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概论(第2版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统编教材)
定 价:49.8 元
丛书名:全国高等院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统编教材
当前图书已被 12 所学校荐购过!
查看明细
- 作者:胡筱敏,王凯荣 著
- 出版时间:2020/4/1
- ISBN:9787568059350
-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X-43
- 页码:337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2
- 开本:16
《环境学概论(第二版)》以“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主线,系统阐述了人类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全书共分12章,主要内容涉及环境与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环境科学的生态学基础,人口、资源与环境,能源与环境,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水体污染及其防治,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防治,其他污染及其防治,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景观环境利用与保护等。本书对环境学方面的基础知识、环境污染防治的基本原理做了较详细的论述。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类各专业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针对性强,实用。根据第一版教材使用情况进行修订,本书是成熟的通识课教材。
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保护改善的根本在于教育。环境教育,作为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施的可行性、持续性和绩效性日益凸显。在校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建设的生力军,也是社会公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和全民族的生态保护素质。因此,在全国高校中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环境教育”作为科学概念,于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届“人类环境会议”中被正式提出,一般是指借助于教育的手段,使人们认识、了解环境问题并获得治理环境和防止新环境问题产生的思想、观念、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等。其内涵为将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原则与指导思想渗入到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等综合性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使其成为受教育者的基础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个体或集体在环境知识技能、意识和能力方面的培养,形成人类自觉保护环境的素质,主动地适应生态平衡,积极参与协调人、自然、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活动,从而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环境不断改善优化,形成良性循环。中国的环境教育与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一样,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30多年的蓬勃发展,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体系。目前大致可以分为环境专业教育和非环境专业教育两大部分。环境专业教育方面,自1998年起,为了适应环境科学的高速发展和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危机,国家批准设立了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强调了文、理及工科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中国的非环境专业教育最初是由国家环境保护部门领导并成立了自上而下的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以政府为主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目的在于通过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生态环境意识。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到今天已涵盖了从初等到高等的整个教育过程,成为终身教育、普及教育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目前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现实来看,环境教育大多局限于环境专业教育,环境教育不仅普及程度不够,大学生整体的环境意识状况仍然堪忧。作为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公民和建设者的机构,高校要适应新时期环境教育的需要,不仅仅是要培养高级环境保护人才,更应利用学科的群体优势、专业优势、教师资源的优势,从不同层次上加强非环境专业教育,在提高全民的生态环境素质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本书是应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之邀,为提高高校非环境专业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素质而编写的。全书是在东北大学胡筱敏教授于2000年出版的《环境学导论》基础上,集全国十余所高校十几位环境工程方面的专业教师的智慧完成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使学生树立在从事任何一项工程项目、生产活动或经济活动时都应把对环境的影响作为主要因素来认真考虑的观念;掌握生态环境、清洁生产、大气污染与防治、水体污染与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与处置等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知识结构。作者追求的特色是文理(工)兼备,即力图使工科学生掌握更多的环境伦理方面的人文知识及养成从宏观看问题的思维方式,使文科学生掌握更多的环境工程方面的基础知识。写作过程中,作者力图避免一些呆板的说教,尽量努力将同各个学科的联系十分密切而复杂的环境问题合乎逻辑地展示给读者,在章节的安排上力求循序渐进,以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地进行学习。 本书由东北大学胡筱敏、青岛农业大学王凯荣任主编,江苏大学黄勇强、中国矿业大学刘汉湖、沈阳工业大学崔丽任副主编。参加本书编写的有:东北大学胡筱敏、付忠田、李亮,青岛农业大学王凯荣、郑桂灵,江苏大学黄勇强,中国矿业大学刘汉湖,山东农业大学李光德,沈阳工业大学崔丽,石河子大学易丽娟,华中师范大学袁绪英,华南师范大学肖羽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张永利,五邑大学白书立,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科林,仲凯农业工程学院邹梦遥。付忠田、崔丽协助胡筱敏完成统稿。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非环境类专业开设环境教育课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环境类各专业和从事环境保护工作的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书中谬误与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方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在编写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献著作,在此对原作者表示谢意,个别引用未能一一列出,敬请原谅。
东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辽宁省环境工程技术服务中心主任;辽宁省生命学会理事长;辽宁省环保产业协会副会长、废气净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安全环境学报》、《环境工程》编委;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辽河流域专家组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中国致公党沈阳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沈阳市政协常委;国家教育部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2006-2012)。主要专长水处理及烟气脱硫脱硝。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60余篇被“EI”、“SCI”、“ISTP”收录,出版《混凝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等3本专著; 完成100余项国家、部委、省市及有关厂矿课题。 “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等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氧化吸收脱硝及资源化利用技术与设备”获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一种周期换向电凝聚处理印染废水的方法及装置”等获中国发明专利10项。目前作为负责任正进行的研究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铝/铁双电极周期换相电凝聚处理废水的机理研究”、国家重大支撑计划(首席)“电化学海水淡化(5万吨/日)成套技术设备及城市饮用水示范工程”、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辽河流域氨氮污染控制关键技术与示范研究”等。
第1章绪论(1) 1.1环境概述(1) 1.2环境问题(4) 1.3环境科学(11) 思考题(15) 第2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6) 2.1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内涵(16) 2.2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展渊源(20)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与途径(23) 2.4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25) 2.5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行动(27) 2.6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31) 思考题(40) 第3章环境科学的生态学基础(42) 3.1生物生存环境(42) 3.2生态系统(43) 3.3生态系统种群间的相互作用(61) 3.4生态平衡与生态失衡(64) 3.5生物污染(67) 3.6生态系统退化与恢复(73) 3.7生态系统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76) 思考题(78) 第4章人口、资源与环境(79) 4.1全球性的人口难题(79) 4.2增长的因素(83) 4.3中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与现状(85) 4.4资源问题与资源分类(88) 4.5可更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93) 4.6不可更新资源的极限(96) 4.7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98) 思考题(101) 第5章能源与环境(102) 5.1能源与现代文明进步(102) 5.2能源利用对环境的影响(107) 5.3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途径(111) 思考题(117) 第6章大气污染及其防治(118) 6.1大气圈结构与大气组成(118) 6.2大气污染及其类别(120) 6.3大气污染防治技术(132) 6.4全球性大气污染对策(137) 思考题(147) 第7章水体污染及其防治(149) 7.1水资源与水循环(149) 7.2水体污染(155) 7.3水体污染防治(166) 思考题(176) 第8章土壤污染与防治(177) 8.1土壤的形成和作用(177) 8.2土壤的组成与性质(180) 8.3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土壤环境容量(191) 8.4土壤污染(196) 8.5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与转化(200) 8.6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215) 思考题(223) 第9章固体废物的污染及其防治(225) 9.1固体废物的定义和分类(225) 9.2固体废物的危害(228) 9.3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技术(230) 思考题(242) 第10章其他污染及其防治(243) 10.1噪声污染及其防治(243) 10.2电磁污染及其防护(248) 10.3放射性污染及其防护(254) 10.4热污染及其防治(262) 10.5光污染及其防治(265) 10.6室内空气污染(271) 思考题(274) 第11章环境评价与规划管理(276) 11.1环境评价(276) 11.2环境规划(282) 11.3环境管理(287) 11.4环境政策制度(290) 思考题(308) 第12章景观环境利用与保护(309) 12.1景观环境的概念与内涵(309) 12.2景观环境的类型与价值(311) 12.3农村景观环境规划与建设(316) 12.4城市景观环境规划与建设(320) 12.5景观环境的保护(324) 思考题(326) 参考文献(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