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元曲相互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几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许多名篇名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清代人上彊村民选编的《宋词三百首》,正是备受宋词爱好者青睐的优秀版本。本书遴选了代表宋代各种风格的优秀词作三百多首,全面展示了宋朝的时代特色和生活风貌。除原作外,另附有注释、译文、赏析,并对作品配以精美插图,使得词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辉映成趣。
  
		 
	
                                精选内容:精选备受欢迎的国学书目,内容经典
 精准注译:针对原文进行精准的注译,易于理解
 精美插图:全书配以精美的古代插图,轻松有趣
             
 
宋词,与唐诗并举,堪称“一代之文学”。宋词无论是在艺术形式上,还是在思想内容上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好,因而世代流传、经久不衰。词,兴于唐而盛于宋,是一种可以配乐歌唱的新体抒情诗。它集抑扬顿挫的音乐、错综复杂的韵律、长短参差的句式和真切感人的情性于一身,很快成为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学样式,亦是有宋一代的代表文学样式。词以宋称,足以说明它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三百余年的两宋文坛上,最为成功、最有创造性,也最能表现人们真实感情生活的,就莫过于词了。词至宋代,真可谓如娇花放蕊、丽日中天,充满了无穷的活力和光彩。
 宋词的发展与国势的变化密切相关。开国初期,国家尚未统一,经济也刚刚恢复,词坛还不活跃。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休养生息,经济日趋繁荣,社会也相对安定,于是一批批新人相继登上舞台。词也正在这时有了新的发展。以晏殊、欧阳修为代表的小令,词风虽受冯延巳、李煜的显著影响,却不像后者那样渗透了感伤的情绪,基调是从容自在和比较明朗的。这一时期以小令著称的还有宋祁、范仲淹等。真正给宋词带来根本性变化的是柳永的慢词创作。柳永的词长于铺叙,不避俚俗,以白描的手法,极写都市的繁华和个人生活上的悲欢离合之情。他创造性的艺术初衷,为宋词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阶段,对后世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苏轼的《东坡乐府》是宋词发展中又一座重要的里程碑。他与擅写恻艳之情的柳永不同,他的词以豪放著称。他的《东坡乐府》以黄钟大吕式的巨响,冲击着这莺娇燕昵的词林,他纵横开阖的巨笔,直接扩大了词的歌咏范围,不仅延长了词的生命力,并使其获得了新的发展,词风也大为扭转,变为慷慨激昂,在婉约之外另树一帜。紧接着“天马不羁”的苏轼之后,出现了以周邦彦为代表的格律词派。他的词作格律精严,风致醇雅,被称为婉约派的典范。在北宋末期登上词坛的,还有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她能于“苏豪”“柳俗”与“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她善于提炼口语,清新雅洁,明白如话,生活气息很浓,而又绝不粗俗,这就是有名的“易安体”。靖康事变,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的命运,而且也使词坛的面貌为之改变,首先拿起词笔进行战斗的,是李纲、胡铨等坚持抗金的志士。稍后一点的辛弃疾则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贯穿于其词中的基本思想就是恢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坚强信念。辛词气势磅礴、风格遒劲,充满着战斗的激情与浪漫主义的色彩,是宋词中极其珍贵的部分。同辛弃疾一起的,还有张孝祥、韩元吉、陆游等。他们的词密切反映现实斗争,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辉,构成了南宋词坛的主
 流。词的最后一页就是所谓的遗民词了。一二七六年元兵攻入临安(杭州),宋朝灭亡。这一切就构成了词坛上的“病翼惊秋”“冷蛩”“残照”的衰气。在这一派衰气声中,也传来了激昂悲壮的异响,这就是以文天祥、汪元量等人为代表的辛派词家的悲愤呼号。他们充满战斗精神的作品,显示了民族的崇高的英雄主义气概。宋词的最后光辉,应当说是属于坚持爱国主义传统的辛派词人的。
 宋词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与唐诗、元曲相互辉映,同为我国古代文苑中的三株奇葩,几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广大的读者,许多名篇名句家喻户晓、脍炙人口。清代人上疆村民选注的《宋词三百首》,正是备受宋词爱好者青睐的优秀版本,多少伟人英雄谈之以言志;达官贵族诵之以怡情;家家户户持之以教儿童。
 上疆村民,原名朱孝臧,字古微,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因祖居埭溪在上疆山麓,自号疆村。是清代著名词人及词学专家,所编《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宋词名家的代表作均有收录,是迄今为止宋词最好的选本。
 本书遴选了代表宋代各种风格的优秀作品三百多首,全面展示了宋朝的时代特色和生活风貌。除原作外,另附有注释、译文、赏析,并对作品配以精美插图,使得词情与画意相得益彰,辉映成趣。此外,本书版式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收藏价值。
  
  
 
本书编者上彊村民,原名朱孝臧,字古微,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因祖居埭溪在上犟山麓,自号犟村。是清代著名词人及词学专家,所编《宋词三百首》“为小阮逸馨诵习之资;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宋词名家的代表作均有收录,是迄今为止宋词zuihao的选本。
  
 
宴山亭·北行见杏花/ 赵 佶
 木兰花/ 钱惟演
 渔家傲/ 范仲淹
 苏幕遮/ 范仲淹
 御街行/ 范仲淹
 千秋岁/ 张 先
 菩萨蛮/ 张 先
 醉垂鞭/ 张 先
 一丛花/ 张 先
 天仙子/ 张 先
 青门引/ 张 先
 浣溪沙/ 晏 殊
 浣溪沙/ 晏 殊
 清平乐/ 晏 殊
 清平乐/ 晏 殊
 木兰花/ 晏 殊
 木兰花/ 晏 殊
 木兰花/ 晏 殊
 踏莎行/ 晏 殊
 踏莎行/ 晏 殊
 蝶恋花/ 晏 殊
 凤箫吟/ 韩 缜
 木兰花/ 宋 祁
 采桑子/ 欧阳修
 诉衷情/ 欧阳修
 踏莎行/ 欧阳修
 蝶恋花/ 欧阳修
 蝶恋花/ 欧阳修
 蝶恋花/ 欧阳修
 木兰花/ 欧阳修
 浪淘沙/ 欧阳修
 青玉案/ 欧阳修
 曲玉管/ 柳 永
 雨霖铃/ 柳 永
 蝶恋花/ 柳 永
 采莲令/ 柳 永
 浪淘沙慢/ 柳 永
 定风波/ 柳 永
 少年游/ 柳 永
 戚 氏/ 柳 永
 夜半乐/ 柳 永
 玉蝴蝶/ 柳 永
 八声甘州/ 柳 永
 迷神引/ 柳 永
 竹马子/ 柳 永
 桂枝香/ 王安石
 千秋岁引/ 王安石
 清平乐/ 王安国
 临江仙/ 晏几道
 蝶恋花/ 晏几道
 蝶恋花/ 晏几道
 鹧鸪天/ 晏几道
 生查子/ 晏几道
 木兰花/ 晏几道
 木兰花/ 晏几道
 清平乐/ 晏几道
 阮郎归/ 晏几道
 阮郎归/ 晏几道
 六幺令/ 晏几道
 御街行/ 晏几道
 虞美人/ 晏几道
 留春令/ 晏几道
 思远人/ 晏几道
 水调歌头/ 苏 轼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 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永遇乐/ 苏 轼
 洞仙歌/ 苏 轼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 轼
 青玉案/ 苏 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 轼
 定风波/ 苏 轼
 江城子/ 苏 轼
 贺新郎/ 苏 轼
 望海潮/ 秦 观
 八六子/ 秦 观
 满庭芳/ 秦 观
 满庭芳/ 秦 观
 减字木兰花/ 秦 观
 阮郎归/ 秦 观
 绿头鸭/ 晁元礼
 蝶恋花/ 赵令畤
 蝶恋花/ 赵令畤
 清平乐/ 赵令畤
 水龙吟·次韵林圣予惜春/ 晁补之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晁补之
 临江仙/ 晁冲之
 虞美人·寄公度/ 舒 亶
 渔家傲/ 朱 服
 惜分飞·富阳僧舍作别语赠妓琼芳/ 毛 滂
 菩萨蛮/ 陈 克
 菩萨蛮/ 陈 克
 洞仙歌/ 李元膺
 青门饮·寄宠人/ 时 彦
 谢池春/ 李之仪
 卜算子/ 李之仪
 瑞龙吟/ 周邦彦
 风流子/ 周邦彦 
 兰陵王/ 周邦彦
 琐窗寒/ 周邦彦
 六 丑/ 周邦彦
 夜飞鹊/ 周邦彦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过秦楼/ 周邦彦
 花 犯/ 周邦彦
 大 / 周邦彦
 解语花·上元/ 周邦彦
 蝶恋花/ 周邦彦
 解连环/ 周邦彦
 拜星月慢/ 周邦彦
 关河令/ 周邦彦
 绮寮怨/ 周邦彦
 尉迟杯/ 周邦彦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瑞鹤仙/ 周邦彦
 浪淘沙慢/ 周邦彦
 应天长/ 周邦彦
 夜游宫/ 周邦彦
 青玉案/ 贺 铸
 感皇恩/ 贺 铸
 薄 幸/ 贺 铸
 浣溪沙/ 贺 铸
 石州慢/ 贺 铸
 蝶恋花/ 贺 铸
 天门谣/ 贺 铸
 天 香/ 贺 铸
 望湘人/ 贺 铸
 绿头鸭/ 贺 铸
 石州慢/ 张元干
 兰陵王/ 张元干
 贺新郎/ 叶梦得
 虞美人/ 叶梦得
 点绛唇/ 汪 藻
 喜迁莺·晓行/ 刘一止
 高阳台·除夜/ 韩 疁
 汉宫春/ 李 邴
 临江仙/ 陈与义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苏武慢/ 蔡 伸
 柳梢青/ 蔡 伸
 鹧鸪天/ 周紫芝
 踏莎行/ 周紫芝
 帝台春/ 李 甲 
 忆王孙/ 李重元
 三台·清明应制/ 万俟咏
 二郎神/ 徐 伸
 江神子慢/ 田 为
 蓦山溪·梅/ 曹 组
 贺新郎/ 李 玉
 烛影摇红·题安陆浮云楼/ 廖世美
 薄 幸/ 吕滨老
 南 浦/ 鲁逸仲
 满江红/ 岳 飞
 烛影摇红·上元有怀/ 张 抡
 水龙吟/ 程 垓
 六州歌头/ 张孝祥
 念奴娇/ 张孝祥
 六州歌头·桃花/ 韩元吉
 好事近/ 韩元吉
 瑞鹤仙/ 袁去华
 剑器近/ 袁去华
 安公子/ 袁去华
 瑞鹤仙/ 陆 淞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水龙吟·春恨/ 陈 亮
 忆秦娥/ 范成大
 眼儿媚/ 范成大
 霜天晓角·梅/ 范成大
 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 辛弃疾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 辛弃疾
 汉宫春·立春/ 辛弃疾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
 摸鱼儿·暮春/ 辛弃疾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木兰花慢·滁州送范/ 辛弃疾
 祝英台近·晚春/ 辛弃疾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鹧鸪天/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点绛唇/ 姜 夔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 姜 夔
 踏莎行/ 姜 夔
 庆宫春/ 姜 夔
 齐天乐/ 姜 夔
 琵琶仙/ 姜 夔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 夔
 念奴娇/ 姜 夔
 扬州慢/ 姜 夔
 长亭怨慢/ 姜 夔
 淡黄柳/ 姜 夔
 暗 香/ 姜 夔
 疏 影/ 姜 夔
 翠楼吟/ 姜 夔
 杏花天影/ 姜 夔
 一萼红/ 姜 夔
 霓裳中序第一/ 姜 夔
 小重山/ 章良能
 唐多令·重过武昌/ 刘 过
 木兰花/ 严 仁
 风入松/ 俞国宝
 满庭芳·促织儿/ 张 镃
 宴山亭/ 张 镃
 绮罗香·咏春雨/ 史达祖
 双双燕·咏燕/ 史达祖
 东风第一枝·春雪/ 史达祖
 喜迁莺/ 史达祖
 三姝媚/ 史达祖
 秋 霁/ 史达祖
 夜合花/ 史达祖
 玉蝴蝶/ 史达祖
 八 归/ 史达祖
 生查子·元夕戏陈敬叟/ 刘克庄
 贺新郎·端午/ 刘克庄
 贺新郎·九日/ 刘克庄
 木兰花·戏林推/ 刘克庄
 江城子/ 卢祖皋
 宴清都/ 卢祖皋
 南乡子·题南剑州妓馆/ 潘 牥
 瑞鹤仙·梅/ 陆 睿
 渡江云·西湖清明/ 吴文英
 夜合花/ 吴文英
 霜叶飞·重九/ 吴文英
 宴清都·连理海棠/ 吴文英
 齐天乐/ 吴文英
 花犯·郭希道送水仙索赋/ 吴文英
 浣溪沙/ 吴文英
 浣溪沙/ 吴文英
 点绛唇·试灯夜初晴/ 吴文英
 祝英台近·春日客龟溪游废园/ 吴文英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 吴文英
 澡兰香·淮安重午/ 吴文英
 风入松/ 吴文英
 莺啼序·春晚感怀/ 吴文英
 惜黄花慢/ 吴文英
 高阳台/ 吴文英
 高阳台·丰乐楼分韵得“如”字/ 吴文英
 三姝媚·过都城旧居有感/ 吴文英
 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吴文英
 踏莎行/ 吴文英
 瑞鹤仙/ 吴文英
 鹧鸪天·化度寺作/ 吴文英
 夜游宫/ 吴文英
 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 吴文英
 唐多令·惜别/ 吴文英
 湘春夜月/ 黄孝迈
 大有·九日/ 潘希白
 青玉案/ 黄公绍
 摸鱼儿/ 朱嗣发
 兰陵王·丙子送春/ 刘辰翁
 宝鼎现·丁酉元夕/ 刘辰翁
 永遇乐/ 刘辰翁
 摸鱼儿·酒边留同年徐云屋/ 刘辰翁
 高阳台·送陈君衡被召/ 周 密
 瑶 华/ 周 密
 玉京秋/ 周 密
 曲游春/ 周 密
 花犯·水仙花/ 周 密
 瑞鹤仙·乡城见月/ 蒋 捷
 贺新郎·怀旧/ 蒋 捷
 女冠子·元夕/ 蒋 捷
 高阳台·西湖春感/ 张 炎
 渡江云/ 张 炎
 八声甘州/ 张 炎
 解连环·孤雁/ 张 炎
 疏影·咏荷叶/ 张 炎
 月下笛/ 张 炎
 天香·龙涎香/ 王沂孙
 眉妩·新月/ 王沂孙
 齐天乐·蝉/ 王沂孙
 长亭怨慢·重过中庵故园/ 王沂孙
 高阳台·和周草窗寄越中诸友韵/ 王沂孙
 法曲献仙音·聚景亭梅次草窗韵/ 王沂孙
 疏影·寻梅不见/ 彭元逊
 六丑·杨花/ 彭元逊
 紫萸香慢·重阳感怀/ 姚云文
 金明池·伤春/ 僧 挥
 凤凰台上忆吹箫/ 李清照
 醉花阴·重阳/ 李清照
 声声慢/ 李清照
 念奴娇/ 李清照
 永遇乐/ 李清照
 词人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