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雾霾?
流感特效药达菲为什么总是一药难求?
1700年之前的欧洲绘画为何很少以蓝色为主?
*热的火焰是什么?
这些只是这本插图精美的书中涉及众多引人深思的问题的冰山一角。欢迎加入作者德里克·B.罗威的探索历程,书中涵盖了公元前50万年到2030年化学发展*重要、*有趣的250个里程碑。这条时间线轨迹上有各种各样的化学主题,如水银、氨基酸、希腊火、贤者之石、聚合物、荧光、温室效应、自由基、银版照相法、超临界流体、氯氟烃、化学战争、色谱分析、LSD、多诺拉的死亡之雾、铅污染和工程酶等。书中还介绍了包括帕拉塞尔苏斯、弗朗西斯·培根、安东尼·拉瓦锡、汉弗莱·戴维、琼斯· 雅可比· 贝采里乌斯、玛丽·居里和埃米尔· 赫尔曼· 费舍尔在内的重要科学家和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
《化学之书》按时间顺序排列,内容丰富、权威,每一个话题都配有一篇短文和惊艳的全彩插图,同时,作者也在注解和拓展阅读部分列出了相应的参考文献供读者深入研究。这趟化学之旅为我们展现了人类在追溯中心科学(化学)演变的过程中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发现、理论和技术应用。
神秘莫测的炼金术、闪耀夺目的金属物质、争议不断的炸药燃料……
当我们遥远的祖先们开始对火焰产生兴趣、开始思索岩石和颜料的色彩、尝试将植物当作药材使用时,有意无意间,人类早已踏上充满未知的化学探索之旅。
化学是中心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科学,是人类认知和发展中重要的一课。那些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稀松平常的知识,无一不是当时的人们竭尽毅力、勇气和智慧,进行了千万次几近疯狂的尝试而得来的。由化学进步构成的科学史满载鲜血、眼泪和汗水,但化学探索之旅从未停止。
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孙世刚作序推荐
什么是化学?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史上的化学大咖是什么模样?什么样的火焰温度最高?是谁因为一盘红辣椒获得了诺贝尔奖?本书的作者精选了漫长化学发展史中的250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提供了一幅化学学科史的全景概览,在对上述答案一一做出诠释的同时,也在启发读者自由地思考和理解化学究竟是什么,化学在人类历史文化中的意义。这些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追溯历史的目的恰恰在于回应人类对于自身理解的需求。
关注化学学科概念、理论、技术等发展的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可以厘清化学成果的时序,勾勒出化学学科本身发展的线索,理解化学作为中心科学的重要作用。同时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作者通过丰富有趣的故事来展现科学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们的求知欲,对学生们探究科学大有裨益。科教融合化学史的教育有助于孩子们理解科学事业、梳理人类探索自然之谜,也有助于提升公众对化学发展的关注,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一。
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不仅涉及科学知识本身,更描绘出了众多科学家和发明家的形象,关注他们的成长背景以及性格特质科学活动从来都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一部分,科学家群体不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圣人,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或无私、或偏执、或精于利己的人。历史上化学家们做出的诸多贡献更是证明了生命的多元存在,了解历史上的科学家从事科学事业顺逆境中的表现,学习拼搏精神,使科学同样闪耀着人文属性的光辉,这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二。
本书把化学发展放在相应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考察,从社会文化的复杂层面解释化学发展的原始动力,也讨论了化学发展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本书还尝试探讨影响科学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有助于理解每一门科学向前发展的时代背景,这是这本书的亮点之三。
国内的化学史教育发轫于20世纪30年代的丁绪贤先生,他在北京大学开设了化学史课程,并主讲世界化学史,他还编纂了中国第一本化学史著作《化学史通考》(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书中详细说明了化学史的教育意义。学习历史就是为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是单纯地以结果论英雄,是要关注事情的前因后果,站在当时时代背景和历史语境中,去关注所谓的成功,去了解所谓的失败,观历史,知未来,从书中化学和化工学科的发展历程可见一斑。
感谢重庆大学出版社和译者的努力,以化学发展中的重要事件为切入点,为我们生动地链接了历史与未来,为国内关注化学教育的有识之士提供了一本可借鉴的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