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阵是两岸乡土社会武术组织,也是两岸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事项,凝聚了两岸民众数百年的历史记忆,是两岸同源文化的特殊例证。本书运用文献法、参与式观察、访谈、口述历史、个案探讨等研究方法,从追本溯源伊始,对宋江阵的发展历程、仪式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基于此而阐释隐含在宋江阵仪式文化中的象征内涵,从而解构隐藏在广大民众内心的历史心性,透析这种仪式文化中的自我认同、族群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内涵,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建构逻辑。
前 言
闽台民间体育文化是沟通两岸民众情感、佐证两岸文化同源的重要方式,是两岸民众所拥有的共同历史记忆。宋江阵是闽台民间的集体性武术团体文化,通过身体运动的形式来勾勒人们的历史记忆,以丰富的文化象征内涵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并促生了两岸民众多元认同的历史心性。本书运用文献调研、实地考察、访谈、口述史、个案等研究方法,以宋江阵仪式文化作为研究主体,立足于文化挖掘整理,结合民族学、历史人类学、历史学、象征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知识,探究这种仪式文化中的多元象征内涵,解构隐藏在仪式文化背后广大民众的历史心性。本书由六个章节(包括绪论)组成,主体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为宋江阵的仪式文化、宋江阵的历史记忆、宋江阵的文化表达、宋江阵的历史心性。
第一章,钩沉索隐:闽台宋江阵的仪式文化。本章主要以三个部分来整理宋江阵的仪式文化。第一部分重点挖掘整理了“宋江阵”一词在文献及文物中的呈现,并对宋江阵的源起进行梳理。从目前可考之材料得知,有明确标记“宋江阵”印迹的相关文献与实物至少在清朝末年就已经存在,距今有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宋江阵源起的种种传说之中,从宋江阵与宋江、戚继光、郑成功、南少林、民团等相关关系入手,基于文献与实证的相互印证,论证了宋江阵源自抗倭斗争之“鸳鸯阵”,对宋江阵源自《水浒传》的说法提出了质疑,解构了郑成功“寓兵于农”、南少林反清复明、民团自卫等历史事件对宋江阵发展的推动作用。第二部分重点对所挖掘的闽台宋江阵兵器、道具、信仰神祇等方面进行系统整理,使人们能直观感受到闽台宋江阵在这些方面的保护与创新,并从中感受到闽台宋江阵在这些方面的演变所形成的差异。第三部分重点对宋江阵的仪式文化进行了整理,基于特纳的仪式理论,从“结构与反结构”的理念出发,对特纳“阈限”理论与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融合进行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剖析,并在其仪式理论的“分离、阈限与融合”的启迪下,从宋江阵整个仪式的具体实践出发,将该仪式文化分为“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在解构“前阈限”和“后阈限”宋江阵仪式文化的同时,重点探讨了闽台两岸宋江阵仪式的身体展演过程,呈现了当前闽台宋江阵在身体展演过程中的“异”与“同”。
第二章,发展历程:闽台宋江阵的历史记忆。本章以历时性研究为主体,同时交叉一定的共时性研究内容,以清朝末年为挖掘整理的发起时间点,分别对福建和台湾地区宋江阵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第一个部分为福建宋江阵社会记忆的整理,共分为近代福建宋江阵(1840~1949)、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期间的宋江阵(1949~1976)和改革开放后的福建宋江阵(1978年至今)。在近代社会,福建宋江阵的社会记忆主要与鸦片战争、抗法斗争、抗日斗争等历史事件关系密切,被视为人民群众反抗斗争的重要工具;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宋江阵文化开始活跃起来,逐渐在各种庆典中参与展演,而在“文革”初期宋江阵文化只能以“隐文化”的形式枝藤蔓延,直到“文革”后期才逐渐有所改观;改革开放以后,福建宋江阵迎来了大好发展契机,“文革”中沉寂的情形逐渐得以改善,宋江阵文化展演出现在节庆、祭祀、庆典活动等场域之中,从单一的作为保家护院的“工具”逐渐向多元化转型。第二个部分重点探讨了台湾自日本殖民统治以来宋江阵的社会记忆,分别为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宋江阵(1895~1945)、戒严时期的台湾宋江阵(1949~1987)和解严后的台湾宋江阵(1987年至今)。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台湾地区宋江阵的主要功用是参与日本殖民统治前期的抗日斗争以及日本殖民统治中后期的庙会建醮仪式。在该历史阶段,福建与台湾宋江阵的社会存在更多表征了宋江阵武阵的技击本质,同时台湾宋江阵广泛地参与乡土祭祀,也说明宋江阵社会功能的重要移转。在台湾三十多年的戒严期间,宋江阵文化并未中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得到鼓励和支持,这使得台湾地区的宋江阵文化得以更好地延承。从该时期闽台宋江阵的发展境况辨析,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乡土微众文化的宋江阵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发展的工具理性。在台湾解严之后,宋江阵的发展有了更好的发展自主性,不仅在庙会中继续保持生命力,同时与大、中、小学教育相互关联,还参与了休闲观光赛事等活动。从闽台在这一时期宋江阵的社会发展情况分析,台湾宋江阵在发展趋势、发展路径等方面都比福建宋江阵文化更加前沿,从中也引发了对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诸多反思。
第三章,象征之林:闽台宋江阵的文化表达。本章主要从宋江阵仪式文化的多重视角,探究蕴含其中的多元文化象征内涵。第一个部分以宋江阵仪式场域为主体,分别从“前阈限”、“阈限”和“后阈限”三个部分中的仪式内容进行解构。“前阈限”过程中的保护神祭拜仪式不仅是对地域发展历史的深刻记忆,同时表征了对农耕文化的集体记忆与象征。台湾地区宋江阵仪式中的请水仪式,更加突出“饮水思源”之寓意,而其中请火仪式则凸显“永续香火”之文化象征。在“阈限”过程中,根植于宋江阵文化阵头的阵法展演、拳术演练、兵器对练等仪式内容,是对早期战场搏斗历史场景的记忆、再现与象征。在“后阈限”过程中,宋江阵仪式展演文化凸显了广大民众的感恩之念,体现了圆满的象征文化内涵。宋江阵仪式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人们对传统礼仪的坚持与恪守,在不同村落族群中,这种身体展演的文化象征与其村落社会环境、宗族发展、宗族规训等方面息息相关,象征了一个小的族群文化概貌。正是在不同展演场域中的身体及行为的象征性,赋予宋江阵更为宽泛的文化寓意。第二个部分重点对宋江阵仪式展演中的器物文化象征寓意进行阐释。宋江阵中的兵器不仅是战场搏斗的兵器,更是人们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宋江阵社会存在与社会延续之历史记忆或集体记忆;锣、鼓、钹是一种古代延承的乐器,更是一种中国传统文化及其精神的象征;香炉、符箓虽有祈愿、驱邪以及保平安等功用,但在宋江阵中的使用象征了乡土宗教文化;传统武术服装是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识别与记忆,而其中的草鞋也突出了宋江阵的生活化象征;脚巾具有装饰作用,而主要特殊寓意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门派的象征;打面的色泽和线条表征了梁山好汉等英雄主义崇拜的文化象征内涵。第三个部分以宋江阵参演的场域为主要对象,探究在不同的展演场域中,宋江阵所展示的象征文化寓意。在地方乡土宗教的祭祀仪式之中,其所表达的象征文化依托宋江阵尚武的文化特质,被视为乡土宗教祭祀的保护神,延续了宋江阵的勇武本质。在以村落为主体的宗族或族群祭祀中,宋江阵是一种宗族发展史的文化象征,表征了族人对英雄祖先的尊崇。在一些节日活动中,宋江阵是一种增添节日气氛的娱乐休闲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展演与象征。第四个部分重点探讨了宋江阵因人物模仿而形塑的象征文化,并解构了这种模仿形成的历史心性。对《水浒传》中梁山好汉的模仿,总体要呈现一个见义勇为、除暴安良、勇猛果敢的集体记忆,同时通过对其领袖宋江的人物模仿突出其核心地位在军事组织及乡土社会中的作用与象征;假借李逵、武松、关胜等勇武人士的形象,来实现对一批民间武术者的形塑;借女性参与武术运动、革命运动的特性来鼓舞广大女性积极投身社会建设之中;如此等等,建构了宋江阵仪式文化的多重象征内涵。
第四章,勾勒认同:闽台宋江阵的历史心性。关于闽台宋江阵的研究,最终还是要立足于以解构人物的历史心性为目标,认同成为一种可供选择的趋向。自我认同、族群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是宋江阵仪式文化所呈现的主要认同形式,三者通过宋江阵这种媒介进行相互建构。在本章的第一个部分,从自我认同的历史心性、仪式中自我认同的身体表征、仪式前后自我认同的结构与反结构等角度展开讨论。在宋江阵仪式展演场域中,个体的自我认同主要源于个体的需求,是为了从先人那里获得相关的荣誉,并在族群内部以及族际形成社会影响,从而提升自我在社会场域中社会层次或空间,而这种认同的产生主要源自对《水浒传》中所谓的“英雄人物”模仿及其身体展演而形构的形象,这种源自模仿而形成的自我认同在特纳所谓的仪式不同阶段,即本文所解构的“前阈限”“阈限”“后阈限”三个阶段,皆有不同的心态呈现。第二个部分以族群认同为出发点,在宋江阵的仪式场域中,解构了族群认同的“根基论”“情境论”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移转。族群认同有根基性,主要源自本族群先人所参与宋江阵展演的历史记忆;同时有情境性,表征为在族群的发展过程中,为了族群的生存需要,将宋江阵文化建构成为本族群的文化组成部分。在某种场域中,这种“根基性”和“情境性”所形成的族群认同交替互补,或同时存在于宋江阵仪式文化中。第三个部分以中华民族认同为主要研究范畴,在国家这种场域中,宋江阵作为一种“惯习”,往往通过其特殊的历史记忆来烘托这种场域,并勾勒乡土民众的中华民族认同思绪。我国台湾同胞在移民过程中所形成的族群,不仅体现着本族群的“血缘”关系,还因移民而形成与祖源地的“血缘”关系,而宋江阵是这种“血缘”被重新认知的一种方式。宋江阵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我国台湾民众在不同场域展演这种仪式文化,足以说明我国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认同思绪。在宋江阵仪式的展演场域中,所形成的三种认同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之间的逻辑主要体现为:第一,个体首先实现自我认同,进而才有可能凝聚成族群认同,最后思考中华民族认同;第二,中华民族认同反过来影响族群认同的形成或自我认同的形塑;第三,以自我认同为中心,可直接上升到族群认同,或者上升到中华民族认同的层面,中华民族认同同样也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自我认同形构。总体而言,这三种源自人的认同关系是一种互构关系,同样是一种三角关系,相互促进,也有相互制约性。
郭学松,博士,硕士生导师,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类学。
绪论/001
第一节 研究依据/003
一 研究背景/003
二 研究意义/005
第二节 文献梳理/006
一 闽台乡土体育研究/006
二 闽台乡土体育研究现状的反思/025
三 闽台乡土体育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027
第三节 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031
一 研究对象/031
二 研究方法/031
三 研究思路/034
四 研究创新点/034
第四节 理论背景/036
一 族群理论/036
二 移民理论/038
三 仪式理论/039
四 模仿理论/041
第一章 钩沉索隐:闽台宋江阵的仪式文化/043
第一节 闽台宋江阵源起记忆/046
一 “宋江阵”之词的呈现/047
二 宋江阵的记忆与解构/057
第二节 闽台宋江阵器物与信仰文化/077
一 福建宋江阵的器物与信仰文化/078
二 台湾宋江阵的器物与信仰文化/085
第三节 闽台宋江阵仪式过程/092
一 福建宋江阵仪式/092
二 台湾宋江阵仪式/100
本章小结/107
第二章 发展历程:闽台宋江阵的历史记忆/109
第一节 福建宋江阵/112
一 近代福建宋江阵(1840~1949)/112
二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结束的福建宋江阵(1949~1976)/121
三 改革开放后的福建宋江阵(1978年至今)/127
第二节 台湾宋江阵/134
一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宋江阵(1895~1945)/134
二 戒严时期的台湾宋江阵(1949~1987)/145
三 解严后的台湾宋江阵(1987年至今)/148
本章小结/155
第三章 象征之林:闽台宋江阵的文化表达/157
第一节 宋江阵仪式的象征文化/160
一 仪式内容象征/161
二 仪式过程象征/166
第二节 宋江阵仪式中器物的象征寓意/170
一 兵器文化象征/171
二 道具文化象征/175
第三节 宋江阵仪式展演场域中的象征/180
一 宗教仪式中的象征/181
二 宗族仪式中的象征/184
三 节日庆典中的象征/189
第四节 人物模仿中的身体文化象征/192
一 人物模仿的象征/194
二 肢体展演模仿的象征/198
三 模仿欲望的解构/201
本章小结/203
第四章 勾勒认同:闽台宋江阵的历史心性/205
第一节 自我认同:身体运动的工具基础/208
一 自我认同的历史心性/209
二 仪式中自我认同的身体表征/214
三 仪式前后自我认同的结构与反结构/217
第二节 族群认同:仪式展演的本源回归/220
一 根基论:族群认同的逻辑起点/221
二 情境论:族群认同的工具理性/225
三 根基论与情境论互融:族群认同的移转/228
第三节 中华民族:仪式中想象的共同体/231
一 从仪式中审视想象的共同体/232
二 从族群的血缘认知中华民族认同/235
三 从文化的同源表达中华民族认同/239
第四节 自我、族群、中华民族互构:仪式展演的隐喻/242
一 从自我认同到族群认同/243
二 从自我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245
三 从族群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248
四 中华民族、族群、自我认同的互构逻辑/250
本章小结/252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255
第一节 结论/257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259
附表1 《宋江阵》兵器/261
附表2 闽台宋江阵分布情况/264
附表3 《宋江阵》108阵阵法/280
附表4 《宋江阵》三十六天罡情况/282
附表5 《宋江阵》七十二地煞情况/284
参考文献/288
致谢/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