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关于工程船的原创科普图书,将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图文并茂地向广大读者生动诠释工程船的概念,深入浅出地介绍各国工程船的发展史,形象地描绘工程船的定义、分类、工作特点、船型特征、发展历程、关键设备、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容,充分展示我国工程船的强国之路,与读者一起畅想工程船的未来。希望本书能开阔广大读者的视界,扩宽工程船的知识面,激励更多青年朋友奋发图强,投身到工程船的事业中,在实现我国工程船之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的梦想。
国之重器舰船科普丛书由中国船舶与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和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组织,由众多一线船舶总设计师和船舶设计、制造科研人员等编写,内容包括中国军用和民用舰船主要船型共20种,如航空母舰、海洋平台、科考船等,突出其渊源、分类、构造、关键设备、人物事迹、发展历程、趋势等,力求原创、科学、新颖、生动,全面展示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舰船事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展现中国自主研发、建设海军的历程。打造以全面提升国民国防观念和科学文化素养为目标的大型科学文化传播工程,弘扬科学精神和国防精神,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使国民关心和热爱支持我国的国防建设、舰船事业建设,更好地为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舰船事业发展服务。
本丛书被列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国防科普委员会推荐图书。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人类的母亲,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的发展就离不开水。在占据这个蓝色星球约71%面积的水中,蕴藏着无比丰富的资源,并且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资源也被陆续勘探出,比如深水油气、可燃冰等。
然而人类毕竟不是鱼,水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对人类提出了考验。例如,如何采集水下的食物或其他资源,如何从河的一边去到另一边,如何找到安全的航道,如何确保大船可以入港,如何让远隔重洋的人们联系到对方等。
常言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于是为了连通两岸道路,人们架起了跨江大桥、跨海大桥;为了采集水下油气,人们在海洋上建起了钻井和生产平台;为了改善生存环境,人们填海造了人工岛、水上机场;为了大洋两岸的信息互通,人们又铺设了海底电缆等。这些港口、河道、造桥、填岛、钻油、采矿、风电、通信等水上、水下工程,就如陆地上的造楼、建厂、铺路、造地铁,对国家的建设,乃至全人类社会的发展,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不过要实现这些种类繁多、难度不一的工程,就必须要满足很多先决条件,关键之一就是要拥有与所进行工程相匹配的技术和设备。而本书的主角工程船,就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员大将。说是一员大将,工程船可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家族,它们各有所长,往往肩负着不同的重要使命。例如在桥梁工程中,无论是基础施工还是上部结构施工,都离不开各类工程船,包括起重船、打桩船、挖泥船、抛石船、潜水作业船等。此外,在洋山港填海工程等超级工程的施工现场也都能见到工程船的身影。再如海上溢油事故,会对海洋环境和社会经济活动产生重大的长期影响,震惊世界的2010年美国深水地平线石油平台爆炸事件就是其中之一,还被拍成了同名电影(Deepwater Horizon,译名《深海浩劫》)以示警诫。而专业溢油应急船舶和专业溢油回收装置就是国际上公认的处理水上大规模溢油事故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和关键设备。
除此之外,工程船在许多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项目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海上油气开采和后期拆运、海上风电场的风机安装、海底越洋通信电缆的铺设、海军远洋舰船的维修保障、岛礁的吹填建设等。而且随着我国经济与国防力量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包括海上工程在内的重大基础工程项目纷纷上马,这就对工程船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工程船的发展也随之突飞猛进,这也从侧面进一步反映了工程船的重要性。因此,工程船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国之重器。
本书从工程船这个大家族中,挑选了一些相对比较重要且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船型做了图文并茂的介绍(挖泥船另有分册专门介绍,本书不再介绍)。通过本书,读者可以对这些工程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一些相关的水上水下工程也会有一定的了解。同时还能从这些工程船的发展中体会到我国造船工业是如何从依赖进口,慢慢转为自力更生、积极创新,发展到远销世界各地。
当然,本书肯定还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最让人遗憾的是由于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书在工程船船型种类的广度和具体船型介绍的深度上都有所欠缺,希望广大读者朋友能够多多包涵。
最后,本书的成功出版,首先要感谢专家们悉心的专业指导,还要感谢李雨、程维杰、尉志源等几位老师协助提供了宝贵的照片资料,没有他们,本书肯定会失色不少。此外,还要感谢本丛书编委会、编辑部和出版社的支持、帮助和辛苦付出。
作 者
201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