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先秦两汉言说资料汇编
本书是先秦两汉言说问题的资料汇编,辑录先秦两汉经学、诸子、史学、集部著作中涉及言说问题的相关文字。文学是言说,言说是文学的一种根本属性,由此出发展开的文学研究会有新的面貌。本资料汇编对于中国文学和小说的言说研究具有文献汇集的价值,为研究者提供材料使用的方便。
前 言
文学是言说。这是我们对于文学是什么的一种基本认识和态度,文学的存在是以它的方式进行自我言说和他者言说,创作的时候是自我言说,面对读者的时候是他者言说,而只有成功的自我言说,才可能导致他者言说的成功。在作者、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三角关系中,贯通其中的是言说。文学以言说显示了自身的存在,以言说表达了对于世界的感受,以言说建立了和读者的联系,而一切身世、门阀、教育、阅历、交游的背景因素,都不过是在为文学的言说做准备工作。
把文学的根本属性理解为一种言说,必然导致文学史的重新阐释,文学史叙述也因此面临重构。文学如此,小说亦如此;文学史如此,小说史亦如此。
言说既然是文学存在和表达的根本属性,小说乃文学之一种,小说的根本属性因此也是言说。小说言说研究在把小说理解为一种言说的思想基础上,以小说如何言说为线索和切入点,探究小说的文体特征、故事表达、文学性生成、历史演变、小说与文学传统和文化母体的关系、小说创作实践与小说理论等相关问题,打破小说史分期局限,突破现有研究思路和格局,追求整体观,强调从小说本身抽象理论,探寻小说历史脉动的内在支配力,重构中国小说史。这一旨在寻找小说史研究的新方法和新路径,探究小说研究新模式的设想,研究范围和主题包括七个方面:(1)小说言说资料汇编;(2)中国古代言说的话语体系;(3)中国古代言说话语体系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4)中国古代小说的言说理论(前人的理论概括);(5)中国古代小说言说的理论(隐藏在小说中需加以抽象的理论)(从古代小说中抽象出言说理论来);(6)言说话语视域下的中国古代小说史;(7)中国小说史的言说通观。然而,万丈高楼平地起,任何学术目标的实现,都需要从基础做起,基础不打好,一切都无从谈起。小说言说的基础,就是要先编写小说言说的相关资料,为小说言说的研究提供一个初步的读本和参考,从而打下小说言说研究的文献基础,再以此为出发,攀登那些预定的山峰。于是,编撰一套《小说言说资料汇编》的想法也就自然产生了。打算从先秦开始,一直到清代,分三、四卷,汇集小说言说的主要资料,成一小小文献书系,以资便利。
《先秦两汉言说资料汇编》即此资料汇编的第一卷,此卷之成,历时数年,参编人员,商定体例,分工合作,随时讨论,虽不如研究工作之艰辛,也花费了不少精力和时间,付出亦颇可观,自身也加强了对此一领域的理解,倘对中国文学和小说研究有所裨益,则幸甚焉。
先秦两汉的小说,自是处于隐而未发的状态,相关的言说,也与小说尚未建立直接的联系,但是,万事都有开始,小说言说的源头,正从此开始。先秦两汉涉及言说问题的文献中,经书、史著、诸子百家、文集在各自的视角和领域所表达的言说思想,多种多样,蕴含丰富,后世小说的发展繁荣,与此密切相关。因此,万事开头难,《先秦两汉言说资料汇编》的完成,不但意味着《小说言说资料汇编》的工作有了初步的成果,奠定了后续工作的根基,而且把小说言说的探寻深入到了言说话题产生的源头深处,历史溯源与开枝散叶是这样的难分难解。
先有言说,后有小说言说。于是,《先秦两汉言说资料汇编》先期而出。
凡 例
一、本书辑录先秦两汉与言说问题有关的资料,为中国古代言说问题及小说言说研究提供基本读本和参考文献。
二、本书辑录范围涉及先秦两汉经学、诸子、史学、集部著作中涉及言说问题的相关文字。经学取材以《十三经》为主,兼及《春秋繁露》《说文解字》《释名》《尔雅》等。诸子著作主要有《荀子》《老子》《庄子》《商君书》《韩非子》《墨子》《公孙龙子》《慎子》《六韬》《管子》《吕氏春秋》《六韬》《司马法》《尉缭子》《邓子》《鬼谷子》《新语》《淮南子》《盐铁轮》《法言》《新序》《说苑》《西京杂记》《论衡》《白虎通》《潜夫论》《政论》《昌言》《申鉴》《中论》《风俗通义》《独断》等。史著包括《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列女传》《吴越春秋》等。集部有《贾谊集》《蔡邕集》等。
三、本书先秦两汉言说资料的编撰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排列。
四、先秦两汉之后的经学注疏、诸子著作注释、史著注释等,对于难解的原文有帮助理解作用的,尽管超出时代范围,但在所辑录经学、诸子、史著原文之后适当加以采辑,以方便读者。
五、对于辑录著作的版本,原则上采用通行本,一般是获得学界较高认可度的,学界普遍使用,相关专业出版社出版的整理或影印古籍。
六、对于所引材料,本书均取自原文,注明作者、卷数,所依据版本,同一部书,只在首次出现时注明一次版本信息,以后不再注明,但卷数、篇名不同者,仍然注明。
七、由于本资料汇编采用简体字出版,出版社也有相应规定和要求,故古籍原文中的异体字和通假字都尽量改成了通用字。
八、所编资料卷目、数字等标注方式依所使用版本而定,尽量与原书保持一致。
张勇,红河学院中文系教授。任群英,红河学院中文系教授。孙敬华,红河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先秦部分
经
《周易正义》
卷二《需》
卷二《讼》
卷二《师》
卷四《明夷》
卷五《革》
卷五《震》
卷五《艮》
卷五《渐》
《尚书正义》
卷二《尧典》
卷三《舜典》
卷四《大禹谟》
卷四《皋陶谟》
卷五《益稷》
卷八《汤誓》
卷八《仲虺之诰》
卷八《伊训》
卷八《太甲上》
卷八《太甲下》
卷八《咸有一德》
卷九《盘庚上》
卷九《盘庚下》
卷一〇《说命上》
卷一〇《说命中》
卷一一《泰誓中》
卷一一《牧誓》
卷一三《旅獒》
卷一三《金縢》
卷一四《康诰》
卷一六《多士》
卷一六《无逸》
卷一七《蔡仲之命》
卷一七《多方》
卷一七《立政》
卷一八《君陈》
卷一八《顾命》
卷一九《毕命》
卷一九《冏命》
卷二十《秦誓》
《毛诗正义》
卷一之二《葛覃》
卷一之三《芣苡》
卷一之三《汉广》
卷一之四《草虫》
卷二之一《终风》
卷二之三《泉水》
卷二之三《二子乘舟》
卷三之一《墙有茨》
卷三之二《载驰》
卷三之二《考盘》
卷三之三《氓》
卷三之三《伯兮》
卷四之三《女曰鸡鸣》
卷四之三《狡童》
卷四之四《扬之水》
卷五之三《汾沮洳》
卷六之二《采苓》
卷九之四《出车》
卷九之四《杕杜》
卷一〇之一《彤弓》
卷一〇之二《采芑》
卷一〇之三《车攻》
卷一一之一《沔水》
卷一一之一《黄鸟》
卷一一之二《我行其野》
卷一二之一《节南山》
卷一二之一《正月》
卷一二之二《雨无正》
卷一二之三《巧言》
卷一二之三《巷伯》
卷一三之一《大东》
卷一三之二《楚茨》
卷一四之三《青蝇》
卷一五之一《采菽》
卷一五之二《都人士》
卷一五之二《采绿》
卷一五之三《瓠叶》
卷一六之三《皇矣》
卷一六之五《下武》
卷一七之三《公刘》
卷一七之四《板》
卷一八之一《抑》
卷一八之二《桑柔》
卷一八之三《烝民》
卷一九之二《时迈》
卷一九之三《有客》
卷二〇之一《》
卷二〇之一《有》
卷二〇之一《泮水》
《周礼注疏》
卷第七《九嫔》
卷第二十二《冢人》
卷第二十二《大司乐》
卷第二十五《占梦》
卷第三十六《夷隶》
卷第三十六《貉隶》
卷第三十六《禁暴氏》
卷第三十八《象胥》
《仪礼注疏》
卷第七《士相见礼第三》
卷第二十一《聘礼》
卷第四十一《既夕礼》
卷第四十八《少牢馈食礼》
《礼记正义》
卷第一《曲礼上第一》
卷第二《曲礼上》
卷第三《曲礼上》
卷第四《曲礼下第二》
卷第五《曲礼下》
卷第七《檀弓上》
卷第八《檀弓上》
卷第九《檀弓下第四》
卷第十《檀弓下》
卷第十一《王制第五》
卷第十二《王制》
卷第十三《王制》
卷第十八《曾子问第七》
卷第十九《曾子问》
卷第二十《文王世子第八》
卷第二十七《内则第十二》
卷第二十八《内则》
卷第二十九《玉藻第十三》
卷第三十《玉藻》
卷第三十一《明堂位第十四》
卷第三十五《少仪第十七》
卷第三十六《学记第十八》
卷第三十九《乐记》
卷第四十二《杂记下第二十一》
卷第四十三《杂记下》
卷第四十五《丧大记》
卷第四十七《祭义第二十四》
卷第四十八《祭义》
卷第五十《哀公问第二十七》
卷第五十《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卷第五十一《孔子闲居第二十九》
卷第五十一《坊记第三十》
卷第五十二《中庸第三十一》
卷第五十三《中庸》
卷第五十四《表记第三十二》
卷第五十五《缁衣第三十三》
卷第五十七《问传第三十七》
卷第五十八《投壶第四十》
卷第五十九《儒行第四十一》
卷第六十一《婚义第四十四》
卷第六十一《乡饮酒义第四十五》
卷第六十二《射义第四十六》
卷第六十三《丧服四制第四十九》
《春秋左传正义》
卷第四(隐公六年至十一年)
卷第五(桓公元年至二年)
卷第八(庄公元年至十年)
卷第九(庄公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卷第十(庄公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
卷第十一(闵公元年至二年)
卷第十三(僖公六年至十四年)
卷第十四(僖公十五年至二十一年)
卷第十五(僖公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卷第十六(僖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
卷第十八(文公元年至四年)
卷第十九上(文公五年至十年)
卷第十九下(文公十一年至十五年)
卷第二十(文公十六年至十八年)
卷第二十三(宣公十二年)
卷第二十四(宣公十三年至十八年)
卷第二十五(成公元年至四年)
卷第二十六(成公五年至十年)
卷第二十七(成公十一年至十五年)
卷第二十八(成公十六年至十八年)
卷第二十九(襄公元年至四年)
卷第三十(襄公五年至九年)
卷第三十二(襄公十三年至十五年)
卷第三十三(襄公十六年至十八年)
卷第三十四(襄公十九年至二十一年)
卷第三十五(襄公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卷第三十七(襄公二十六年)
卷第三十八(襄公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卷第三十九(襄公二十九年)
卷第四十(襄公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卷第四十一(昭公元年)
卷第四十二(昭公二年至四年)
卷第四十三(昭公五年至六年)
卷第四十四(昭公七年至八年)
卷第四十五(昭公九年至十二年)
卷第四十六(昭公十三年)
卷第四十七(昭公十四年至十六年)
卷第四十八(昭公十七年至十九年)
卷第四十九(昭公二十年)
卷第五十(昭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
卷第五十一(昭公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
卷第五十二(昭公二十六年至二十八年)
卷第五十三(昭公二十九年至三十二年)
卷第五十四(定公元年至四年)
卷第五十五(定公五年至九年)
卷第五十六(定公十年至十五年)
卷第五十七(哀公元年至五年)
卷第五十八(哀公六年至十一年)
卷第五十九(哀公十二年至十五年)
卷第六十(哀公十六年至二十七年)
《春秋公羊传注疏》
卷第二(隐公二年至四年)
卷第五(桓公七年至十八年)
卷第七(庄公八年至十七年)
卷第九(庄公二十八年至三十二年)
卷第十(僖公元年至七年)
卷第十一(僖公八年至二十一年)
卷第十二(僖公二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卷第十五(宣公元年至九年)
卷第十六(宣公十年至十八年)
卷第十七(成公元年至十年)
卷第十八(成公十一年至十八年)
卷第二十(襄公十二年至二十四年)
卷第二十一(襄公二十五年至三十一年)
卷第二十六(定公六年至十五年)
卷第二十七(哀公元年至十年)
《春秋穀梁传注疏》
卷第二(隐公四年至十一年)
卷第三(桓公元年至七年)
卷第四(桓公八年至十八年)
卷第五(庄公元年至十八年)
卷第六(庄公十九年至三十二年,闵公元年至二年)
卷第七(僖公元年至五年)
卷第八(僖公六年至十八年)
卷第九(僖公十九年至三十三年)
卷第十(文公元年至八年)
卷第十一(文公九年至十八年)
卷第十二(宣公元年至十八年)
卷第十三(成公元年至八年)
卷第十四(成公九年至十八年)
卷第十五(襄公元年至十五年)
卷第十六(襄公十六年至三十一年)
卷第十七(昭公元年至十三年)
卷第十八(昭公十四年至三十二年)
卷第十九(定公元年至十五年)
卷第二十(哀公元年至十四年)
《论语注疏》
卷一《学而第一》
卷二《为政第二》
卷三《八佾第三》
卷四《里仁第四》
卷五《公冶长第五》
卷六《雍也第六》
卷七《述而第七》
卷八《泰伯第八》
卷九《子罕第九》
卷一〇《乡党第十》
卷一一《先进第十一》
卷一二《颜渊第十二》
卷一三《子路第十三》
卷一四《宪问第十四》
卷一五《卫灵公第十五》
卷一六《季氏第十六》
卷一七《阳货第十七》
卷一八《微子第十八》
卷一九《子张第十九》
卷二〇《尧曰第二十》
《孝经注疏》
卷一《开宗明义章第一》
卷二《卿大夫章第四》
卷七《谏诤章第十五》
卷九《丧亲章第十八》
《尔雅注疏》
卷二《释诂下》
卷三《释言第二》
卷四《释训第三》
卷五《释乐第七》
《孟子注疏》
卷一下《梁惠王上》
卷二下《梁惠王下》
卷三上《公孙丑上》
卷三下《公孙丑上》
卷四上《公孙丑下》
卷四下《公孙丑下》
卷五上《滕文公上》
卷五下《滕文公上》
卷六上《滕文公下》
卷六下《滕文公下》
卷七上《离娄上》
卷七下《离娄上》
卷八上《离娄下》
卷八下《离娄下》
卷九上《万章上》
卷九下《万章上》
卷一一上《告子上》
卷一一下《告子上》
卷一二上《告子下》
卷一二下《告子下》
卷一三上《尽心上》
卷一三下《尽心上》
卷一四上《尽心下》
卷一四下《尽心下》
史
《国语集解》
《周语上第一》
《周语下第三》
《鲁语下第五》
《晋语二第八》
《晋语五第十一》
《晋语六第十二》
《楚语上第十七》
《越语上第二十》
《越语下第二十一》
《战国策注释》
卷三《秦策一》
卷四《秦策二》
卷五《秦策三》
卷六《秦策四》
卷七《秦策五》
卷八《齐策一》
卷九《齐策二》
卷十《齐策三》
卷十一《齐策四》
卷十二《齐策五》
卷十三《齐策六》
卷十四《楚策一》
卷十五《楚策二》
卷十六《楚策三》
卷十七《楚策四》
卷十八《赵策一》
卷十九《赵策二》
卷二十《赵策三》
卷二十一《赵策四》
卷二十二《魏策一》
卷二十三《魏策二》
卷二十五《魏策四》
卷二十六《韩策一》
卷二十九《燕策一》
卷三十《燕策二》
卷三十一《燕策三》
卷三十二《宋卫策》
卷三十三《中山策》
子
《荀子集解》
卷一《劝学篇第一》
卷二《不苟篇第三》
卷二《荣辱篇第四》
卷三《非相篇第五》
卷三《非十二子篇第六》
卷三《仲尼篇第七》
卷四《儒效篇第八》
卷五《王制篇第九》
卷六《富国篇第十》
卷七《王霸篇第十一》
卷八《君道篇第十二》
卷九《臣道篇第十三》
卷九《致士篇第十四》
卷十一《强国篇第十六》
卷十一《天论篇第十七》
卷十二《正论篇第十八》
卷十三《礼论篇第十九》
卷十四《乐论篇第二十》
卷十五《解蔽篇第二十一》
卷十六《正名篇第二十二》
卷十七《性恶篇第二十三》
卷十七《君子篇第二十四》
卷十八《成相篇第二十五》
卷十九《大略篇第二十七》
卷二十《宥坐篇第二十八》
卷二十《子道篇第二十九》
卷二十《哀公篇第三十一》
卷二十《尧问篇第三十二》
《老子校释》
《老子道经·二章》
《老子道经·八章》
《老子道经·十七章》
《老子道经·二十二章》
《老子道经·二十三章》
《老子道经·二十七章》
《老子德经·四十一章》
《老子德经·四十三章》
《老子德经·四十五章》
《老子德经·五十六章》
《老子德经·六十二章》
《老子德经·六十六章》
《老子德经·六十九章》
《老子德经·七十章》
《老子德经·七十三章》
《老子德经·七十八章》
《老子德经·八十一章》
《庄子集解》
卷一《逍遥游第一》
卷一《齐物论第二》
卷一《养生主第三》
卷一《人间世第四》
卷二《德充符第五》
卷二《大宗师第六》
卷三《在宥第十一》
卷三《天地第十二》
卷四《天道第十三》
卷四《天运第十四》
卷四《缮性第十六》
卷四《秋水第十七》
卷五《至乐第十八》
卷五《达生第十九》
卷五《田子方第二十一》
卷六《知北游第二十二》
卷六《庚桑楚第二十三》
卷六《徐无鬼第二十四》
卷七《则阳第二十五》
卷七《外物第二十六》
卷七《寓言第二十七》
卷八《让王第二十八》
卷八《盗跖第二十九》
卷八《说剑第三十》
卷八《渔父第三十一》
卷八《列御寇第三十二》
《商君书锥指》
卷一《更法第一》
卷一《农战第三》
卷二《说民第五》
卷三《壹言第八》
卷三《靳令第十三》
卷三《修权第十四》
卷四《徕民第十五》
卷五《弱民第二十》
卷五《君臣第二十三》
卷五《禁使第二十四》
卷五《慎法第二十五》
卷五《定分第二十六》
《韩非子集解》
卷第一《初见秦第一》
卷第一《存韩第二》
卷第一《难言第三》
卷第一《主道第五》
卷第二《有度第六》
卷第二《二柄第七》
卷第二《扬权第八》
卷第二《八奸第九》
卷第四《孤愤第十一》
卷第四《说难第十二》
卷第四《和氏第十三》
卷第四《奸劫臣弑第十四》
卷第五《亡征第十五》
卷第五《三守第十六》
卷第五《备内第十七》
卷第五《南面第十八》
卷第六《解老第二十》
卷第六《喻老第二十一》
卷第七《说林上第二十二》
卷第八《说林下第二十三》
卷第八《用人第二十七》
卷第八《大体第二十九》
卷第九《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卷第十《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卷第十一《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卷第十二《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卷第十三《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卷第十四《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卷第十五《难一第三十六》
卷第十五《难二第三十七》
卷第十六《难三第三十八》
卷第十六《难四第三十九》
卷第十七《难势第四十》
卷第十七《问辩第四十一》
卷第十七《问田第四十二》
卷第十七《定法第四十三》
卷第十七《说疑第四十四》
卷第十七《诡使第四十五》
卷第十八《六反第四十六》
卷第十八《八说第四十七》
卷第十八《八经第四十八》
卷第十九《五蠹第四十九》
卷第十九《显学第五十》
卷第二十《忠孝第五十一》
卷第二十《人主第五十二》
卷第二十《饬令第五十三》
卷第二十《制分第五十五》
《墨子集诂》
卷一《修身第二》
卷一《所染第三》
卷一《法仪第四》
卷二《尚贤上第八》
卷二《尚贤中第九》
卷二《尚贤下第十》
卷三《上同上第十一》
卷三《上同中第十二》
卷三《上同下第十三》
卷四《兼爱下第十六》
卷五《非攻上第十七》
卷五《非攻下第十九》
卷六《节葬下第二十五》
卷七《天志上第二十六》
卷七《天志中第二十七》
卷七《天志下第二十八》
卷八《明鬼第三十一》
卷九《非命上第三十五》
卷九《非命中第三十六》
卷九《非命下第三十七》
卷九《非儒下第三十九》
《墨子间诂》
卷十《经上第四十》
卷十《经下第四十一》
卷十《经说上第四十二》
卷十《经说下第四十三》
卷十一《大取第四十四》
卷十一《小取第四十五》
卷十五《迎敌祠第六十八》
《墨子集诂》
卷十《耕柱第四十六》
卷十《贵义第四十七》
卷十《公孟第四十八》
卷十《鲁问第四十九》
卷十《公输第五十》
《公孙龙子形名发微》
《迹府第二》
《论释第三·白马论第二》
《慎子》
《内篇》
《外篇》
《管子校注》
卷一《权修第三》
卷一《立政第四》
卷二《七法第六》
卷三《幼官图第九》
卷四《宙合第十一》
卷四《枢言第十二》
卷五《法禁第十四》
卷六《法法第十六》
卷七《大匡第十八》
卷九《霸形第二十二》
卷九《霸言第二十三》
卷十《君臣上第三十》
卷十一《君臣下第三十一》
卷十一《四称第三十三》
卷十二《侈靡第三十五》
卷十三《心术上第三十六》
卷十三《心术下第三十七》
卷十三《白心第三十八》
卷十三《水地第三十九》
卷十四《五行第四十一》
卷十五《任法第四十五》
卷十六《内业第四十九》
卷十七《七臣七主第五十二》
卷十八《度地第五十七》
卷二十《形势解第六十四》
卷二十一《立政九败解第六十五》
卷二十一《版法解第六十六》
卷二十一《明法解第六十七》
卷二十二《山至数第七十六》
卷二十三《揆度第七十八》
卷二十三《轻重甲第八十》
《吕氏春秋集释》
卷第三《先己》
卷第三《论人》
卷第三《圆道》
卷第四《劝学》
卷第四《尊师》
卷第四《用众》
卷第六《音初》
卷第六《制乐》
卷第七《荡兵》
卷第七《振乱》
卷第七《禁塞》
卷第七《怀宠》
卷第九《顺民》
卷第九《精通》
卷第十《异宝》
卷第十一《当务》
卷第十二《士节》
卷第十二《序意》
卷第十三《去尤》
卷第十三《听言》
卷第十三《谨听》
卷第十三《务本》
卷第十三《谕大》
卷第十四《孝行览》
卷第十四《首时》
卷第十四《义赏》
卷第十四《遇合》
卷第十四《必己》
卷第十五《慎大览》
卷第十五《权勋》
卷第十五《报更》
卷第十五《顺说》
卷第十五《察今》
卷第十六《先识览》
卷第十六《观世》
卷第十六《知接》
卷第十六《悔过》
卷第十六《去宥》
卷第十六《正名》
卷第十七《君守》
卷第十七《任数》
卷第十七《知度》
卷第十七《执一》
卷第十八《审应览》
卷第十八《重言》
卷第十八《精谕》
卷第十八《离谓》
卷第十八《淫词》
卷第十八《不屈》
卷第十八《应言》
卷第十八《具备》
卷第十九《高义》
卷第十九《上德》
卷第十九《贵信》
卷第十九《举难》
卷第二十《长利》
卷第二十《达郁》
卷第二十一《开春论》
卷第二十二《慎行论》
卷第二十二《疑似》
卷第二十二《察传》
卷第二十三《贵直论》
卷第二十三《直谏》
卷第二十三《知化》
卷第二十三《壅塞》
卷第二十四《赞能》
卷第二十五《别类》
卷第二十六《士容论》
卷第二十六《务大》
《六韬》
卷一《文韬·文师第一》
《司马法》
《仁本第一》
《尉缭子》
《制谈第三》
《攻权第五》
《治本第十一》
《将令第十九》
《邓子》
《无厚篇》
《转辞篇》
《鬼谷子集校集注》
《捭阖第一》
《反应第二》
《内楗第三》
《抵巇第四》
《飞钳第五》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权篇第九》
《谋篇第十》
两汉部分
经
《周礼注疏》
《春官宗伯·大司乐》
《礼记正义》
《曲礼上》
《大戴礼记解诂》
《哀公问五义》
《曾子立事》
《曾子制言中》
《曾子疾病》
《文王官人》
《小辨》
《春秋繁露义证》
卷三《玉英第四》
卷三《精华第五》
卷五《正贯第十一》
卷五《重政第十三》
卷六《离合根第十八》
卷六《立元神第十九》
卷八《必仁且智第三十》
卷九《身之养重于义第三十一》
卷十一《为人者天第四十一》
卷十五《郊祀第六十九》
卷十七《天地施第八十二》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第三·言部》
《释名》
史
《史记》
卷一《五帝本纪第一》
卷四《周本纪第四》
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
卷一二《孝武本纪第十二》
卷十四《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卷十八《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卷二四《乐书第二》
卷二八《封禅书第六》
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
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
卷四十九《外戚世家第十九》
卷五十四《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卷五十六《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卷五十八《梁孝王世家二十八》
卷六十二《管晏列传第二》
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卷六十七《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卷六十八《商君列传第八》
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
卷七十《张仪列传第十》
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卷八十四《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卷九十二《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卷九十七《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卷一百四《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卷一百九《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卷一百一十七《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卷一百二十《汲郑列传第六十》
卷一百二十四《游侠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二十六《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卷一百二十七《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卷一百三十《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汉书》
卷二十七《五行志》
卷三十《艺文志》
卷三十六《刘歆传》
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卷六十二《司马迁传》
卷六十四《朱买臣传》
卷六十五《东方朔传》
卷七十二《王贡两龚鲍传》
卷七十六《赵尹韩张两王传》
卷八十五《谷永杜邺传》
卷八十七《扬雄传》
卷八十八《儒林传》
《后汉书》
卷二《显宗孝明帝纪第二》
卷五《孝安帝纪第五》
卷十五《李王邓来列传第五》
卷二十四《马援列传第十四》
卷二十七《宣张二王杜郭吴承郑赵列传第十七》
卷二十八《桓谭冯衍列传第十八》
卷三十五《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卷三十六《郑范陈贾张列传第二十六》
卷四十《班彪列传第三十》
卷四十一《第五钟离宋寒列传第三十一》
卷四十九《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第三十九》
卷七十《郑孔荀列传第六十》
卷七十九上《儒林列传第六十九上》
卷八十下《文苑列传第七十下》
卷八十一《独行列传第七十一》
卷八十四《列女传第七十四》
《列女传》
卷之一《母仪传》
卷之二《贤明传》
卷之三《仁智传》
卷之五《节义传》
《吴越春秋辑校汇考》
《夫差内传第五》
《勾践入臣外传第七》
《勾践伐吴外传第十》
子
《新语校注》
《术事第二》
《辨惑第五》
《慎微第六》
《怀虑第九》
《明诫第十一》
《思务第十二》
《淮南子注》
高诱《淮南子叙》
卷一《原道训》
卷二《俶真训》
卷六《览冥训》
卷七《精神训》
卷八《本经训》
卷九《主术训》
卷十《缪称训》
卷十一《齐俗训》
卷十二《道应训》
卷十三《汜论训》
卷十四《诠言训》
卷十六《说山训》
卷十七《说林训》
卷十八《人间训》
卷十九《修务训》
卷二十《泰族训》
卷二十一《要略》
《盐铁论校注》
卷一《本议第一》
卷二《非鞅第七》
卷二《论儒第十一》
卷四《毁学第十八》
卷五《相刺第二十》
卷五《遵道第二十三》
卷五《论诽第二十四》
卷五《孝养第二十五》
卷五《利议第二十七》
卷五《国疾第二十八》
卷六《箴石第三十一》
卷六《水旱第三十六》
卷七《能言第四十》
《法言》
卷第一《学行》
卷第二《吾子》
卷第三《修身》
卷第四《问道》
卷第五《问神》
卷第六《问明》
卷第七《寡见》
卷第八《五百》
卷第十二《君子》
卷第十三《孝至》
《新序校释》
卷第一《杂事一》
卷第三《杂事三》
卷第五《杂事五》
卷第七《节士》
《说苑校证》
卷一《君道》
卷六《复恩》
卷七《政理》
卷八《尊贤》
卷九《正谏》
卷十一《善说》
卷十四《至公》
卷十六《谈丛》
卷十七《杂言》
卷二十《反质》
《西京杂记》
卷二
卷六
《论衡》
《逢遇篇》
《书虚篇》
《变虚篇》
《儒增篇》
《艺增篇》
《效力篇》
《别通篇》
《超奇篇》
《谴告篇》
《商虫篇》
《须颂篇》
《订鬼篇》
《定贤篇》
《正说篇》
《书解篇》
《对作篇》
《自纪篇》
《白虎通疏证》
卷三《礼乐》
《潜夫论笺校正》
《务本第二》
《贤难第五》
《考绩第七》
《述赦第十六》
《断讼第十九》
《释难第二十九》
《交际第三十》
《政论校注》
《阙题四》
《附录·论崔寔》
《昌言校注》
《理乱篇》
《阙题七》
《申鉴注校补》
《时事第二》
《俗嫌第三》
《杂言上第四》
《中论》
《中论序》
《治学第一》
《贵言第六》
《核辩第八》
《务本第十五》
《慎所从第十七》
《亡国第十八》
《风俗通义校注》
《风俗通义自序》
卷二《正失》
《独断》
集
《贾谊集校注》
《过秦论下》
《等齐》
《大政上》
《修政语上》
《蔡邕集编年校注》
《陈政要七事疏》
后记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