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的文物鉴定,特别是陶瓷鉴定,占主流的一直是靠眼学和经验的专家。其实经验往往是靠不住的。专家所能经眼的文物毕竟有限,专家的知识结构也有问题。在现实中,传统鉴定出现的问题很多,影响很坏,包括时下热议的北师大捐赠事件、王刚砸瓷,先前的著名专家孙瀛洲、史树青走眼经历等等,不胜枚举。
拨乱反正,使文物鉴定科学化、规范化是文物鉴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关于这一点,业内其实一直有反思和认同,渐成共识。
本书是古陶瓷鉴定的权威工具书,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且可操作性极强。
本书版面字数约32万,彩图800余幅,分为中国古陶瓷历史和相关鉴定古陶瓷的化学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的物理常识与鉴定 古陶瓷工艺知识与鉴定等4部分,从古陶瓷历史、物理和化学常识,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系统讲述了古陶瓷及古陶瓷鉴定的科学知识。
本书对目前占主流地位的依靠眼学和经验的鉴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翻了传统眼学鉴定的理论和标准,建立了全新的可被检验的科学鉴定体系,对于古陶瓷鉴定向科学化、规范化之路迈进具有积极意义。
前言(摘录)
我国的古陶瓷鉴定曾经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无可讳言的是,因为利益驱动,造假作伪泛滥成灾,更因为缺乏基本的古陶瓷科学知识,导致近三十年来,出现大量的背离科学常识、背离历史事实的所谓的鉴宝,制造了很多轰动全国并波及国外的事件。
例如元青花盘口瓶真当伪事件、北魏陶俑事件、国家级博物馆认假收假事件、马来西亚华侨献宝事件、冀宝斋事件、电视砸瓷事件、拍卖公司大量卖假事件、电视鉴宝公然反科学反历史事件等,令人错愕、震惊和扼腕。大量的假错鉴定,使我国广大古陶瓷收藏爱好者和收藏家,蒙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经济损失,并且使得真品被破坏,更使我国的珍贵文物大量流失国外,一些赝品却堂而皇之地摆在博物馆。
鉴定的混乱必然导致市场的混乱,尤其是古玩市场和拍卖市场的混乱。
有鉴于此,作者感觉到在有生之年应该为我国的古陶瓷爱好者和收藏家,为我国古陶瓷鉴定的拨乱反正和文物保护贡献绵薄之力,因而在讲课和论文的基础上撰写了本书。
此书名称之所以确定为古陶瓷鉴定的科学依据,是想从历史、科学、工艺等角度出发,对古陶瓷的各种现象和表现进行科学的说明和解释,奠定古陶瓷鉴定的科学基础。作者想告诉广大古陶瓷的鉴定和收藏者一个客观事实:目前我国流行的眼学鉴定的原则、理论、标准,与古陶瓷学相去甚远。
大量的事实证明:传统眼学鉴定简单地认为釉下是胎,而绝大多数古瓷釉下却是与胎完全不同的析晶层;眼学鉴定只知道器表面是釉,而不知道何为分相釉,更不知道釉上膜;眼学鉴定只知道釉色,却不知道釉色有化学色和物理色之分,不知道汝窑的天青色其实是分相釉散射的结果;眼学鉴定不知道此时的釉色非彼时的釉色,不知道窑内外二次氧化和自然时效对釉色的改变;眼学鉴定不知道釉的特征是由何种化学反应和什么历史时期的何种助熔剂决定的,甚至根本不了解至关重要的助熔剂;眼学鉴定不知道胎的特征是由何种化学物质、加工工艺、烧结工艺形成的,或根本不知道何为烧结;眼学鉴定缺乏基本的鉴定常识,居然创造出850℃烧青花、植物彩水彩做釉上彩、树脂滋润釉色、胭脂红里含氧化金、空白地加粉等一系列罔顾历史、反对科学、反对基本的工艺常识的说法。
眼学鉴定政出多门,各自为政,自相矛盾,相互矛盾,莫衷一是,充分地体现在电视鉴宝节目、眼学鉴定著作、拍卖公司鉴定之中。
尤其是电视专家,利用公众对媒体,尤其是对权威电视媒体的信任,臆造出一些离奇的鉴定标准,严重误导观众,误导收藏大众。至于瞅一眼辨真伪,无疑是一种神话;而以势压人指鹿为马,那是我国文物鉴定的耻辱和悲哀!
古陶瓷众多种类和形态无不打上了深深的科学和历史的烙印,其丰富的内涵和大自然留下的繁纷复杂的痕迹,绝非简单地看一眼和对照几件所谓标准器,就可以下结论的。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眼学非科学;当眼学对立科学时,我们要相信科学。
期待此书能够引起文物界相关的专业人员和广大的收藏爱好者的注意,进而开展研究和争鸣,得到抛砖引玉之效果,这正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拳拳之心,如此而已。
蔡礼君,男,1943年生,中国第一位工学博士后,文化部人才中心特聘古陶瓷授课专家。
曾与故宫博物院五所、文保科技部合作,进行古陶瓷标本的显微科学研究;曾专门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保护研究方向博士后授课;曾受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保护中心邀请,帮助筹建中国文物科学鉴定实验室,并定期为该中心科技人员授课。
首次提出并证明了古瓷析晶层、釉上膜、化学色、物理色的客观存在,在《文物鉴定与鉴赏》《收藏家》等杂志发表古陶瓷鉴定学术论文多篇。
收藏古陶瓷五十余载,曾多次赴国内众多相关博物馆院、陶瓷烧制现场、古陶瓷制假现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