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从一开始写作《社会热点面对面》这部系列作品以来,每天都要花上很多时间上网浏览和搜集新闻素材。日积月累之后,手边的新闻报道浩如烟海,国内国外大事小情都在其中。但如何从这些素材中选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来,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毕竟新闻报道大多只是做了现象的描述,而透过现象看到其潜在的原因或内在的关系及脉络,并确定其是否为有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价值的社会热点则是一个专业的问题了。当这些新闻素材经过了专业的检索与整理之后,就筛选出了一部热点书中的所有议题(目录)。当然,筛选出来的议题会有很多,每个议题都很有特点,都值得去深入分析,都想写进书中。但一部书的容量非常小,也就是说只用了这些议题中的大约十分之一而已。
再说,一部书所能承载的信息量如果面对浩瀚的网络那就只能算是沧海一粟,但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对普通的民众来说分辨这些信息的真伪很难,很难不被信息牵着鼻子走。随着自媒体的普及和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对新闻事件和社会热点的讨论中来,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大多数的评论或议论成了个人抒发情怀、宣泄戾气、刷存在感的噱头。当然也有一些知识分子的网络文章写得非常精彩,或针砭时弊、指点江山,或分析形势、预测未来。特别是一些网络名人的文章阅读者能达几万甚至几十万之多,由于网络名人有众多拥趸,他们被封为网络上的“大V”或“大咖”。有一位本书的读者曾经写信问过我们,为什么在我们的文章里很少或没有引用这些网络名人的文章,他们对社会热点的分析和评论很深刻,很多话也敢直说,这样看起来很解气。此话不假,我们也是很注意去阅读这些网络名人的文章,特别是社会热点的评论文章。
一般来说,这些文章文笔非常好,内容非常吸引人,对热点问题的分析也头头是道,如果能在我们的热点书中引用确实能起到锦上添花之效。但我们却不能引用,其原因有两点:一是这种随笔式的分析、太过自由的表达代表着一种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就是一家之言。虽然能给人以启发,但缺少或根本就没有经过事实检验的理论或证据支持,所以在本热点书的分析中是不能作为证据引用的。二是网络上的名人敢于直言,这个直言是否经过科学客观的研究或推敲不得而知,甚至这个直言是谁说的也不能确定,网络文章不是学术文章,没有规范的注释,查不到出处,所以不能用。有鉴于此,本热点系列虽是一门科普学问,但也要遵循学术规范。我们所引用的素材大都是一些新闻媒体所报道的社会事实并有出处可查,对这些社会事实的还原、深度剖析和社会学的解释是本热点书的主要特点。如此这般已经沿袭多年,今后还将继续。还有,网络上的文章发表、转载与热点书的出版、发行完全不同。我们须遵守国家新闻出版总局的规章制度,每次出版热点书时,都有许多文章因为涉及尚未定论的问题或正在争论的问题而被撤稿,或在可用与不可用之间的也都被要求修稿,即使修稿也有可能被撤稿。当然,还有最重要的理由是,本书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还要坚持社会正能量的原则,一直以来都是如此。
从第一部热点书的问世到如今已经走到了第八个年头,其间辛酸苦辣都品尝到了。现在网络这么发达是好事,民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便捷。但我们也看到了被网络裹挟的实体书店纷纷倒闭,纸版书一年比一年滞销。之所以能坚持走到今天,除了有读者的鼓励之外,还有对社会学学科知识普及的执着,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当《社会热点面对面(七)》即将付梓之际,我们已经商量好,只要路还能走,那就走下去吧!
作者
2018年2月
扈秀海,社会学者,北京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人员,研究领域涉及城乡发展、文化教育、社会问题、企业制度等。平时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近几年一直在研究国企改革、县域经济转型与特色发展、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学校教育资源均等化等问题。与钱民辉合著出版《社会热点面对面(三)》与《社会热点面对面(五)》等著作。曾提出要将社会热点解读系列作品坚持写下去,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通过社会热点去了解国情、民情,了解中国社会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了解中国经济的体制、机制和功能,以及政府与经济之间相互取得协调的关系。
钱民辉,博士,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多元文化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外妇女问题研究中心研究员。德国洪堡大学访问学者、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涉及教育社会学、社会问题研究。出版学术著作如《教育社会学研究:学科·学理·学术》《中国女性行为的文化释义》等8部,《社会热点面对面》系列科普著作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重大课题等多项。平时关注民生问题,注重社会调查和理论思考。
前言
楼市调控频出招,房价何去何从?
二十年楼市调控路
一线城市调控力度不减
北京调控再升级
高房价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吗?
房价调控,何去何从?
人才争夺白热化:送户口、给补贴、打折买房、补个税
新一线、二线城市持续发力,“挖人”策略各显神通
冷眼旁观人才大战,三、四线城市为何失语?
对二线城市间人才之争的社会学思考
“抱团养老”已成养老新趋势?温暖中也有隐忧
“抱团养老”来了
“抱团养老”是怎样产生的?
“抱团养老”说不清的喜与忧
亲子园虐童事件所引发的公众热议
幼儿托管与教育的困窘
虐童事件背后的始作俑者
再提社会责任与社会监督
共享单车及共享:商业模式创新之外还需要什么?
过度投放缺乏管理导致“急刹车”
共享单车靠什么赚钱?
退市之后怎么办?
共享单车之外的其他共享
从体坛腐败与反腐看中国社会的“潜规则”
体坛腐败触目惊心,“潜规则”怎能大行其道
体坛“潜规则”曝光,不过还是冰山一角?
从三种视角深度剖析“潜规则”的危害
程序员s某之死为何成为公共议题?
S某婚姻不幸,再将婚恋网站和中介推向风口浪尖
婚恋物欲化将美好的情感变成一种赤裸裸的交易
我们该如何拯救失去了的或者根本就没有过爱的婚姻
人工智能威胁论——AlphaGo完虐人类
人工智能是个新事物吗?
人工智能会不会威胁人类的生存?
人工智能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吗?
疯狂培训班何以疯狂?
疯狂培训班真能让人“学而思”?
异化的小升初战争
从疯狂补课到学霸杀师:中国教育的“剧场效应”愈演愈烈
疯狂培训班如何不疯狂?
“网红经济”是昙花一现,还是四季常青?
何为“网红”?何为“网红经济”?
“网红经济”等于“互联网+粉丝经济”?
“网红”再迎严监管,究竟还能走多远?
“王者荣耀”变“王者农药”:这个锅谁来背?
“王者荣耀”到底“荣耀”了谁?
“王者农药”为何让人欲罢不能?
“荣耀”变“毒药”:不能承受的“荣耀”之重
精英大学怎就嫌贫爱富了?
从美国精英大学说起
我国精英大学为何从“大庇天下寒士”到“寒门难出贵子”?
自主招生:程序正义下的嫌贫爱富?
弘扬国学是好事,办班乱来不可取
资本市场为何瞄向“国学”?
利益绑架“国学”,终使其泛滥成灾
对“国学热”的社会学思考
广场舞到公路健步走,群体健身的情、理、法
从徒步健身到“暴走团”
谁的责任?谁的错?
对群体健身的理性思考
基础教育竞争白热化新教育分层惹人忧
基础教育“民兴公衰”背后的制度改革
新教育分层:哪些家庭成为主力军?
反思:教育究竟为何?
从《演员的诞生》事件,公众再度关注娱乐圈的黑幕
Y某上《演员的诞生》到被“神经病”,发生了什么?
Y某事件为何引发学者和公众热议?
Y某事件的深度解析
影视中“小鲜肉”走红与女性主义审美观的流行
影视圈的“小鲜肉”红了,真的红了
审美主体与性别话语关系的变化
“小鲜肉”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现象的深层思考
从2017年的流行语看民众的心态与精神生活
流行语记录社会变迁
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心态
流行语的影响及因势利导
简析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民生议题
更满意的教育
更健康的体魄
更稳定的住房
更高的就业质量与收入
更丰富的文化生活
附:微评议
“佛系青年”,缘何在奋斗的年纪就看空了?
职场“加班狗”的“掏空”人生
“中年油腻”是不是个伪命题?
对高校性骚扰说“不”!
留学生境外失联、被害事件频发再次绷紧国人神经
农村,只有过年了才是农村
后记