经过大费周折后留北大滥充教职,和王岚成了同事,诸事不明时就常向她请教。98年,《全宋诗》72册终于出齐,此后获得了大大小小无数和我们相关又似乎不相干的奖项。我常常说,《全宋诗》编纂的成功,五位主编居功甚伟,但最辛苦的是孙老师和陈新先生。如果再向下寻觅,那么在我们这些责任编委与整理者中,王岚无疑是付出辛劳最多的一位。她不仅要负责自己手中大量宋诗的整理,而且还协助资料室的管理工作,帮助孙老师协调与联络外地整理者稿件的交稿、审稿与退改等工作,以及傅璇琮先生、陈新先生来校时的食宿等事宜。她以自己瘦弱的身躯,将各项工作做得平顺和谐,井井有条,顶起了她能承受以及不能承受的重任。
随着《全宋诗》的出版,有宋一代总集便可轻易储之插架。这对宋代文学等方面的研究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此后研究宋诗的专著与论文明显增多,其中就包括对《全宋诗》的纠误与补遗。其实在《全宋诗》整理期间,如不明时代的诗人诗作、神鬼依托之诗等,本来就不在正编收录范围之内;加上北宋部分先出版,而后来整理期间发现的北宋诗人、诗作就无法补入。因此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就已经有了纠误与补遗的打算,也积累了不少的资料。进入新世纪后,《全宋诗补正》项目紧锣密鼓地接着上马,我选择当了逃兵,退出了《补正》项目组,而王岚和许红霞、李更、陈晓兰四位同仁则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可以说,她们的青春与大部分精力,都奉献给了宋诗的整理与研究,值得我们深度的鞠躬和加额的礼敬!
作为一个以著书与教学为生的学人,自然不可能谋得大富大贵,自古以来所最期望的莫过于有一部著述传世。《全宋诗》尽管存在着无数的讹误,但无疑是可以万古流传的。在这个自我渺小而充满偶然的尘世里,我们选择的权利小到几乎无法做出选择,只能被动适应。也正因为如此,尽管我常说自己是全宋诗项目组里“打打酱油的”,但我仍然为能参与宋诗的编纂与整理感到无尚的光荣!
而王岚师姐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在做着宋诗整理与研究以及版本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上天妒才,给了她诸多的磨难,药裹关心,体弱多疾;但她以扎实的功底、严谨的态度、坚韧的毅力、不屈的精神,一直沉浸于自己热爱的工作当中,且成绩突出,这又是何等的幸运。而读者手头的这部论文集,是王岚多年来在专业领域所取得的出色成果的结晶;一编在册,宋集、宋诗与宋人研究领域的诸多疑惑,如运诸掌,脉络分明,迎刃而解,读者诸君又是何等的幸运!
陇右漆永祥
于庚子小雪后六日匆草于京北紫石斋
王岚,女,1965年4月生,浙江杭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曾担任台湾实践大学高雄分校客座副教授、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交换研究员、日本大学文理学部中国语中国文化学科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文献学、宋诗整理、古籍版本学。著《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参与《全宋诗》整理、《二十四史全译·宋史全译》,编译《陈子昂诗文选译》,点校《经籍会通》等;合编《古典文献学基础》等教材。
望江集序
宋籍版本考论
张咏集版本考
欧阳修文集版本流传系统辨析
唐庚集版本源流考
汪藻文集与诗作杂考
邓肃《栟榈集》版本考
戴复古集编刻流传考
对江湖派诗人小集编刊的初步考察
和刻本《真山民诗集》的文献价值
真山民其人其集考
《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唐宋编》五则
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宋人别集概述
《锦绣万花谷?别集》编刻考
宋诗补正
西昆诗人重出诗考
《全宋诗》册一及册六补正札记
《〈宋诗纪事〉补正》欧阳修诗分析
《锦绣万花谷?别集》宋佚诗考
宋人年谱
张咏年谱
其他
《全宋诗》前五册编纂出版
《陈子昂诗文选译》前言
《〈经籍会通〉外四种》前言
古籍版本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中国当代版本文化现象透视
后记
后 记
一
1982年9月,十七岁的我从西子湖畔负笈北上,踏入北京大学校园,就没再离开,到如今已整整三十四年。如果把我的生活经历作一分段的话,那到目前为止,可以说前三分之一时光我是地道的南方人,而后三分之二时段,则成了生活在燕园的北方人。
1986年我本科毕业,面临考研选择,是回家读杭州大学,还是考本校?内心很是纠结。这时候,一个契机出现了。1985年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申报《全宋诗》编纂,被立为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重点规划项目,工程浩大,亟需专业人才,故1986年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特别招收宋诗整理研究生班(仅此一届)。于是在征求了班主任严绍璗老师的意见后,我便与同班的八位同学齐齐考入了这个研究生班。从此《全宋诗》如影随形,渗透到了我的学习教学科研当中,直至今日。
从1986年起,我开始学习和参与《全宋诗》整理编纂工作。《全宋诗》主编有傅璇琮、孙钦善、倪其心、陈新、许逸民五位先生,孙老师、倪老师主持编纂组日常工作,傅、陈、许三位先生则常抽空来北大住上几天,共同商议、审稿。
起初布置我们做辑佚,分配给我的是我国第一部雕版印行的丛书《百川学海》。我将此书所收73种宋元人笔记,全部翻阅一遍,将里面的宋诗一一摘抄,还辑考出宋人佚诗62首(句)。后撰为《〈百川学海〉所收宋元笔记中的宋诗辑佚》一文,经孙老师推荐,1990年10月发表在中华书局《古籍整理与研究》第五期上,这是我的文字第一次被印成铅字。
《永乐大典》是宋诗辑佚的渊薮,但当时还没有相应的《索引》编制出版。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的缩印本10册,其中第一、第二厚厚两大册,就是我负责辑佚的。就这么一行行看过去,一页一页翻过去,标记、复制、剪贴或手工抄录,从中辑出了大量的宋诗材料。
《全宋诗》除了700多家有诗集传世的作者,其余占94%的诗人仅存零篇断句,散见于各类文献当中,我们通常称作“小家”。《全宋诗》小家的整理工作基本由编纂组的师生承担,我们需要查找有关文献资料,撰写诗人小传,索查原书、核对文字、查补缺漏、编次诗句,注明出处。宋代名家的诗集,主要是与学术界合作,聘请校外学者整理,不过返回的稿件良莠不齐,有的问题严重不便退改,就交给我们年轻人重新点校、补遗。此外剩余的一些中等大小的集子也放手给我们整理。
在编纂组工作的时候,我们会经常向主编们讨教。一口常熟话,一笔蝇头小字,是陈新先生的标志,他年纪最大,把关最严,往往是他在稿子上圈出疑似错误的字句,发还给我们去查原书,结果几乎都被他说中,某字确当作某字,令我们敬佩不已。
那时候,还没有科研考核之类的压力,我们每天泡在编纂组资料室、图书馆善本部查书、整理小家等,紧张忙碌,却乐在其中。傅璇琮先生看问题有前瞻性,他注意到了这个情况,特别关照我们将平时查考的宋人生平、诗作辨伪等小问题写成考证札记交给他,然后选择、批改。后来我的《“崧坪小稿”误收张咏诗》一则,刊登在《北京大学校刊专刊·出版社图书报道》1990年12月15第3版上,仅328字,这是我最早写成的“豆腐块”考证文字。
孙老师是我的恩师,对我十分信任,读研时就将张咏集(诗4卷)交给我整理。初次接触宋人诗集,虽说分量中等,我却感觉沉甸甸的。我曾前往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杭州大学图书馆,调查了15种以上张咏集的版本,最后确定以《续古逸丛书》影宋本《乖崖先生文集》十二卷、附一卷为底本,参校了残宋本、清曹溶旧藏抄本、吕无隐抄本、四库全书本、丁丙抄本、莫祥芝刻本,酌采清蒋继轼、黄丕烈、近人傅增湘校记,并从《西昆酬唱集》等辑得佚诗5首。第一次独立完成了一部古籍点校整理的全过程,对古籍整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切实的体会,后将考察结果撰为《张咏集版本考》一文。
1988年7月,研究生班毕业,由于名额有限,经历一学期过渡等候,到1989年1月正式留校。有了张咏诗集的整理点校基础,我又尝试深入了解张咏生平,编写《张咏年谱》。从文集、史书、笔记、诗话、方志中搜集与张咏有关的各种材料,用卡片摘录,按年月编排。抄写卡片的方式虽然很原始,但它的好处是可以随时增加内容,调整前后顺序,且方便寻找。这样大概积累了一大盒子卡片,最后据以撰成45000多字的论文,获得硕士学位。
从研究生变成老师,我承担了更多的《全宋诗》整理任务。看到年近七旬的高秀芳老师每天雷打不动地坐在办公室,编排宋诗作者生年先后,核查小传籍贯所标今地,觉得她太辛苦,就主动提出帮她排次,由此收获一段忘年友情。后来我还接手宋人诗集的管理工作,负责分配底本、催稿、收稿、退改等。此外还担任册1—7等总计19册的责任编委,编排整理稿、统一体例格式、编卷标页、看校样、与出版社联络等。1991年9月,《全宋诗》第1—5册在众人期待中终于问世,奉孙老师之命,我写了一篇《<全宋诗>前五册编纂出版》,予以详尽介绍。
1992年9月我一边参加《全宋诗》编纂,一边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除了张咏之外,我还点校了宋太宗(合作)、欧阳修(合作)、汪藻、唐庚、周紫芝、张元干、曹勋、戴复古、汪元量等诗集,逐渐对宋人别集的编纂刊刻流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陆续又撰写了若干关于版本考的论文发表。孙老师也有意让我对宋人文集的版本问题集中做一番考察梳理,由此确定我的博士论文选题。不料中间一场大病袭来,所有事项不得不中辍两年,直到1997年6月20日才举行答辩。那天孙老师请来《全宋诗》主编中的傅璇琮先生当主席,陈新、许逸民先生做评委,还有杨忠、高路明老师。后来论文经过反复修订增删,扩充查考了32位宋人的别集,撰成28.6万字的《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于2003年5月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2004年12月获华东地区古籍优秀图书一等奖。
此后我没再大规模地进行宋人文集版本调查考证,但仍然有所关注。先后发表了《汪藻文集与诗作杂考》《邓肃<栟榈集>》版本考》。除了宋人文集,也涉及到宋代类书。《锦绣万花谷》在各类目下载录了大量的宋人诗作,是当初《全宋诗》辑佚的重点书之一,但我后来偶然发现《全宋诗》所据乃《四库全书》本,只利用了其前集、后集、续集的宋诗资料而并未涉及其别集。2007年8月我赴日本早稻田大学访学,在文学部稻畑耕一郎教授那里做交换研究员,有机会去静嘉堂文库、御茶之水图书馆看到了《锦绣万花谷》宋刻残本。在早大提供的毗邻图书馆的安静的办公室里,写成了《〈锦绣万花谷?别集〉的编刻及其保存的宋代佚诗》。教育学部的内山精也教授热情相邀,让我在2008年5月24日京都立命馆大学召开的日本“第12回宋代文学研究谈话会”上发表了该文;后来还请人译成日语,收录在他主编的日本宋诗研究会期刊《橄榄》第16輯上。
2008年8月底,我即将结束访学回国,在早大图书馆随意浏览,却发现了“柳田文库”架上的薄薄一册和刻本《真山民诗集》,这是个日本文化九年(1812,当清嘉庆十七年)玉山堂刊本,虽然晚出,却收录了宋末元初隐逸诗人真山民的168首诗作,而《全宋诗》据四库本只收了122首,故有46首佚诗可补,不禁欣喜。回国之后,随即调查了国内所藏各种版本,撰写了《和刻本〈真山民诗集〉的文献价值》《真山民其人其集考》两篇论文。《日本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宋人别集概述》,也是我后来将早大收藏的宋代别集做了普查、目验之后的小结。
不过,日本之行最为难得的是结识了内山老师及其夫人益西拉姆。内山老师研究苏轼,成果卓著,虽滴酒不沾,却富豪侠之气;拉姆是四川藏族人,爱花如痴,有极好的人缘。他俩结交广泛,朋友遍布中国南北高校,哪位老师去东京,都会受到他们真诚的接待。从2011年起,内山老师主持日本文部省项目《南宋江湖诗派的综合性研究》,召集了一批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共同研究。《对江湖派诗人小集编刊的初步考察》,就是我2014年在日本大学文理学部担任外国人教授,于每周6门课的教学间隙写出的与此课题相关的文章。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将来还会持续下去。
1998年12月,《全宋诗》72册终于全部出版,成为第一部称得上是“全”的宋诗总集,受到学术界广泛欢迎,也获得了第四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1999)等很多奖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一些重收误收等问题被逐渐发现,不少订补论著陆续发表出版。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于是2003年起由孙老师牵头,在北大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古委会立项,对《全宋诗》进行全面补正。我作为主持人之一,负责课题统筹,招募学生、分配任务、讲授方法步骤、收稿、送审、退改以及报销经费等,逐步推动项目缓慢前进。《西昆诗人重出诗考》《〈(宋诗纪事)补正〉欧阳修诗分析》《<全宋诗>册一及册六补正札记》《<锦绣万花谷?别集>宋佚诗考》等,俱为《<全宋诗>补正》项目的成果。
二
前面提到的科研工作及其成果,基本上都与《全宋诗》编纂有关。此外我还参加了其他的古籍整理工作。
章培恒先生等主编的《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流行一时,我做的是《陈子昂诗文选译》。分量不大,只10万字,每篇的解题、注释、翻译,以及《前言》撰写,却很锻炼人。书稿后来交由周勋初先生、倪其心老师审阅,想来他们一定没少费笔墨替我修改润色。这套书1994年初版,2011年又出了修订本。
许嘉璐先生主编的《二十四史全译》,规模宏大,我和同学们参加的是倪其心老师任分史主编的《宋史全译》。那时候我还和王丽萍同住在校内17楼集体宿舍,只要一有空闲,我们两人就坐在各自的书桌前,琢磨白话译文。我总共翻译了《兵志》和《列传》部分的28卷、37万字,前后花了一两年时间,那真是对耐心和毅力的考验。此书直到2004年才面世。
1999年燕山出版社的《<经籍会通>外四种》,其实应该是“外五种”。其中《经籍会通》《澹生堂藏书约》《藏书记要》《儒藏说》由我点校,《武林藏书录》《吴兴藏书录》则由师妹陈晓兰点校,那篇《前言》是我们合撰的。
新世纪以来,出现了一系列大规模影印的善本古籍,每种善本都需要解题文字相与配合。我为《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宋元版汉籍选刊》撰写了两种影印说明(元至正刻本《集千家注分类杜工部诗》、宋庆元刻本《欧阳文忠公集》);为《中华再造善本总目提要?唐宋编》撰写了七则提要(《王黄州小畜集》《范文正公文集》《温国文正公文集》《欧阳文忠公文集》《东莱标注老泉先生文集》《栾城集》《唐先生文集》)。
三
作为老师,教学是我最重要的工作。1989年9月我正式登上讲台,给86级古典文献本科生开设《宋诗整理与实习》课程。这是专业破例因人设课,主要是希望我介绍《全宋诗》编纂体例方法,传授经验,带领这班其实与我只差三四岁的大学生,学习如何整理《全宋诗》小家。开课前倪老师还特地要去了我准备的第一讲讲义,阅毕首肯。
《版本学》是古典文献专业必修课,1984年专业特地从西安请来黄永年先生,给我们82、83级两个班集中授课,全部的内容压缩在几周之内讲完。黄先生讲课时的语气、声调、神态,现在还能回忆起来。此后,专业请来李致忠先生讲授《版本学》。李老师一周一次从北京图书馆赶来上课,我给李老师当了两学年的助教。从第三学年开始,就由我独当一面,接过了《版本学》课。岂料只在1993年教了90级一届,第二年就病倒了,这时幸得北大图书馆善本部的张玉范主任急人所难,替我接过了教棒。1996年我恢复教学,直到今天。有关《版本学》讲课的大纲、部分讲义章节等,被收入《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及指南》《古籍印本鉴定概说》《古典文献学基础》等书中。两篇单独发表的论文《古籍版本学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国当代版本文化现象透视》,皆源自课堂教学的内容。
四
今年年初中文系通知,计划编一套《北大中文系学术精品自选集》丛书,由三联书店出版,让老师们参与。虽然留校已经二十七年,陆陆续续也发表了一些论文,但自觉才疏学浅,研究范围不广,成果也有限,本没有动过编自选集的念头。
当我试着翻寻期刊杂志,搜罗旧稿之际,便遇到一个难题,1997年之前的文章全没有电子版,因为那时电脑还未普及。这个工作量有多大?心中无数。自我的母亲王福华2002年底故去,我的父亲王凯勋一直独居。他老先生今年八十七岁了,平日喜欢在电脑上下载时事新闻、编辑照片、绘制图片,乐此不疲,而帮我做事最令他开心。当年我十余万字的《版本学》讲义手稿就是他一个字一个字敲进电脑的,《古典文献学基础?古籍版本学》里的几幅插图也出自其手。寒假里我便挑了字数最少的一篇——《<全宋诗>前五册编纂出版》,让父亲帮忙录入电脑,他一天录两页,4500字用了两天时间。看来不容易,于是便果断将其余各篇送付文印室。
我在论文旧稿中挑选了22篇,其中关于张咏、欧阳修、唐庚、戴复古集版本考辨的4篇已见《宋人文集编刻流传丛考》,只因这4部诗集都是我在《全宋诗》中点校整理过的,发表较早、用功较深,特别是欧阳修、戴复古有修改增订,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故重加收录。其余各篇则全部根据纸质期刊校读一遍,个别的增加了新材料、修正了旧结论,然后统一体例格式、字体,注明原刊出处以及增删修订与否。按照内容分成四大类:一.宋籍版本考论(12篇),二.宋诗补正(4篇),三.宋人年谱(1篇),四.其他(5篇)。可以看出,我的研究重心在宋代,关于宋人文集(另宋代类书1种)编刻、宋诗、宋人的考证占了主要篇幅,偶尔涉及其他,故可以用《古籍整理研究论丛》来加以概括。
前后半年时间,书稿模样初成,将自己二十几年走过的研究之路作一番审视总结,竟也生出不少感触和新的认识,为此应该感谢中文系和出版社提供了这一难得的机会。
给书稿起名,颇费踌躇。我本浙人,钱塘江又名浙江,因其蜿蜒曲折,故又称之江。父亲几经迁居,现住钱江之滨,毗邻京杭大运河的入江口。今年春节,我随父兄前往钱江陵园给母亲扫墓,顺访位于六和塔西秦望山麓的浙江大学之江学院。这片园子,解放前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之江大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被拆分,在旧址上成立了浙江师范学院。1953年父亲母亲在此入学,因同乡而相识。校园以红砖建筑为主,钟楼、主楼、图书馆、礼堂、教授别墅、学生宿舍,散布在山坡,错落有致。早春时节,园内腊梅馥郁,古樟巍峨。母亲以前住过的“东斋”依然矗立,而父亲住过的宿舍楼已经拆建。还见识了父亲口中常常提及的“情人桥”,下有一汪深潭,绿中泛蓝,幽邃神秘。明明是第一次造访,却有种莫名的亲切与感动。喜欢这片留有父母足迹的园子,喜欢那历久弥新的名字。而今居数千里外北地,只能遥遥南望之江,集名遂定。
2016年8月8日
四年时光倏忽而过,书稿出版一波三折。幸得朋友襄助,出版社玉成,责编是正,谨致谢忱!
2020年12月29日又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