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法学评论》是由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资源法研究中心承办的集刊。本书是该集刊的第13卷,分为5个栏目,共计9篇论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现今比较焦点的环境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进一步推动环境法学的繁荣,倡导学术研究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卷首语
亲爱的读者,《中国环境法学评论》第13卷与您见面了!这一卷不只代表新的一道年轮(以往我们一般都是一年出版一卷),不只反映中国环境法学一个时期的进步(每一卷都是它出版前的环境法学界研究心得的凝结),还有非同一般的情结。
一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刊
2017年12月16日,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长办公会在武汉大学召开。“会议讨论了研究会会刊建设问题”,会议的重要结论是“明确《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为研究会会刊”(《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长办公会会议纪要》2017年第3期)。
其实,《中国环境法学评论》[原名《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从2008年卷(也就是第四卷)起改为《中国环境法学评论》,以下简称《评论》],从创刊时起就一直是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的会刊。《评论》的第一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在封面上书写着:“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承办。”此后的各卷都按此模式标注。第二届理事会第二次会长办公会的功绩在于,用会长办公会会议纪要的形式对这个事实加以“明确”。
有了这份“明确”,《评论》的编辑会努力寻找更加“明确”的“推新”“辩理”“启智”(《中国环境资源法学评论·发刊词》)的方向,确定更加“明确”的为研究会会员服务的目标。
二 《评论》的编辑队伍
把新的一卷《评论》呈现给读者的是一支大不同于以往的编辑队伍。
为了更好地与研究会的工作“对接”,扩大采收稿件的范围,增强修改稿件的能力,提高编辑的工作效率和办刊水平,《评论》对编辑队伍做了较大的调整。它拥有41位编辑。研究会几十位常务理事都是它的编委会成员。研究会二十余位会长、副会长都是它的学术委员会成员。马骧聪、肖乾刚等老一辈环境法学者都是它的顾问。
这是环境法学研究的中国阵容。这支队伍将努力创造或助推创造中国环境法学的学术辉煌。
三 本卷主要栏目
《评论》第13卷处在新的起点上。这个新起点也是转折点。它开启了新的阶段,也延续着过去的工作。它展现了新的姿态,而新姿态可能出自旧时的设计或培育。
以下几个栏目将得到持续建设。
(一)中国环境法制建设
习近平同志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构建“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于环境法学研究来说,“立足中国”就是要发现中国问题、梳理中国问题,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途径、方法,给中国问题的解决提供圆满的答案。我撰写的《中国环境法的雏形——〈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历史地位》是对我国环境法发展历史的总结。希望以后每卷都能吸收讨论中国环境法制建设问题的精品力作。
(二)经典选译
约瑟夫·L.萨克斯是美国著名法学家,因创立公共信托理论而享誉美国和几乎整个西方世界。近年来,他的学说也受到我国一些中青年学者的重视。本卷收录了萨克斯的长篇论文《自然资源法中的公共信托理论:有效的司法干预》(李冰强译)。我把这看作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尽管以前《评论》也刊登过译作,比如杜群、曹可亮的译作(《评论》2013年卷),曹霞、高静萱的作品(《评论》2012年卷)等],因为我希望能把更多更优秀的外国经典作品介绍给国内的读者。
(三)年会学术交流综述
本卷采用了彭本利博士撰写的《修改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学者见解——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201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综述》。这篇文稿形成于2016年。收录它可以向前延伸《评论》对研究会年会实施“综述”的历史。向前延伸历史是为了更好地为长久的未来调整航向,因为历史有不能丢的业绩,也有不能忘的失误。
(四)名家评名著
《评论》以往登载过李明华撰写的《探寻环境权研究的“第三条道路”——读〈环境保护的国家义务研究〉》(《评论》第12卷)、刘卫先撰写的《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及其对环境法学研究的启示——〈风险社会〉与〈世界风险社会〉介评》(《评论》2008年卷)等,评价中外学者优秀作品的文章。请做过专门研究的学者给优秀学术著作写评价,把评价文章转送给广大的读者,这个办法很好。在学术日新的今天来说,宜用这个办法;对于需要广泛学习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以及环境科学、生态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等学科的新知识的环境法学研究群体来说,宜用这个办法;对于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的知识的滋养、理论的匡助以完成环境法学学科体系构建的环境法学人来说,宜用这个办法。
按照这一想法,本卷收录了田其云《低碳消费的法律规制——评李响教授的〈低碳消费立法研究〉》的书评。希望这篇文章能成为《评论》新起点上的有益尝试。
主编 徐祥民
2019年6月15日于青岛海滨寓所
徐祥民,又名徐进,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名誉院长,浙江工商大学特聘教授、法学部主任、蓝色文明与绿色法制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环境法制建设
中国环境法的雏形——《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草案)》的历史地位 徐祥民
论环境行政公益诉讼、公民诉讼及团体诉讼——以中国台湾地区“环境行政法”为例 王服清
基于法益理论反思的环境法思考 何佩佩
用数据说2015年《大气污染防治法》之“严” 姜渊
经典选译
自然资源法中的公共信托理论:有效的司法干预 〔美〕约瑟夫·萨克斯 文 李冰强 译
域外环保法及其借鉴
荒野管理困境与严格司法审查:美国荒野保护的经验观察 马允
论京津冀地区大气污染防治法律机制之完善——以美国经验为借鉴 于文轩 朱炳成
年会学术交流综述
修改我国《水污染防治法》的学者见解
——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6年年会暨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综述 彭本利
名家评名著
低碳消费的法律规制——评李响教授的《低碳消费立法研究》 田其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